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应用图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例如:我教《爬山虎的脚》一文,就是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有的说,叶子是那么新鲜,有的说,叶子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有的说,叶柄一顺儿朝下。这些都是画面上可以看到的,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展开想象,叶柄为什么一顺儿朝下?叶子为什么不重叠?另外,图上有个放大了的小图,那就是爬山虎的脚,画面上看到的只是小圆片,其实在形成小圆片之前是细丝,是怎么原因后来变成小圆片了呢?它现在的形状,颜色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呢?这一些都是由吸引人的画面所引发的联想,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学语言,自己画一些简笔画。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画图。孩子们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哩!使教学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结合课本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a.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观潮》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少,思维的火花难以被被点燃起来。因此,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闭上眼睛,眼前出现我们平时在湖面上看到的水波,一圈一圈地荡漾扩散。再把它想象成更大一点的波浪。说到水波,哪个不知道啊!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那些平时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学到了生动的情景描写。
b.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鸟的天堂》介绍的是作者与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的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听到鸟鸣声声,鸟儿纷飞的情景。在文章结尾出现这么一句话: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啊!“天堂”是一个比较含蓄的词,这里连续出现两个天堂,分别是指什么呢?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部分,总共出现过五次“鸟的天堂”,前面四个都加了引号,唯有最后那个没有加引号,那是为什么呢?让学生练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原来,前一个鸟的天堂是指广东天马河畔的那棵大榕树,而最后那个天堂是指那棵大榕树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儿生活,是鸟儿生活的好地方,就象神话传说的天堂一般。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想象出,那棵大榕树长得既高大又茂盛,鸟儿在树上快乐地生活。不但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c.平谈部分引深化。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收到“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文章其中的一节首句就是“那是冬天的一个傍晚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傍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孩子们有的说,“冬天的傍晚,天灰蒙蒙的,街上也冷清清的”;有的说:“傍晚寒气袭人,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电线呜呜作响,怪吓人的”;有的说,“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见下夜班的工人,也都缩着身子飞快地走过”;还有的说,“家家都把门窗关得严严的,人们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我之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是因为“冬天的傍晚”天气恶劣,那个拉车的为什么还光着脚在路上跑呢?“我”也为下文,那个拉车的脚底被碎玻璃扎破,后来被伯父救护打下伏笔。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可以体会在那个年代,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和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情节延伸
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虽然这封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4、随时点拨
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獈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5、手段多样
布置作业,训练想象;学习古诗,拓展想象;
续编故事,展开想象;通过比较,启发想象;
利用教具,丰富想象;理解课文,激发想象;
设计问题,引导想象;加强朗读,培养想象。
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例如:我教《爬山虎的脚》一文,就是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有的说,叶子是那么新鲜,有的说,叶子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有的说,叶柄一顺儿朝下。这些都是画面上可以看到的,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展开想象,叶柄为什么一顺儿朝下?叶子为什么不重叠?另外,图上有个放大了的小图,那就是爬山虎的脚,画面上看到的只是小圆片,其实在形成小圆片之前是细丝,是怎么原因后来变成小圆片了呢?它现在的形状,颜色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呢?这一些都是由吸引人的画面所引发的联想,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学语言,自己画一些简笔画。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画图。孩子们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哩!使教学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结合课本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a.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观潮》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少,思维的火花难以被被点燃起来。因此,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闭上眼睛,眼前出现我们平时在湖面上看到的水波,一圈一圈地荡漾扩散。再把它想象成更大一点的波浪。说到水波,哪个不知道啊!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那些平时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学到了生动的情景描写。
b.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鸟的天堂》介绍的是作者与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的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听到鸟鸣声声,鸟儿纷飞的情景。在文章结尾出现这么一句话: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啊!“天堂”是一个比较含蓄的词,这里连续出现两个天堂,分别是指什么呢?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部分,总共出现过五次“鸟的天堂”,前面四个都加了引号,唯有最后那个没有加引号,那是为什么呢?让学生练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原来,前一个鸟的天堂是指广东天马河畔的那棵大榕树,而最后那个天堂是指那棵大榕树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儿生活,是鸟儿生活的好地方,就象神话传说的天堂一般。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想象出,那棵大榕树长得既高大又茂盛,鸟儿在树上快乐地生活。不但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c.平谈部分引深化。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收到“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文章其中的一节首句就是“那是冬天的一个傍晚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傍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孩子们有的说,“冬天的傍晚,天灰蒙蒙的,街上也冷清清的”;有的说:“傍晚寒气袭人,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电线呜呜作响,怪吓人的”;有的说,“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见下夜班的工人,也都缩着身子飞快地走过”;还有的说,“家家都把门窗关得严严的,人们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我之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是因为“冬天的傍晚”天气恶劣,那个拉车的为什么还光着脚在路上跑呢?“我”也为下文,那个拉车的脚底被碎玻璃扎破,后来被伯父救护打下伏笔。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可以体会在那个年代,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和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情节延伸
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虽然这封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4、随时点拨
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獈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5、手段多样
布置作业,训练想象;学习古诗,拓展想象;
续编故事,展开想象;通过比较,启发想象;
利用教具,丰富想象;理解课文,激发想象;
设计问题,引导想象;加强朗读,培养想象。
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