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弹幕电影颠覆了传统的观影体验,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干扰性的特点,使仪式感的观影体验转变为互动娱乐,电影观看由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互动。从目前发展来看,弹幕电影若想从营销手段演变为新商业模式,引领新的观影模式,还面临技术发展不成熟、受众有限、缺乏可行的盈利模式等发展制约。
关键词:弹幕电影 发展制约
从2014年7月31日起,《秦时明月》、《小时代3》、《锈春刀》等影片纷纷试水弹幕电影。所谓弹幕电影,是指将弹幕应用到影院,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显现在银幕或者银幕两侧。目前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秦时明月》通过短信平台收集、审核观众评论后,由投影仪投射在大银幕两侧的墙上;另一种是以《小时代3》为代表的弹幕电影,观众通过手机上网发送评论,即时将观众的评论投放到大银幕上,其字体、颜色等形式更为多样。这一明显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特质,使其备受关注,成为争论的焦点。
一. 弹幕电影的特征
(一)互动性
首先,影院的社交性被放大,传统观影中观众只能小范围的私语,人与人的交流更多是建立在揣摩他人的思绪的基础上,同一影院观众的互动是滞后的,甚至是零互动的状态,影院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在封闭的空间里共同观影的感受和感知他人情绪的机会。弹幕电影则营造了互动的氛围,将观众的感受直观的表现出来,身处同一影院的观众可以对其评论进行反馈,消减了时空距离,且人与人的互动不再局限于弹幕所营造的虚拟空间的交流,还能延伸到现实,比如有观众发说求充电宝,就有观众看到了送充电宝过去,将观众间的互动直观、外放的表现出来。
其次,在传统观影中,观众欣赏电影主要是一种个体行为,观众通过对影片中情节、视听语言等进行体悟,完成与影片内容的互动。弹幕电影给予了观众及时分享与反馈的平台。
最后,在传统观影中,观众与影院几乎是零互动。弹幕电影延伸了影院的触角,观众发布的评论形形色色,夹杂着观众对影院的意见,比如有观众发“手机没电了”,影院则也通过弹幕回复“门口有充电宝免费借用”。这使得观众与影院都能够互动。
(二)即时性
当弹幕延伸至影院,观众能够进行即时反馈,即评论与电影内容能够相对同步,对他人的评论也能够进行及时回复。也就是说观众能夠及时倾听他人和分享自我的“声音”,从而促成观众的及时互动和经验分享。当弹幕电影的评论闪现在幕布上,观众并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更多的是即时感知,或是针对某个场景、某个演员发表意见,或是对他人评论进行反馈,或是脱离电影内容,进行闲聊式的、宣泄式的感情抒发,其评论内容也更具有浓郁的感性色彩。
相对于弹幕电影,在非弹幕场,观众的所想所感是在持续酝酿过程中的,其经验分享和互动都具有延迟性,同一影院的观众无法进行大范围及时互动。在这种延迟状态下,观影者的能够连贯的、持续的欣赏电影,在后期评论时,多是映像深刻的场景,或是整体性的评论,或是触发感情的关键点。
(三)干扰性
首先,在非弹幕场,观众需要文明观影,比如不大声讲话,不随意接听手机,以营造安静的、无干扰的观影氛围。而在观看弹幕电影时,嬉笑声、讨论声、按键声、咀嚼声等声音混杂在一起,将影院变成了娱乐的、游戏的狂欢场。这种比较喧闹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注意力的集中。其次,在非弹幕场,银幕所呈现的是画质清晰,剧情连贯的影片。弹幕电影将评论及时呈现的方式一方面对观众观看造成干扰;另一方面弹幕附着的评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对原影片的理解。
二. 未来发展
(一)营销手段
从制片方推出弹幕电影的目的来看,这主要是为了迎合观众评论、吐槽等浅层次消费的需要进行的一次营销。从电影制片方的角度来说,推出弹幕电影,一方面能够完成关注点的转移,即将观众的关注重点从电影内容本身转移到弹幕,使弹幕成为新奇点、宣传点,激发“尝鲜”热情;另一方面也是视频网站将线上观众延伸至线下的一次尝试,从目前来看,其营销目的显然更为突出。虽然杨阳也表示乐视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弹幕电影,未来将并不仅仅把弹幕作为一个营销的手段,或者一个噱头,而是拥有更多的功能和应用,但是各方能否真正推动弹幕电影的发展,对其进行自我调整和市场培育仍不得而知,可预见的是,若仅仅以营销的目的进行,它只能是“昙花一现”。
(二)技术瓶颈
弹幕电影只是将传统弹幕视频网站的模式“照搬”至影院,并未依据影院的观影环境,观众传统的观影习惯进行调整,还停留在比较粗糙的阶段。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弹幕电影“多人一屏”,即影院观众共享一个大银幕,集体观看的形式,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不能暂停、回放与屏蔽弹幕,无法依据个人观影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虽然《秦时明月》采取了投影至两侧墙壁的“弹幕墙”的方法,尽可能给予观众“看”与“不看”弹幕的选择权,但是投影效果不佳,影响了弹幕效果。二是影院网络不稳定,会出现多次发送不成功的情况,支持的观众数量有限,当评论过多时,银幕可能出现信画面卡、顿现象。三是没有一套高效的内容审核系统,使一些粗鄙的脏话、小广告、色情内容都无法过滤。而弹幕电影的内容若不受控制、不加引导的发表,一方面不利于有关部门的监管,可能导致弹幕电影夭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弹幕内容低俗,降低观影感受。
(三)缺乏大规模应用潜质
弹幕技术本身与影院模式就有不相适应之处,缺乏大范围应用的潜力。自电影诞生以来,影院充分发挥了电影的光影魅力,延伸了观众的感官体验,为观众打造一场仪式性的观影体验。无论是影院本身的设计,还是3D、4K、IMAX等技术都主要以提升视听体验为核心,并没有改变以个人为中心的观影体验,也并未改变电影的内容表达。而弹幕这种技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为影片内容服务的,是以提升社交体验为核心的,主要增强了人与人的互动。从美国“第二屏”技术的应用来看,其主要应用于放映前的娱乐,或者是经典电影的二次放映,并未大范围普及;从主流视频网站添加弹幕功能的效果来看,也并未使弹幕推广成为大众娱乐方式,为普通网民所应用;从弹幕对影片本身的要求来看,弹幕比较适合目标受众年轻化,风格轻松活泼、有槽点的影片,对于叙事宏大,风格庄重,制作精良的影片则不适合,这就将大量影片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以提升社交体验为主的技术更适合作为一种小众化互动娱乐的手段,或者是特殊电影放映的辅助手段,要想成为稳步推进的技术大范围应用于影院,还需要时间。 (四)受眾有限
弹幕电影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在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受众体验的基础上,还面临着受众有限的制约。首先弹幕电影对观众的接受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弹幕的形式将电影的观赏价值让位于互动游戏,电影的整体性被分割,这影响了电影的根本形式和美感;二是观众对电影整体的思考、剧情的欣赏也由片段式的、断裂的碎片化思维所取代,影响了观众对电影的深入理解。对于走进影院享受视听体验,或是进行艺术鉴赏的观众来说,这种对电影内容表达的割裂,无疑降低了观影体验;三是仪式感的观影体验转变为互动娱乐,电影观看由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互动,对影片内容的关注也不再是重点,更适合二次观看,这颠覆了传统的观影体验和观影习惯。观影体验和习惯经过了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很难轻易改变,观众对弹幕电影接受度的提升还需要时间。其次,受众对弹幕还处于逐渐认知的过程,弹幕电影的受众仍然是以青少年为主的小众化群体,且多数受众忠实度较低。可见,弹幕电影若想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主流的观影模式,还需要跨越消费群体、市场规模有限的关卡。
结 论
弹幕电影颠覆了传统的观影体验和观影习惯,也影响了传统电影的内容表达,其即时性和互动性使观影成为更具社交属性的娱乐互动。弹幕与电影的结合,是一次延伸影院社交性的尝试。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弹幕电影更适合作为小众化观影方式发展,设置弹幕专场,若想成为主流观影模式尚面临着受众有限,技术瓶颈等制约。虽然成为主流观影模式尚不可行,但是若电影制片方不仅仅将弹幕电影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而是将其作为新的模式进行长足探索,突破技术制约,提高观影体验,对其盈利模式进行探索,弹幕电影的仍然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陈松松,何天天.弹幕视频——小众网民互动新形势[J].新闻世界,2014,(6)
2 江含雪.传播学视域中的弹幕视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 2014,(2)
4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6)
5 严娟娟.娱乐社交——弹幕电影或仅为浅层营销[N].中国经营报,2014—08—25
6 王峰,青松.弹幕电影:更像是有趣的游戏[N].中国文化报,2014—08—11(6)
宋娟(1991~):女,山东邹城人,兰州大学2014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弹幕电影 发展制约
从2014年7月31日起,《秦时明月》、《小时代3》、《锈春刀》等影片纷纷试水弹幕电影。所谓弹幕电影,是指将弹幕应用到影院,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显现在银幕或者银幕两侧。目前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秦时明月》通过短信平台收集、审核观众评论后,由投影仪投射在大银幕两侧的墙上;另一种是以《小时代3》为代表的弹幕电影,观众通过手机上网发送评论,即时将观众的评论投放到大银幕上,其字体、颜色等形式更为多样。这一明显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特质,使其备受关注,成为争论的焦点。
一. 弹幕电影的特征
(一)互动性
首先,影院的社交性被放大,传统观影中观众只能小范围的私语,人与人的交流更多是建立在揣摩他人的思绪的基础上,同一影院观众的互动是滞后的,甚至是零互动的状态,影院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在封闭的空间里共同观影的感受和感知他人情绪的机会。弹幕电影则营造了互动的氛围,将观众的感受直观的表现出来,身处同一影院的观众可以对其评论进行反馈,消减了时空距离,且人与人的互动不再局限于弹幕所营造的虚拟空间的交流,还能延伸到现实,比如有观众发说求充电宝,就有观众看到了送充电宝过去,将观众间的互动直观、外放的表现出来。
其次,在传统观影中,观众欣赏电影主要是一种个体行为,观众通过对影片中情节、视听语言等进行体悟,完成与影片内容的互动。弹幕电影给予了观众及时分享与反馈的平台。
最后,在传统观影中,观众与影院几乎是零互动。弹幕电影延伸了影院的触角,观众发布的评论形形色色,夹杂着观众对影院的意见,比如有观众发“手机没电了”,影院则也通过弹幕回复“门口有充电宝免费借用”。这使得观众与影院都能够互动。
(二)即时性
当弹幕延伸至影院,观众能够进行即时反馈,即评论与电影内容能够相对同步,对他人的评论也能够进行及时回复。也就是说观众能夠及时倾听他人和分享自我的“声音”,从而促成观众的及时互动和经验分享。当弹幕电影的评论闪现在幕布上,观众并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更多的是即时感知,或是针对某个场景、某个演员发表意见,或是对他人评论进行反馈,或是脱离电影内容,进行闲聊式的、宣泄式的感情抒发,其评论内容也更具有浓郁的感性色彩。
相对于弹幕电影,在非弹幕场,观众的所想所感是在持续酝酿过程中的,其经验分享和互动都具有延迟性,同一影院的观众无法进行大范围及时互动。在这种延迟状态下,观影者的能够连贯的、持续的欣赏电影,在后期评论时,多是映像深刻的场景,或是整体性的评论,或是触发感情的关键点。
(三)干扰性
首先,在非弹幕场,观众需要文明观影,比如不大声讲话,不随意接听手机,以营造安静的、无干扰的观影氛围。而在观看弹幕电影时,嬉笑声、讨论声、按键声、咀嚼声等声音混杂在一起,将影院变成了娱乐的、游戏的狂欢场。这种比较喧闹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注意力的集中。其次,在非弹幕场,银幕所呈现的是画质清晰,剧情连贯的影片。弹幕电影将评论及时呈现的方式一方面对观众观看造成干扰;另一方面弹幕附着的评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对原影片的理解。
二. 未来发展
(一)营销手段
从制片方推出弹幕电影的目的来看,这主要是为了迎合观众评论、吐槽等浅层次消费的需要进行的一次营销。从电影制片方的角度来说,推出弹幕电影,一方面能够完成关注点的转移,即将观众的关注重点从电影内容本身转移到弹幕,使弹幕成为新奇点、宣传点,激发“尝鲜”热情;另一方面也是视频网站将线上观众延伸至线下的一次尝试,从目前来看,其营销目的显然更为突出。虽然杨阳也表示乐视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弹幕电影,未来将并不仅仅把弹幕作为一个营销的手段,或者一个噱头,而是拥有更多的功能和应用,但是各方能否真正推动弹幕电影的发展,对其进行自我调整和市场培育仍不得而知,可预见的是,若仅仅以营销的目的进行,它只能是“昙花一现”。
(二)技术瓶颈
弹幕电影只是将传统弹幕视频网站的模式“照搬”至影院,并未依据影院的观影环境,观众传统的观影习惯进行调整,还停留在比较粗糙的阶段。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弹幕电影“多人一屏”,即影院观众共享一个大银幕,集体观看的形式,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不能暂停、回放与屏蔽弹幕,无法依据个人观影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虽然《秦时明月》采取了投影至两侧墙壁的“弹幕墙”的方法,尽可能给予观众“看”与“不看”弹幕的选择权,但是投影效果不佳,影响了弹幕效果。二是影院网络不稳定,会出现多次发送不成功的情况,支持的观众数量有限,当评论过多时,银幕可能出现信画面卡、顿现象。三是没有一套高效的内容审核系统,使一些粗鄙的脏话、小广告、色情内容都无法过滤。而弹幕电影的内容若不受控制、不加引导的发表,一方面不利于有关部门的监管,可能导致弹幕电影夭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弹幕内容低俗,降低观影感受。
(三)缺乏大规模应用潜质
弹幕技术本身与影院模式就有不相适应之处,缺乏大范围应用的潜力。自电影诞生以来,影院充分发挥了电影的光影魅力,延伸了观众的感官体验,为观众打造一场仪式性的观影体验。无论是影院本身的设计,还是3D、4K、IMAX等技术都主要以提升视听体验为核心,并没有改变以个人为中心的观影体验,也并未改变电影的内容表达。而弹幕这种技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为影片内容服务的,是以提升社交体验为核心的,主要增强了人与人的互动。从美国“第二屏”技术的应用来看,其主要应用于放映前的娱乐,或者是经典电影的二次放映,并未大范围普及;从主流视频网站添加弹幕功能的效果来看,也并未使弹幕推广成为大众娱乐方式,为普通网民所应用;从弹幕对影片本身的要求来看,弹幕比较适合目标受众年轻化,风格轻松活泼、有槽点的影片,对于叙事宏大,风格庄重,制作精良的影片则不适合,这就将大量影片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以提升社交体验为主的技术更适合作为一种小众化互动娱乐的手段,或者是特殊电影放映的辅助手段,要想成为稳步推进的技术大范围应用于影院,还需要时间。 (四)受眾有限
弹幕电影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在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受众体验的基础上,还面临着受众有限的制约。首先弹幕电影对观众的接受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弹幕的形式将电影的观赏价值让位于互动游戏,电影的整体性被分割,这影响了电影的根本形式和美感;二是观众对电影整体的思考、剧情的欣赏也由片段式的、断裂的碎片化思维所取代,影响了观众对电影的深入理解。对于走进影院享受视听体验,或是进行艺术鉴赏的观众来说,这种对电影内容表达的割裂,无疑降低了观影体验;三是仪式感的观影体验转变为互动娱乐,电影观看由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互动,对影片内容的关注也不再是重点,更适合二次观看,这颠覆了传统的观影体验和观影习惯。观影体验和习惯经过了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很难轻易改变,观众对弹幕电影接受度的提升还需要时间。其次,受众对弹幕还处于逐渐认知的过程,弹幕电影的受众仍然是以青少年为主的小众化群体,且多数受众忠实度较低。可见,弹幕电影若想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主流的观影模式,还需要跨越消费群体、市场规模有限的关卡。
结 论
弹幕电影颠覆了传统的观影体验和观影习惯,也影响了传统电影的内容表达,其即时性和互动性使观影成为更具社交属性的娱乐互动。弹幕与电影的结合,是一次延伸影院社交性的尝试。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弹幕电影更适合作为小众化观影方式发展,设置弹幕专场,若想成为主流观影模式尚面临着受众有限,技术瓶颈等制约。虽然成为主流观影模式尚不可行,但是若电影制片方不仅仅将弹幕电影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而是将其作为新的模式进行长足探索,突破技术制约,提高观影体验,对其盈利模式进行探索,弹幕电影的仍然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陈松松,何天天.弹幕视频——小众网民互动新形势[J].新闻世界,2014,(6)
2 江含雪.传播学视域中的弹幕视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 2014,(2)
4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6)
5 严娟娟.娱乐社交——弹幕电影或仅为浅层营销[N].中国经营报,2014—08—25
6 王峰,青松.弹幕电影:更像是有趣的游戏[N].中国文化报,2014—08—11(6)
宋娟(1991~):女,山东邹城人,兰州大学2014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