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与Fas/Fas1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Fas/Fas1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小儿各25例,采用Annexin V/PI双参数法经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两组小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并用双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Fas、Fas1蛋白表达。结果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0.6976±0.1109)%]较正常对照组[(0.1288±0.1069)%]明显升高(t=18.459,P〈0.001),且与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羟丁酸脱氢酶升高程度均呈正相关(r=0.817,P〈0.01;r=0.785,P〈0.01;r=0.726,P〈0.01;r=0.712,P〈0.01);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Fas、Fas1蛋白表达[(2.8804±0.302O)、(4.4496±0.4836)]较对照组[(2.1300±0.6200)、(0.1238±0.0384)]明显增加(t=17.321,P〈0.001;t’=44.577,P〈0.001);心肌炎患JLgb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与Fas、Fas1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0.972,P〈0.01;r=0.958,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增加,可能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且与心肌损害程度相关。Fas、Fas1基因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近几年全球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使挤压综合征(CS)的发生率明显升高.CS是人体四肢、躯干遭受重物砸压伤,出现出血及肿胀,肌肉组织发生坏死,大量的毒素进入体内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包括低血压、肾功能受损等表现,严重者将会因急性肾损伤(AKI)而致死.CS-AKI时,血中尿素氮、钾离子浓度的上升速度比一般AKI快;多种免疫细胞激活,产生大量炎症因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提倡及早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迅速清
心脏停搏患者经心肺复苏(CPR)后,保护脑组织、防止脑细胞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成为脑复苏的关键因素.成功的CPR目标除恢复自主血液循环外,还包括保护或恢复完整的脑功能.许多研究已尝试对发生心脏骤停的昏迷患者进行脑功能的恢复.临床研究显示,亚低温对CPR后的成人神经系统功能有改善作用[1].虽然采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已有30~40年的历史,但儿童大样本亚低温治疗心脏停搏的随机对照试验依
期刊
急腹症是指腹腔内、盆腔内和腹膜后组织或脏器发生急剧性病理变化,产生以腹部症状、体征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腹部疾病.急腹症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引起急性腹痛的病种繁多,腹腔内脏器紧密相邻,个体疼痛耐受各不相同以及婴幼儿不会用言语准确表达等诸多因素,给疾病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若不能及时诊治,往往后果严重.准确的临床评估、合理的诊疗程序以及正确的处置方案对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将165例机械通气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83例,治疗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口饲益生菌,观察两组患儿VAP发病率.结果 治疗组患儿VAP总发病率为29.27%(24/82),低于对照组的44.58% (37/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对8例经常频呼吸机联合NO吸入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低氧性呼吸衰竭患儿,采用高频振荡呼吸机联合NO吸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体循环氧合、肺动脉压力、平均动脉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8例患儿中7例治疗后病情逐渐改善,血氧饱和度上升,循环氧合改善、肺动脉压力下降.吸入氧浓度由治疗前的(0.95±0.14)降至治疗后的(
目的 观察频发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儿磷酸肌酸治疗前、后的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CPET)各项参数变化,比较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了解频发PVC对患儿心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心肺运动测试系统和活动平板对109例频发PVC患儿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CPET及98例健康儿童进行CPET
例1,患儿,女,6岁,因发热10d在当地医院静脉滴注抗生素无效收入院.患儿于发热第5天出现球结膜充血,口唇樱红、皲裂,并出现双下肢疼痛,行走困难,于发热第7天周身出现皮疹并持续2 d.入院查体:体温38.8℃,心率144次/min,呼吸26次/min,杨梅舌,舌尖溃疡,咽部充血,左右颌下淋巴结肿大1.5 cm×2.0 cm,双下肢肿胀,手足指/趾硬肿。
期刊
连续血液净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对危重患儿实施治疗时仍然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置管相关急性期并发症如出血、误穿动脉,治疗并发症如“吸壁”、导管感染、导管堵塞等;转流期并发症如低血压、低体温、凝血异常等;代谢并发症如丢失综合征、失衡综合征等.但在熟练掌握技术及操作方法的前提下,全程监控,及时纠治并发症和意外事件,其在儿科也可安全进行。
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在儿科病因更为复杂且病情凶险,传统的内科综合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高.人工肝支持系统也常称为人工肝,是一种能够替代或模拟正常肝脏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的体外装置,可以使因肝功能衰竭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得以清除,并替代肝脏的部分代谢功能,以维持患者生命.人工肝应用至今已逾50年,其血液净化方式包括血液透析、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吸附、全血或血浆滤过以及应用肝组织或细胞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