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以“毕大”为骄傲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在华北大学(现中国人民大学)的那段生活,距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那时精彩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晃如昨日。
  
  温暖的大家庭
  
  1949年3月15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我到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合并建立的华北大学报到入学。
  我当时报到和入学的地点是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一号(即现在的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当时校址还有其他地点,如棉花胡同等数处)。我比其他同学晚了几天,被编入第一部(政治学院)第二区队第38班,不久又被调至43班。
  进入华大,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无比温暖的大家庭。师生互敬互爱,校园内学习气氛浓厚,一片生机勃勃。
  入学后不久,吴玉章校长便接见了全体同学。那一天,我们提早开晚饭,然后从东城铁狮子胡同一号列队高歌走向西单长安大戏院。入场后,全体同学情绪高昂,歌声四起。此时,吴校长出现在讲台上,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吴校长发表了精辟的讲话,教导大家要好好学习革命道理,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吴校长讲话后,还特地安排了本校第三部文工团演出了文艺节目,以表示对新同学的欢迎。那是我第一次看革命文艺节目。
  因为校舍紧张,我们一部分同学响应号召,转到华大原在解放区的校址——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正定县城去学习,校舍就在城内的天主教堂及大佛寺内。
  
  真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华大的学习生活很紧张。在北京的一个月,我们主要学习国内国际形势。到达河北正定县后,我们开始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社会发展史等。由于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形势,急迫需要人才,课程安排很紧。学习就像是战斗,每天8小时,每周6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我们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讨论,几乎没有闲暇。同学们的脑子里都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交流。
  华大的学习方式很活泼。无论在北京或在正定,我们从来没有固定的教室和礼堂,而是在露天广场上大课或者开大会,一般都先发讲义或学习材料,大家阅读后,由老师在大课上或大会上讲解。那些老师后来都成了我国的著名学者。如在北京时,哲学家艾思奇给我们讲过国内国际形势;在正定时,钱俊瑞、李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社会发展史等课程的两位主讲人。课后一般10人左右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小组讨论地点不定,根据天气情况,有时挤在宿舍里,有时在外面树阴下、草地上,大家围坐一圈。小组讨论前,大家先互相对照笔记,填补遗漏。小组会发言常常热烈非凡,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绝不会伤和气。
  华大的教学方法还有个重要特点,就是不仅组织我们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还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我们到工厂、农村中去学习。那年5月中旬,我们到石家庄炼焦厂、大兴纱厂等工厂参观学习,同工人们进行座谈,以弥补我们理论学习中的不足。5月下旬,我们又到正定附近的农村去,考察了解广大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闹翻身求解放和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听取村干部的介绍,同农民进行座谈,还参观了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地道,请老游击队员作报告,大大增加和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知识。
  华大的学习生活艰苦,我们在宿舍里打通铺、睡麦草;吃的是小米饭、白菜汤;穿的是粗布灰制服,头戴一顶战斗帽。此外,每个人发一个可折叠的木制小马扎,上课、开会、吃饭都能用,几乎整日离不开它。总之,我们在学校过的是一种准军事生活。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大家仍然像革命战士一样,情绪高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华大校歌等歌曲,经常回荡在校园。
  
  一生以“华大”为骄傲
  
  在华大的全部学习,其实是革命的启蒙教育。通过学习,我们变成了一个新人,初步掌握了革命的理论,更主要的是初步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也让我受用终生。
  经过近3个月的学习,6月初我们毕业了。除很少数同学留校或调往机关外,绝大多数都加入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我们紧跟当时革命战争急速发展的胜利形势,渡黄河跨长江,一层层被分配到部队的最基层。大家随军驰骋中南,战斗在鄂、湘、赣、桂、粤,我们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还光荣奉命参加渡海登陆解放海南岛战役。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当华北大学的同学们高喊“毛主席万岁”的口号通过天安门前时,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也喊出了“华北大学的同志们万岁”的口号回应,我们都激动不已,深为华大自豪。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千千万万华大的校友们今天都已变老,或早已在革命中献身。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在这种伟大的变革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忆往思今,我想说:今生逢时,今生无悔。
其他文献
沈阳市总工会离退休干部管理处处长李丰茂做老干部工作至今已经20多年了,他以真心、诚心、爱心,始终如一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李丰茂说,做老干部工作要发扬两种精神,一是敬业,二是奉献。  为了发扬这两种精神,李丰茂率先垂范,公开自己的手机号、传呼号,做到为老干部服务24小时随叫随到。他还学会了开车,为组织好老干部健康疗养和——日游等活动,他既当服务员,又当司机,20年来,他给老干部工作服务开车里程达
期刊
“走进”、“走出”孩子天地  ■ 邓加荣    越到老年,越是陷进孩子天地。抬眼一望,不独是我,身边几个老友皆是如此。某老友是大医院外科主任,现在却把手术刀换成了孙子的削铅笔刀,紧张程度丝毫不比过去差。他退休后,不用上下班,每天却要按时准点地接送孙子。每天要早起,和老伴两人照应孙子起床、刷牙、洗脸、吃早点,然后陪着孩子乘地铁,穿过整个北京城,去上学。下午4点,又是如此,从城市东头到城西头,往返不下
期刊
爱情不一定是少男少女的专利,它同样可以把老翁老太的情思点燃。在湖北省钟祥市郢中城区,就流传着一对丧偶老人再婚的故事。老翁叫邓承先,今年95岁,老太叫张铭素,今年76岁,二人都爱好书画,是书画研究会会员。二人的结识也是因书画而起。多年来,二人常在一起切磋书画技艺,因为了解的深入和共同的爱好,时间长了,二人渐生爱慕之意。  2005年3月的一天,张铭素到邓承先家去串门聊天,临走时,邓老给张铭素一本《书
期刊
我还不足5岁的时候,得益于父亲的一次出差,随同到上海去了一趟,当时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更显此次远行的珍贵。  父亲此行目的是和沪上一家公司联系建筑工程的建设项目,同行者还有父亲单位的一个老会计。  诸事已毕,差旅最后一天我们到黄浦江上游玩,一见到滔滔江水我就撒欢儿往前跑,争着抢着上了一艘待客的轮渡,等两个大人随后跟来,我已经在甲板上眺望浦江对岸了。  轮渡起锚的时候,甲板上开始凉起来,风挟着水霰往
期刊
飞来横祸 女儿女婿双双丧生    吉林省吉林市贾家姐妹兄弟六个,排行老六的小妹贾琼家庭条件最好,自从1991年母亲去世后,七旬老父亲就一直跟小女儿贾琼一家住在一起。  1999年10月,一家人去郊游。老父亲身体不太好,由二姐在小妹家陪护。贾琼跟着大哥、二哥等9人出门了。第二天在返回市里的路上,为躲避一辆摩托车,贾琼夫妇坐的车与一辆轿车相撞,贾琼的丈夫许军当场死亡,贾琼当时神智清醒,可到下午已半昏迷
期刊
何谓健康?经过中日专家研究,对老人健康有共识,就是:“丑陕”——吃得快、拉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大家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健康不健康。 如何才能健康呢?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生活环境差异也大,因此保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是仍有很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40年前,我到《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位老同志鲁西良。他的保健方法是“五不要”——“吃饭不要饱,走路不要跑,说话不要吵,遇事不要恼,睡眠不
期刊
北京的景山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园林。元以前,这里有景没有山,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大绿地。元世祖忽必烈非常喜欢这片绿茵,将豪华的后廷建在这里,取名“延春阁”。朱元璋的大军将大都皇城毁弃殆尽,还特别把挖湖掏河的淤泥堆在延春阁的废址上,耸起一脉短峰,取名“镇山”,意为镇住大元的气势,叫它永世不得翻身。明朝正统的叫法是“万岁山”,寄意大明江山万万年。之后,清朝进京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正式改名为“景山”。  这
期刊
“诗书传家”栏目从本期起开设,我想做“少年中国之少年”颂。  首先要颂梁启超先生。“梁”先生培养了9个孩子,个个栋“梁”:长女梁思顺,擅长诗词音乐,编有《艺蘅馆词选》,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哈佛大学毕业,杰出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四子,梁思达,经济学专家;三女,梁思懿,社会
期刊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有幸在前苏联(以下简称苏联)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留学,历时五年半。  列宁格勒是苏联最美丽的城市。城市建筑经纬分明,传说全市有50家博物馆,远近闻名的冬宫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就在这里。市内有美丽的涅瓦河和涅瓦大街,市郊有很多公园和名胜。列宁格勒纬度很高,有北极光照射,夏天可以观赏白夜。莫斯科的地铁最初是美国人于1936年帮助兴建的,列宁格勒的地铁则是50年代后
期刊
鲍世禄和胡斐佩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是上海人,都是上世纪40年代的大学生和学生运动的积极参加者,都是在白色恐怖下入党的共产党员。1949年7月,他们一起从上海抵达北平,进入劳动大学(中央军委的代号)外文训练班学习。3年后,鲍世禄转业回上海,于1987年在上海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岗位上离职休养。胡斐佩一直在部队院校工作,曾任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是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后最早被授予少将军衔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