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职影像技术专业的儿科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儿科的学习兴趣,感知儿科与影像之间的关联,临床教研组对该部分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并从具体实施、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儿科学
高职影像技术专业的儿科学部分涵盖在“临床医学概要”这门课程当中,该课程是影像技术专业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概要”概括性地阐述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科等临床常见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主要知识。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影像技术专业提供了相关的临床知识背景和理论依据。影像技术中的X射线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等检查在儿科疾病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的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一、教学过程
本文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例进行阐述。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临床医学概要”开设于第三学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病理学、诊断学等前修课程,熟悉了医学基础知识框架,并且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自我表达的意愿,喜欢趣味的教学方式。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及自律性不够,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欠缺,且缺乏临床思维能力。结合學生的这些特点及今后的就业方向,故应对营养不良方面的疾病要有所了解,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科四大病之一,具有代表性。
2.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岗位需求及学生的特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内容,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意愿、学习能力、特长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将学生分成3组,要求小组相互合作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培养其独立自学和自主查阅资料、文献的能力,并在课上对自学的成果进行展示,内容要围绕重难点,不能照本宣科,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正式授课
上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随机选学生上讲台进行成果展示,限时5分钟。
随后以《饥饿的苏丹》的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图片及拍摄背景,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患儿的无助,激发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婴幼儿的骨骼发育特点。随后,再次提出学习目标,进入本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典型临床体征的图片,运用清晰的表格,循序渐进地将知识串联成清晰的框架,并突破难点。
通过典型的临床案例,进一步突出重点,要求学生结合其病史、体征进行分组讨论,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需要完善的影像学检查,最后提出该病的预防措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小组表现进行点评。
最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应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2~3人一组,完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宣传画,不限格式,突出疾病的临床表现、预防要点等。最终,集思广益,做成惟妙惟肖的卡通宣传画,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注重理实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
二、儿科学教学继续改革的探讨
1.专业课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对于影像技术专业,我校儿科部分只有0.5个学时,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对儿科的疾病有所认识,需要充分地利用案例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2.尝试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其实施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总结。PBL教学法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领域公认的教学方法,有着显著的效果,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影像技术专业的工作,需结合病情,运用临床知识辩证思考,提出合理的检查方案。因此,高职影像技术专业的儿科学教学可尝试PBL教学法,发掘学生的潜力。
总之,任何时候教师都不应该低估学生的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尝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毛萌.影像学检查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6(2):61.
[2]孙玉凤.浅谈儿科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1):67-68.
[3]任建立,张丽萍.浅谈新的医学模式下高职儿科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8(19):59.
作者简介:舒佩瑾(1983— ),女,四川自贡人,本科,研究方向:儿科学。
关键词: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儿科学
高职影像技术专业的儿科学部分涵盖在“临床医学概要”这门课程当中,该课程是影像技术专业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概要”概括性地阐述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科等临床常见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主要知识。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影像技术专业提供了相关的临床知识背景和理论依据。影像技术中的X射线摄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等检查在儿科疾病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的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一、教学过程
本文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例进行阐述。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临床医学概要”开设于第三学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病理学、诊断学等前修课程,熟悉了医学基础知识框架,并且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自我表达的意愿,喜欢趣味的教学方式。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及自律性不够,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欠缺,且缺乏临床思维能力。结合學生的这些特点及今后的就业方向,故应对营养不良方面的疾病要有所了解,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科四大病之一,具有代表性。
2.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岗位需求及学生的特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内容,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意愿、学习能力、特长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将学生分成3组,要求小组相互合作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培养其独立自学和自主查阅资料、文献的能力,并在课上对自学的成果进行展示,内容要围绕重难点,不能照本宣科,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正式授课
上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随机选学生上讲台进行成果展示,限时5分钟。
随后以《饥饿的苏丹》的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图片及拍摄背景,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患儿的无助,激发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婴幼儿的骨骼发育特点。随后,再次提出学习目标,进入本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典型临床体征的图片,运用清晰的表格,循序渐进地将知识串联成清晰的框架,并突破难点。
通过典型的临床案例,进一步突出重点,要求学生结合其病史、体征进行分组讨论,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需要完善的影像学检查,最后提出该病的预防措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小组表现进行点评。
最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应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2~3人一组,完成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宣传画,不限格式,突出疾病的临床表现、预防要点等。最终,集思广益,做成惟妙惟肖的卡通宣传画,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注重理实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
二、儿科学教学继续改革的探讨
1.专业课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对于影像技术专业,我校儿科部分只有0.5个学时,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对儿科的疾病有所认识,需要充分地利用案例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2.尝试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其实施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总结。PBL教学法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领域公认的教学方法,有着显著的效果,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影像技术专业的工作,需结合病情,运用临床知识辩证思考,提出合理的检查方案。因此,高职影像技术专业的儿科学教学可尝试PBL教学法,发掘学生的潜力。
总之,任何时候教师都不应该低估学生的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尝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毛萌.影像学检查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6(2):61.
[2]孙玉凤.浅谈儿科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1):67-68.
[3]任建立,张丽萍.浅谈新的医学模式下高职儿科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8(19):59.
作者简介:舒佩瑾(1983— ),女,四川自贡人,本科,研究方向:儿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