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科特:紧迫感,危机中的关键领导力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信机会与危机并存,真正的信心来自真正的紧迫感。
  
  当我们回首那些历史上的重大时刻,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组织;无论是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还是从颓势中起死回生的成长,我们都看到一些光辉的名字。是那些伟大的领袖让他们的组织历经风雨却愈发顽强和坚实。这让我们相信,卓越的领导力是穿越任何危机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危机中变革领导力!”哈佛商学院教授、全球领导力与变革大师约翰·科特,在2009年春天带着他的研究成果来到北京,向我们诠释了危机中领导力的关键。
  
  真正的紧迫感从何而来
  
  《中外管理》:在您的研究和新近出版的《紧迫感-在危机中变革》(见《中外管理》2009年5月刊“新书架”)中,您反复强调紧迫感对于变革领导力的重要性。在经济困难时期,这显得更为重要了吧?
  约翰·科特:在任何情况下,真实的紧迫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困难时期,紧迫感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企业建立真正紧迫感的机会。要解决危机带来的问题,人们就要积极行动,而非无休无止地讨论;要传递胜利的决心和积极的态度,而非互相埋怨,焦虑不安。
  如我的书中所说,有了危机才有真正的紧迫感。领导人甚至应该制造危机,来培养企业真实的紧迫感。
  《中外管理》:您一直在强调领导人要认识到何为真实的紧迫感,同时您也指出虚假的紧迫感相当具有迷惑性。那么,领导人该如何判断呢?
  约翰·科特:走出去!就这么简单。我是认真的。
  很多领导人只是坐在办公室里,他们没有走出去,没有走到工厂、车间,没有走到员工当中跟他们交谈。他们坐在会议室里想当然,这是组织里最常见的一种错误行为。
  当然,这种走出去的交流必须是真诚的,必须是真正跟员工心与心的沟通。你可以想像一下,那种“老朋友”一般的交谈所收到的效果,绝对不是六七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互相询问:约翰这个问题你怎么想?汤姆你能否对此发表一下意见?
  走出办公室,跟你的员工真心交流,并不需要多高的技巧。许多机构建立的各种工具和手段来获取员工的反馈,但其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呢?只有真正了解你的员工的想法,才能帮助你判断你现在做的一切是否正确。
  我提到过,领导力就是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走出你的办公室你才知道你做得是否正确。这是个态度问题。
  
  自满,领导力的大敌
  
  《中外管理》:在您的新书和研究中,您将自满与虚伪的紧迫感并列为真正紧迫感的大敌。同时,在最近的半年中,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时,建立自信、鼓舞士气被很多组织视为跨越风暴的关键。在当前,多数企业的问题是过于自满,还是缺乏自信?
  约翰-科特:企业无法建立真正紧迫感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自满。在我的书中你会看到,辨别自满的人的最好方法不是看他们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了什么。无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在往日,自满都会带来危机。而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种危机给企业的危害更加明显。
  事实上,真正的紧迫感要求坚定信心、实际的行动,而非看热闹。建立自信是真正紧迫感的一部分。紧迫感不是仅仅指领导者,而是对所有员工。在具有真正紧迫感的企业里,创始人的热情从没有松懈,公司目标明确,沟通、授权非常充分。他们不断寻找机会,而非只是等待,他们立即行动,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
  《中外管理》:事实上,比起虚伪的紧迫感来说,自满是一种情绪,更不容易被人察觉。人们如何辨识自己的企业已经变得自满,常见的错误,或者是表现是什么?
  约翰·科特:在多数情况下,自满的人都不认为他们有自满情绪。自满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还是那句话,辨别自满的人的最好方法不是看他们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了什么。
  在困难时期,这种情绪的危害变得更大。通常来讲,自满者的常见错误是过于强调他们已经做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未来要发生什么。同时,他们又不真正重视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在任何变革时期,多数企业面临的大敌。
  
  责任编辑:杨 光
其他文献
故事一:  “说‘不’,是为了不放弃!”  “五一”小长假,我带着女儿去北京朝阳公园玩。儿童乐园中有许多项目都非常吸引人,一个场景吸引了我们很长时间。  乐园中伫立着一面笔直的攀岩墙,足有七八米高。这个高度,对于大人想成功登顶,也需要勇气。在岩壁的顶端,悬挂着一大溜儿硕大、鲜艳的毛绒玩具。  一个中年父亲,带着一个五岁左右的男孩儿。在父亲的鼓动下,男孩儿准备攀岩,赢得玩具。在开始两米多的高度,男孩
期刊
北京一家著名企业的一位高管,喜欢在昆仑饭店二楼的茶座约人谈事。“这里环境不错,还有一种特别的文化。”她说,“恨不得把办公室搬到这里。”  ——这一定正是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岩(本名:佀海岩)想要的结果。  与燕莎商圈毗邻,掩映于葱郁的亮马河之间,作为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五星级大饭店,昆仑饭店的区位优势自然得天独厚。但那只是天时、地利,在同时身为著名作家的海岩看来,有意识地出售文化乃至生活方式
期刊
在浙江民间一直流传着浙商有22条商规。它们都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草根商人一路从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凝结起来的。  一部26万字的《草根浙商赢天下》,以其“22条商规”直吸引我们去探寻浙商精神。  一位有心人,陈俊,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副会长,他以自己出生于浙商这个群体,以自己16年的从商经历,开始整理这“22条商规”,并把自己亲历、亲为、亲见、倾听的,融合了进来。    就在金融危机依然风声鹤唳之际,北京
期刊
英年少帅出马,辅之以富有针对性经验的重量级团队,这一新构架让人们对丰田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至少在目前,丰田还是被人看好的。  虽然2008年不景气的经济让丰田在2009年迎来了创业71年的第一次赤字经营,虽然欧美主流消费市场的销售量锐减30%,虽然第一季度亏损数额高达77亿美元,甚至超过“老大难”通用,但这些都不是问题。新掌舵人丰田章男的确立以及多位元老级重臣的回归,被日本媒体和国内众多企业
期刊
大众汽车曾经走过本土化的弯路,比如:在2005年大众曾经在中国市场遭遇过低谷。但是依靠大众中国的“奥林匹克计划”,大众汽车及时找回了“王者”方向,其核心的举措是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积极开发本土产品,在中国市场推出的车型一半是在中国开发,不仅实现产品的本土化,同时还降低了研发的成本。因此,2006年大众汽车顺利扭亏为盈,然后在后来的三年中赢得稳固的市场地位。将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与最大限度的本土化有效结合,
期刊
三年“奥林匹克计划”如何成就了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优势?    曾经推动一汽大众建立SBU(战略业务单元)的营销变革,被业界誉为发动了一场中国汽车界“启蒙性”的营销权力下放革命的苏伟铭,如今已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盛夏前夕,苏伟铭接受《中外管理》采访,解释了大众通过哪些措施有效降低成本?开拓市场的重点规划在哪里?以及如何处理大众众多品牌的关系?  《中外管理》:大众汽车集团利润的提高,一个
期刊
节约成本有很多方法。让别人帮你省,也是其中之一。    跟四季的走势相仿,2008年年末以来的经济寒冬,仿佛在2009年年中初现暖意。越来越多的舆论,甚至金融危机的爆发地美国,也开始出现“谨慎乐观”的言论。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将迎来的是“U”、“V”还是“W”,但经历了整整八个月的考验之后,所有的企业都明白了一点: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在高峰、低谷甚至未来的坦途,企业永远都不能忽略的就是成本之重。  
期刊
译 李晓松    编者按:在上一期中,作者指出:个人意见受重视的程度是个人影响力指标的关键。而比意见本身更重要的,是提出意见的方式、方法。为此他提出了六条建议。在上一期中,我们介绍了积极肯定、消除批评、迅速行动。在本期中,我们将介绍其余的三种方法。    关注结果    建立个人影响力的另一个关键是:始终围绕一个目标。1995年,我参与了一项艰苦的多方谈判,工会团体、教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各执一词
期刊
译 曹岫云  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只要你抓住根本,然后坚持去做。    五、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企业经营量入为出,利润随之而来。  京瓷开始运行时,我还没有经营经验及知识,一到月底,就抓住财务人员问:“这个月怎么样?”但他们夹杂许多会计专业术语的解答,令技术出身的我十分头痛。我忍不住说:“如果销售减去经费,剩余就是利润的话,那么,只要把销售额增加到最大,把经费压缩到最小,
期刊
口述 刘永好 采访整理 田瑞秋  现代的竞争,已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间的竞争。特别是面临各种动物流感肆虐的中国农业企业。    产业链阴谋    前些日子,我参加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节目中请了一个重庆的小女孩。她虽然只有二十几岁,但创业已经十多年了,先卖服装,然后改为在衣服上绣花卖给外商。几年下来有了四五百员工,办起一个颇具规模的绣花厂。但金融风波来了,订单全没了,她亏损了一百多万,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