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叶·比诺什:跳跳舞,谈谈情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表演家,不需要任何课程就能成为演员、画家或者舞蹈家,这是一种天性。”
  
  今晚朱丽叶·比诺什距离你,10米。
  她跳出了大银幕,就在你前面,用尽全身气力跑着跳着,歌唱着,独白着。她说,“我站在这里,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愿意向你们传达内心。”
  我们熟悉电影里的朱丽叶·比诺什——纯情坚定的特丽莎(《布拉格恋人》),巴黎新桥上的乞丐画家米歇尔(《新桥恋人》),小镇上用自制巧克力温暖人心的维安妮(《浓情巧克力》),大漠中历尽战争磨难的护士安娜(《英国病人》),深邃的眼神,冷峻的气质。
  但这回的朱丽叶·比诺什以舞者的身份出现了。她和英国现代舞大师阿库·汉姆合作的现代舞剧《我之深处(In-I)》正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巡演。作为一个知名演员,她显然比别人更有机会敞开自己的内心,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我之深处》里,这个对私生活的严防死守在圈内数一数二的神秘女人,在舞台上尽情地剖析她的内心。面对爱情,她在艺术里比在现实中更加勇敢。
  
  你敢放手去爱吗?
  
  3月27日晚上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朱丽叶·比诺什被高悬着“躺”在直立的床上,一段身体位置不变、四肢却始终在挣扎的高声独白,诉说着遭受情感折磨的痛苦内心,那种无奈、苦闷和绝望让现场的人有窒息之感。
  《我之深处》去年9月在伦敦国家剧院首演,28场演出场场爆满。在之前的6个月排练时间里,朱丽叶·比诺什安心地隐身在巴黎西部近郊的一个舞蹈室里,她和一个穿着舞蹈裤的男人在地板上腾挪跳跃,她的儿子和姐姐站在一旁拿着摄像机记录着这一切。每过半个小时,比诺什和她的男伴就会停下来看一会儿录像,他们时而大笑时而锁眉时而还要争论一番。
  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舞剧《我之深处》的宗旨,“你敢放手去爱吗?”这是一出探寻爱情的舞剧,纯红色的背景墙下,两把椅子,一面墙,身着便装的两位舞者相遇相识,热烈激吻,发狂争吵,在情绪的起伏挣扎中死去活来。阿库·汉姆在编舞中融合了古典印度舞和西方现代舞,朱丽叶·比诺什则将极具戏剧色彩的独白穿插其中,她更多时候是在演戏。
  今晚她表现得很棒,不过不如他棒。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是阿庫·汉姆,英国最优秀的现代舞大师。当然他不得不收敛一下自己的锋芒,或者说“被拖累”,因为对手是演员比诺什。朱丽叶·比诺什只是这个领域的业余爱好者而已,更何况她已经快45岁了,许多专业舞者在这个年龄时都已经退休了很多年。
  让从没有受过舞蹈训练的人自由起舞,她为什么还愿意如此折腾自己呢?“因为不会跳舞,我就更想和阿库·汉姆共舞。我对自己说,不要患得患失,去大胆追逐在舞台上表演的梦想。”朱丽叶·比诺什说。
  合作者阿库·汉姆很多年前看过比诺什演的《英国病人》,他欣赏比诺什在电影中创作角色的方式和对角色的选择。“2006年比诺什来伦敦南岸中心看我的演出,然后我们在电梯那边相遇和交谈,我知道她是想通过舞蹈动作来感受其他的事情。”
  《我之深处》不仅是舞剧,还是一出话剧,阿库·汉姆称之为“实验性舞剧”。表演略显晦涩,却很真挚,也容易懂。舞者们除了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还有记忆的口述,汉姆控诉他幼时被穆斯林教师殴打的经历,朱丽叶·比诺什则絮叨她痛苦的爱情过往。
  这是朱丽叶·比诺什自己选择的主题。阿库·汉姆问过她,为什么要这样去探索爱情?朱丽叶·比诺什说,“对我而言,爱情是唯一生存的方式和生活的全部意义,被爱比去爱更让我恐惧和脆弱。爱情有时会让我失望,我知道其中肯定出了什么错。什么能称之为爱情?我们在爱的路上能走多远?我们真敢去爱吗?我们能把需要叫作爱吗?幼年时,我认为爱比天大。然后我从少女步入成年,历经了情感变迁,情感需求逐渐变得像国际象棋般复杂。”
  年轻时与导演雷奥·卡拉克斯相遇,那5年里朱丽叶·比诺什只为他演戏,他们留下了永恒的《坏血》和《新桥恋人》;1993年朱丽叶·比诺什生下了儿子拉斐尔,孩子父亲是潜水教练安德烈·阿勒;1999年朱丽叶·比诺什生下了女儿安娜,孩子父亲是在《史诗情人》中和她演对手戏的“缪塞”伯努瓦·马吉梅。
  
  我喜欢激情的生活
  
  她努力在舞台上释放真实的自己,但人们忘不了她的电影。25日朱丽叶·比诺什出席了上海电影节特地为她组织的影迷见面会,为4月13日开幕的法国影展预热,她的电影《巴黎故事》是本次影展的开幕影片。当影迷们称赞起她跨界表演的勇敢时,她如同少女般羞涩地笑了,“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表演家,不需要任何课程就能成为演员、画家或者舞蹈家,这是一种天性。”
  记者:《我之深处》说的是怎样的一种爱情观?
  比诺什:我和阿库·汉姆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们只是在对“爱”进行探索。当初排练时,我带去了14个希腊语对爱的描述,其中有婴儿对母乳的爱,还有占有、嫉妒、神交、智力分享、同胞之爱和神圣之爱(不需要任何回报的爱)等。只有内心充满爱的人,才能与人分享爱。全球各地的女性有着各自的宗教背景、家庭背景和朋友圈,我希望能给她们带去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什么才是爱情?我们需要怎样的爱?我们究竟能爱到什么程度?热情就是爱吗?在舞剧里,我和阿库·汉姆既有亲密的接触,也有关系改变之后两人的接触,我希望能展现出各种爱的可能性。
  
  记者:你说过和侯孝贤导演合作《红气球》就好像一次“出乎意料的性高潮”;这次你又说和阿库·汉姆合作《我心深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表演感受呢?
  比诺什:侯孝贤拍电影的方式完全基于他对生命的理解,他对演员很大方,让我们自由地表现自己,他教会了我去自行体验创作中的自由感,让我能够充分地拥抱自己所演的角色。以前我更喜欢跟从导演们的理解,他们往往会在拍摄过程中就影片主题给出自己的诠释。没有一个士兵会不听从将军的指挥,所以以前我总在取悦大牌导演,跟着他们的步调走,他们无所不知,好像总在充当着父亲的角色。
  电影是有后期剪辑的,但我和阿库·汉姆合作的《我心深处》需要的却是把最真实的赤裸裸的情感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我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感情合作,在我和舞台下的观众进行沟通之前,就要和阿库·汉姆先进行碰撞和合作。
  记者:阿库·汉姆说上台前的瞬间他会和你拥抱一下,每一次上台就好像结一次婚,用“拥抱”的形式来证明爱的存在。你在台上时会想些什么呢?
  比诺什:我们俩在舞台上的确像新婚夫妻,既有情感的交流,也有矛盾的呈现。舞台上,有我,有他,还有一堵墙,用中国哲学来说就是阴阳交融吧。我们在台下各过各的生活,生活在不同的圈子。一回到这个舞台,我们就像一对夫妻,互相支持,互相欣赏。有时候,演出后我会孩子气地问他,你今天生我的气吗?他很奇怪地回答:没有啊。其实在舞台上的每一分钟,我们都很入戏,觉得对方的每一种情绪都是真实存在的。
  记者:如何保证时时都有激情呢?
  比诺什:激情可能来自于自己本身的力量和能量。说到我本人的话,那就是对生命的渴望,我想要不停地学习各种东西。中国的传统哲学里认为休息非常重要,人不能透支自己,必须劳逸结合。但这与我的生活方式正好相反,我喜欢激情的生活,需要不断探寻生命的价值,寻找梦想的无限可能性。
  记者:很多人羡慕你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多才多艺,你的生活中总围绕着电影、戏剧、绘画、雕塑、写作、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这是你追求的一种生活理念吗?
  比诺什:在排这部舞剧之前,我在10个月里拍了5部电影。但是在《新桥恋人》时我曾经在2年半里就拍了这一部电影。那2年半的时间里,我分别有两次9个月的空档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那就绘绘画和学学英语吧。但现在我很忙,而且也没有这样的执著心了。现在我更喜欢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有人说来拍电影吧?有好的剧本的话,我会去;有人让我别跳舞了?也行,反正就随缘吧。■
其他文献
法方对萨科齐会见达赖对法中关系造成冲击的认知,仍未与中方的关切相契合。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G20吸引世界眼球的镜头很多。而其中一个“不存在”的画面也同样倍受关注:即法国总统萨科齐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无正式会面”的一幕。借用温总理的一句话,那就是“原因是众所周知的”。现在要问的是,这仅仅是一次意外“出轨”,还是长期战略的转向?其中的奥妙耐人寻味。  法国第五共和国对外关系一向以戴高乐将军倡导
美国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耗了世界25%的能源,美国也向全世界购买能源,为何它没感觉到自身对全球供需关系所构成的威胁已经不是“潜在”,而是铁一般的事实?    美国五角大楼新近发布了2009年《中国军力报告》。和过去一样,这份军力报告的基调脱离不了对中国的敌视与冷战思维,并再一次渲染了中国的威胁。报告内容从军费问题、航母发展情况、军事战略及意图、太空战力、军事现代目标和趋势、军事透明化等角度切入,
面对朝鲜放“星”,大家肚子里都拨着一把小算盘。    朝鲜的一颗“星”,悬住了至少三颗“心”,也激起了旁人的好奇心。  卫星?导弹?这次连高分辨率侦察卫星也难以识别了。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说,届时人们就会知晓。的确,在朝鲜舞水端里导弹试验场最终喷出火焰之前,各方只能在等待中猜测和准备各种预案。明的暗的,说的做的,声势浩大,耐人寻味。    一“星”待发,七舰候场    1998年8月,朝鲜
会期一天的G20峰会,根本不可能达到什么重要共识,即便达成了,也没有机制保证共识得到执行。  如果说4个多月前的华盛顿峰会是全球携手抗击金融风暴的首次尝试,那么,4月2日召开的G20世界经济峰会,则毫无疑问再次吹响了击溃全球经济衰退的冲锋号。可惜的是,这样的结论是把G20的愿景放置于想当然的假设:G20成员均会在“利他主义”精神感召下团结一致,共赴时艰。现在看来,随着各成员国深陷不同形态的危机之中
投资上海的老洋房和北京的四合院是利于家业传承的财富保值。    豪宅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有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稀缺的土地资源、唯美的建筑风格、宏大的空间气势,显示了拥有者的财富和地位象征。  豪宅是高档住宅中的顶级之作,富人聚集之处,即豪宅密集之地,全球范围内的豪宅主要分布在纽约、伦敦、摩纳哥、东京、香港等几大城市,只要能够在亿万美元身价的人群中打造出一方豪宅的奢华之势,那必定能
深圳楼市变脸成了“小阳春”,快得让所有人看不懂。    “楼市万花筒,叫人看不懂。”這是对2009之春的深圳地产,一声情绪复杂的埋怨。明明是寒气未消,转眼间热浪腾起;刚刚还是呵气成冰的样子,一下子又是热气腾腾的局面了。深圳楼市变脸成了“小阳春”,快得让所有人看不懂。  开发商看不懂,想不到市道陡然转好。交易放量、人气陡增、快乐收钱的同时,心里也有一份惴惴:几个月之后,行情会不会掉头?于是有的加快出
陈忠和被很多人认为是继袁伟民之后最成功的女排主帅。他的下课是因为——中国女排主教练这个位置是个“火药桶”,还是只拿到了北京奥运会的铜牌?    女排在中国老百姓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许多年来,女排的每一次易帅,都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当年的邓若曾、李耀先、张蓉芳如此,如今的陈忠和也如此。对于这次女排易帅,球迷反响很大,而且直到今天,支持陈忠和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陈忠和为何下课?人们感到有些突然,很多
说再见的时候,我非常舍不得,但对这支队伍,对自己,我心中无愧……    陈忠和下课拨动了众人的心弦,此刻,陈忠和本人是如何面对这个变动的呢?3月26日晚上,《新民周刊》在福州对陈忠和进行了面对面专访。在福建省体育中心附近的美伦华美达酒店的包间内,儒雅的陈忠和与记者轻松地聊了起来,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他对无缘连任的从容淡定,也感受到他对中国女排的深深怀念。    离开女排,心中无愧 
这个面目清秀、笑容亲和的闽南汉子曾经历尽磨难。    他,是中国女排的传奇教头。在中国女排主教练的岗位上,走过了辉煌的8年。这个面目清秀、笑容亲和的闽南汉子,从非议和压力中淡然走出,默默隐忍攀上巅峰,又在悲情和遗憾中悄声告别。高亢与低回,光辉和暗淡,交相辉映,更让他的形象趋于丰满鲜活。除了与女排的故事,陈忠和的幕后人生同样精彩,引人入胜。    石码镇上的大英雄    寻访陈忠和的老家并不难,他是
细腻真实的情感,是那些报道中林林总总的数字无法容纳和表达的。    一家跨国企业每年一次的例行进修研讨活动,却成为2009年初春海峡两岸关注的焦点,实际上折射出两岸交流的现状与人们期待之间的落差。如果在不远的将来,类似“安利心印宝岛万人行”的活动再也无法造成如此的轰动,那才是真正值得庆幸的,因为这意味着良性互动已经成为常态。    天道酬勤    3月14日到3月20日,首批赴台的1600位安利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