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呼吸机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在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的30例患者比较,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和治愈率。结果 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12.3±5.6)d,少于对照组(16.7±6.1)d(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85.7%(24/28),明显高于对照组63.3%(19/30)。结论 早期应用呼吸机可以明显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住院天数和死亡率。
[关键词] 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呼吸机
[中图分类号] R595.4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237-02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死因主要为呼吸衰竭,因此早期正确及时应用呼吸机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就我院救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6年11月~2008年11月我科收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患者28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18~58岁,平均28.7岁;其中27例为口服中毒,1例经皮肤中毒;甲胺磷18例,敌敌畏9例,乐果1例。服毒量30~250mL,就诊时间1h~2d。2006年前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17~53岁,平均30.2岁;其中甲胺磷4例,敌敌畏9例,乐果中毒12例,敌百虫5例。均为口服中毒。两组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均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入院时均符合急性有机磷重度中毒的诊断标准[1]和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
1.3治疗方法
入院后即行血气、末梢血胆碱酯酶测定、生化等相关检查。治疗组:在以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呼吸停止者,给予控制通气治疗。呼吸机模式采用控制通气(IPPV),潮气量为(8~10)mL/kg,呼吸频率10~14次/min,吸呼比1∶2.0~1∶2.2,吸氧浓度(FiO2)30%~50%。时间3~10d,平均(5.3±1.2)d。撤机指征: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感染控制;自主呼吸平稳;PaO2≥11.8kPa、SpO2>94%;胆碱酯酶24h测定连续3次>60%。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包括洗胃、应用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应用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抗炎、营养支持等。
2结果
治疗组:1例死于脑水肿,2例死于严重感染,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24例均痊愈出院,治愈率85.7%;住院时间最短8d,最长1个月,平均(12.3±5.6)d。对照组:10例死于脑水肿及严重感染,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治愈出院19例,治愈率63.3%,平均住院天数(16.7±6.1)d,两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中毒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的首要原因[3]。如何及时、正确判断与处理呼吸衰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通过机械通气可使肺泡进行有效通气,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脑组织缺氧和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潴留,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肺水肿,同时给予复能剂使部分磷酰化酶尽早复能是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及其并发症的有效途径[4]。
本文中治疗组28例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在8h之内15例,8h至1周11例,2例辅助呼吸达3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一旦出现呼吸衰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肺感染,人工气道建立不仅保持正常肺泡通气,更有利于排痰和局部用药,防止误吸和窒息,控制肺部感染,防止肺水肿和心衰的发生。为提高有机磷中毒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在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尽早行人工辅助呼吸[5]:①呼吸浅、慢或不规则,自主呼吸停止;②缺氧症状明显;③PaO2低于8kPa;④重度肺水肿、休克、神志不清。我科自从对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来,使大部分患者顺利渡过呼吸衰竭期,及时改善乏氧症状,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时间。
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并应用呼吸机,保证脑组织及其他脏器组织的氧供,同时辅以胆碱酯酶复能剂和拮抗剂,是本组抢救成功的关键。临床证明,呼吸机辅助呼吸能帮助有机磷中毒患者顺利渡过呼吸衰竭难关、降低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55.
[2] 钮善福,李华德. 呼吸衰竭[M]. 见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93.
[3] 陈世洪,牟江. 使用阿托品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2(2):98-100.
[4] 孙普增,杨巧凤.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5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0(1):32-331.
[5] Tsai JR,Sheu CC,Cheng MH,et al.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1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southern Taiwan[J]. J Med Sci,2007, 23(3):112-119.
(收稿日期:2009-06-10)
[关键词] 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呼吸机
[中图分类号] R595.4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237-02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死因主要为呼吸衰竭,因此早期正确及时应用呼吸机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就我院救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6年11月~2008年11月我科收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患者28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18~58岁,平均28.7岁;其中27例为口服中毒,1例经皮肤中毒;甲胺磷18例,敌敌畏9例,乐果1例。服毒量30~250mL,就诊时间1h~2d。2006年前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17~53岁,平均30.2岁;其中甲胺磷4例,敌敌畏9例,乐果中毒12例,敌百虫5例。均为口服中毒。两组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均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入院时均符合急性有机磷重度中毒的诊断标准[1]和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
1.3治疗方法
入院后即行血气、末梢血胆碱酯酶测定、生化等相关检查。治疗组:在以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呼吸停止者,给予控制通气治疗。呼吸机模式采用控制通气(IPPV),潮气量为(8~10)mL/kg,呼吸频率10~14次/min,吸呼比1∶2.0~1∶2.2,吸氧浓度(FiO2)30%~50%。时间3~10d,平均(5.3±1.2)d。撤机指征: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感染控制;自主呼吸平稳;PaO2≥11.8kPa、SpO2>94%;胆碱酯酶24h测定连续3次>60%。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包括洗胃、应用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应用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抗炎、营养支持等。
2结果
治疗组:1例死于脑水肿,2例死于严重感染,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24例均痊愈出院,治愈率85.7%;住院时间最短8d,最长1个月,平均(12.3±5.6)d。对照组:10例死于脑水肿及严重感染,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治愈出院19例,治愈率63.3%,平均住院天数(16.7±6.1)d,两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中毒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的首要原因[3]。如何及时、正确判断与处理呼吸衰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通过机械通气可使肺泡进行有效通气,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脑组织缺氧和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潴留,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肺水肿,同时给予复能剂使部分磷酰化酶尽早复能是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及其并发症的有效途径[4]。
本文中治疗组28例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在8h之内15例,8h至1周11例,2例辅助呼吸达3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一旦出现呼吸衰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肺感染,人工气道建立不仅保持正常肺泡通气,更有利于排痰和局部用药,防止误吸和窒息,控制肺部感染,防止肺水肿和心衰的发生。为提高有机磷中毒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在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尽早行人工辅助呼吸[5]:①呼吸浅、慢或不规则,自主呼吸停止;②缺氧症状明显;③PaO2低于8kPa;④重度肺水肿、休克、神志不清。我科自从对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来,使大部分患者顺利渡过呼吸衰竭期,及时改善乏氧症状,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时间。
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并应用呼吸机,保证脑组织及其他脏器组织的氧供,同时辅以胆碱酯酶复能剂和拮抗剂,是本组抢救成功的关键。临床证明,呼吸机辅助呼吸能帮助有机磷中毒患者顺利渡过呼吸衰竭难关、降低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55.
[2] 钮善福,李华德. 呼吸衰竭[M]. 见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93.
[3] 陈世洪,牟江. 使用阿托品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2(2):98-100.
[4] 孙普增,杨巧凤.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5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0(1):32-331.
[5] Tsai JR,Sheu CC,Cheng MH,et al.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1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southern Taiwan[J]. J Med Sci,2007, 23(3):112-119.
(收稿日期:200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