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生涯中,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只有兴趣,他们才能进行积极、创新的思维,才能解决心中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才能把发自内心的实在话写出来。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会真实,有情感,吸引人。在这里,我就如何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作文,浅谈几点。
一、“以小见大事例”引路搜集素材解决了“没有材料可写”
习作教学必须大胆尝试多角度作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审视材料,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写作兴趣。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刚走进教室,就听见班里同学打小报告:开泽同学与俊杰同学因掉一块橡皮擦的小事而发生争执。于是,我就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可是俊杰同学说他不知道橡皮擦是开泽的,就随手扔掉了,开泽却说他知道,因为他刚要去捡的时候,他已经捡了。一个说知道,一个说他不知道,于是,两人就在那边争辩了起来,争得面红耳赤。我没有阻止他们,也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学生充分摆出自己的理由,进行辩论,最后统一到正确的结论。一下子班级气氛热闹起来,学生情绪极高,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辩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由衷地笑了,趁热打铁,以“一块橡皮擦的风波”以题,进行一次小练笔。没想到大家的兴趣极高,都说没问题,半节课全部完成了。课后看了他们的作文,真实性、教育性、人文性都体现在作文里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一次,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因画一条“三八”线引起了两人的争执,又让班里的同学对此事进行表态,过后又以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的兴趣一旦提高,他们思维的火花就进发,因此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用“谚语引路”激发写作兴趣能别具一格。
写作需要材料,材料靠平时积累。有的人因此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可是,有的人不喜欢动笔,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负担。中国两句老话,一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也是出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里,学生是能理解的。另一句是“口是风,笔是踪。”这两句老话都是说明勤动笔头的好处。这就使我想到:用谚语指导学生写作,也许会提高他们的兴趣,给他们以启发。因此,我就开始搜集它们、运用它们。事实证明,这样做,很有好处的。它比一般的写作道理更容易被接受和掌握,受到大家的欢迎,兴趣一下了提高了许多。
在我班里,几个后进生在一次作文以后,流露出这样的情绪:认为自己笔头笨,不是写文章的料儿,对写作失去了信心。我看到了他的作文,觉得他的文章内容空洞,没有具体的东西,又没有教育性,便对他说:“不是你的笔头笨,而是你的笔头上面少灵魂!俗话说:‘七分事实三分写’,你没有足够的材料,自然就写不出写不好!“七分事实三分写”这句谚语打动了他,事后他对作文很感兴趣,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因此他的作文一次比一次写得充实,写得好。有了进步,他也就不再感到自己的笔头笨了。
也有的人写作文怕伤脑筋,想到哪就写到哪,随心所欲,缺乏构思和安排,这就给他指出:“量体裁衣,量出作文。”“作文如缝衣,就看针脚齐不齐。”还有的写完文章不愿再看一遍,他根本就没有写作的热情,要他修改比什么都难,这时,我就给他指出:“文章不妨千次磨!”“刀越磨越快,文越必越好!”这样有针对性地运用谚语,往往能为习作修改的懒惰者所接受,提高他们的兴趣,收到成效。
三、“走进生活亲身体验”作文就在身边易于动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课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仔细观察,然后进行习作,因而作文内容写不完,生动活泼,写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小活动:拗手腕比赛、四字接龙比赛、查字典比赛、击鼓传花迎新年、快乐的组词比赛、到农村的商店找错别字活动、小小的体育比赛、亮一亮我的拿手好戏、玩一玩等等。学生们玩得开开心心,比赛得激烈紧张又轻松愉快,在活动中养成了仔细观察、亲身体验的好习惯,然后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作文,因为感受真切,印象深刻,作文便写得十分流利,生动形象,佳作不断涌现。比如在四年级时,我布置了一篇半命题的作文《跟我玩……》学生一下子茫茫然,不知写什么。于是,我就利用一节课时间和学生一起玩,也让他们回家几伙伴一起玩最喜爱、最新的游戏,让他们在玩耍中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在玩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促使学生把玩中的乐趣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亲自去体会玩的乐趣,学生就一定能写出无穷的童趣作文来。
四、“佳作赏析激励评价”让大家享受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通过教师辅导“竞赛作文怎样才能获奖”,然后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作文竞赛和征文比赛,全国的、全省的、全市的、学区的各种比赛大都要组织他们参加。同学们都想一展才华,获得名次。这种竞争意识,这种为学校争光的荣誉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的写作思路得以打开之后,要提供机会,让每个人都能领悟到成功的喜悦。每次作文结束后,我就会举行一次“佳作赏析”,先让同学自己推荐作文,由同学评析,选出优秀作文,贴在班级的“萌芽”学习园地中,一有好的作文,就当堂朗读,让班级的同学向他学习,这样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让每位孩子都真切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
总之,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可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喜怒哀乐的事,就会涌向笔端,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写作。这就是学生习作的真谛。
一、“以小见大事例”引路搜集素材解决了“没有材料可写”
习作教学必须大胆尝试多角度作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审视材料,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写作兴趣。如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刚走进教室,就听见班里同学打小报告:开泽同学与俊杰同学因掉一块橡皮擦的小事而发生争执。于是,我就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可是俊杰同学说他不知道橡皮擦是开泽的,就随手扔掉了,开泽却说他知道,因为他刚要去捡的时候,他已经捡了。一个说知道,一个说他不知道,于是,两人就在那边争辩了起来,争得面红耳赤。我没有阻止他们,也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学生充分摆出自己的理由,进行辩论,最后统一到正确的结论。一下子班级气氛热闹起来,学生情绪极高,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辩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由衷地笑了,趁热打铁,以“一块橡皮擦的风波”以题,进行一次小练笔。没想到大家的兴趣极高,都说没问题,半节课全部完成了。课后看了他们的作文,真实性、教育性、人文性都体现在作文里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一次,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因画一条“三八”线引起了两人的争执,又让班里的同学对此事进行表态,过后又以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的兴趣一旦提高,他们思维的火花就进发,因此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用“谚语引路”激发写作兴趣能别具一格。
写作需要材料,材料靠平时积累。有的人因此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可是,有的人不喜欢动笔,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负担。中国两句老话,一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也是出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里,学生是能理解的。另一句是“口是风,笔是踪。”这两句老话都是说明勤动笔头的好处。这就使我想到:用谚语指导学生写作,也许会提高他们的兴趣,给他们以启发。因此,我就开始搜集它们、运用它们。事实证明,这样做,很有好处的。它比一般的写作道理更容易被接受和掌握,受到大家的欢迎,兴趣一下了提高了许多。
在我班里,几个后进生在一次作文以后,流露出这样的情绪:认为自己笔头笨,不是写文章的料儿,对写作失去了信心。我看到了他的作文,觉得他的文章内容空洞,没有具体的东西,又没有教育性,便对他说:“不是你的笔头笨,而是你的笔头上面少灵魂!俗话说:‘七分事实三分写’,你没有足够的材料,自然就写不出写不好!“七分事实三分写”这句谚语打动了他,事后他对作文很感兴趣,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因此他的作文一次比一次写得充实,写得好。有了进步,他也就不再感到自己的笔头笨了。
也有的人写作文怕伤脑筋,想到哪就写到哪,随心所欲,缺乏构思和安排,这就给他指出:“量体裁衣,量出作文。”“作文如缝衣,就看针脚齐不齐。”还有的写完文章不愿再看一遍,他根本就没有写作的热情,要他修改比什么都难,这时,我就给他指出:“文章不妨千次磨!”“刀越磨越快,文越必越好!”这样有针对性地运用谚语,往往能为习作修改的懒惰者所接受,提高他们的兴趣,收到成效。
三、“走进生活亲身体验”作文就在身边易于动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根据学校实际,结合课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仔细观察,然后进行习作,因而作文内容写不完,生动活泼,写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小活动:拗手腕比赛、四字接龙比赛、查字典比赛、击鼓传花迎新年、快乐的组词比赛、到农村的商店找错别字活动、小小的体育比赛、亮一亮我的拿手好戏、玩一玩等等。学生们玩得开开心心,比赛得激烈紧张又轻松愉快,在活动中养成了仔细观察、亲身体验的好习惯,然后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作文,因为感受真切,印象深刻,作文便写得十分流利,生动形象,佳作不断涌现。比如在四年级时,我布置了一篇半命题的作文《跟我玩……》学生一下子茫茫然,不知写什么。于是,我就利用一节课时间和学生一起玩,也让他们回家几伙伴一起玩最喜爱、最新的游戏,让他们在玩耍中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在玩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促使学生把玩中的乐趣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亲自去体会玩的乐趣,学生就一定能写出无穷的童趣作文来。
四、“佳作赏析激励评价”让大家享受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通过教师辅导“竞赛作文怎样才能获奖”,然后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作文竞赛和征文比赛,全国的、全省的、全市的、学区的各种比赛大都要组织他们参加。同学们都想一展才华,获得名次。这种竞争意识,这种为学校争光的荣誉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的写作思路得以打开之后,要提供机会,让每个人都能领悟到成功的喜悦。每次作文结束后,我就会举行一次“佳作赏析”,先让同学自己推荐作文,由同学评析,选出优秀作文,贴在班级的“萌芽”学习园地中,一有好的作文,就当堂朗读,让班级的同学向他学习,这样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让每位孩子都真切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
总之,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可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喜怒哀乐的事,就会涌向笔端,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写作。这就是学生习作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