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职业指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职业指导 效果效率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2014年更是高达727万人,就业压力非常突出。在此背景下,提高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及其职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有以下两个参考标准:从提高效果的角度看,要指导大学毕业生找到适合的工作,实现“人职”高度匹配,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提高效率的角度看,要以实现“人职”匹配为前提,考虑职业指导的时效性和求职者、用人单位、高校、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对照上述标准,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指导理念存在偏差,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定位还只停留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的层面,缺乏系统的规划、组织,具体实施中往往只侧重在毕业生当中开展就业政策的宣讲、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选择、职业发展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职业指导往往也是以要求学生集中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要形式,缺乏对学生分层分类个性化的指导,具有追求短期效应和功利化的特点。
2.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高校中的职业指导工作往往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这一群体学科背景多样,未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部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职业指导课教师大多是侧重理论教学,直接参与职业指导实际工作的比较少。而且很多辅导员带学生从大一带到大四,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周期性较长,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虽然近几年高校对辅导员、班主任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多,但事实上这一群体还不能熟练运用测评技巧、帮助技巧、培训技巧等专业技能,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3.职业指导课程缺乏重视和系统安排,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类课程以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为主,有些高校此类课程没有专职老师任教,课程之间也缺乏有效衔接。在一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仅对大四学生开设,课时安排也不够充分;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偏重基础理论,很难顾及具体行业、职业的现状,对学生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教学方法也以灌输为主,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等。
4.大学生本身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不够,也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对一些学生而言职业指导仅仅是一门课程,“60分万岁”,并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课程对自己今后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本身对职业指导课程缺乏重视,对就业模拟大赛、专家讲座等职业指导活动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5.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与社会缺乏有效衔接,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快速发展,并由此引发了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有些职业快速消亡,新的职业不断产生,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目前多数院校仅将学生与教师作为职业指导的参与主体,忽视了与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互动。既没有在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也没有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更多地参与进来,导致高校无法及时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调整,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受到影响。
二、提升高校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对策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引起足够重视,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各方力量,科学地加以推进。
1.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指导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的效果效率如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敬业态度。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配齐人手,推动职业化进程。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或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的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只有配齐人手,才有可能将职业指导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等日常行政工作有效分离,才能保证从业者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研究,才能保证具体的职业指导工作有足够的人力投入。
(2)加强培训、交流。借助青年职业规划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等资格考试等培训平台,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可以有效弥补辅导员等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理论研讨和工作交流,特别是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对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大有益处。
(3)建立相应激励机制。职业指导是一项长线工作,往往工作成果在毕业生离校时并不能完全体现。高校在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从业人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工资待遇、表彰奖励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在稳定职业指导队伍的基础上,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
2.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全员全程化、系统化、精细化的要求,即:职业指导课程从大学一年级对所有学生开设,并贯穿大学四年;根据不同年级确定课程内容要点,课程内容要能有效衔接,低年级主要讲授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观念和择业意识,高年级则侧重讲授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在精细化的要求上首先要求知识体系要全面,其次要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需要,例如要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少数民族等不同群体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就业等不同去向学生的需要。 要改进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枯燥的理论和大道理,他们对具体的案例、职业指导活动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上应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实地参观考察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邀请企业职业指导人员、行业专家等到校开设专题讲座,丰富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形式。
3.充分利用职业指导的专业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个性化职业指导
通过个性化职业指导实现“人职匹配”,是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行业和各职业岗位的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匹配。在这一点上,职业指导除了提供可以依靠的理论,也有一些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可以采用。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职业测评方法,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填答问卷,系统即可生成针对每位学生的职业测评报告。报告涵盖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特长、适合岗位、职业发展方向等重要内容的分析,并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提出建议,为学生认识自己、进行职业选择提供了参考,也为高校开展分层分类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重要借鉴。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学生的职业信息档案,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业状况、能力发展、职业期望,通过新媒体手段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行业动态、招聘信息等也能对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北京某市属高校目前使用了新的就业信息工作平台,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其相关数据就纳入到就业信息库中。学生凭借个人的学号可以登录系统,动态变更自己的学业信息和就业信息,查看行业动态和招聘信息;基层学院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学生个体的情况,与其他学院发布和共享招聘信息,并进行就业数据采集和统计;学校借助此平台可以实现数据汇总、信息发布、档案邮寄、户口迁移等多项功能。目前,这一平台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推进个性化职业辅导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此外,该校还开发了就业信息平台手机客户端的APP应用,每位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都能够随时随地了解职业指导知识、招聘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4.加强“校家”联动和校企合作
加强“校家”联动有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家长的职业观对学生具有深刻且直接的影响。其二,学生家长或亲友是学生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他们介入职业指导,可拓宽学生的择业范围,提高实现学生“人职”匹配的可能性。加强“校家”联动,就是要和家长在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方面统一思想,发挥家长在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方面的积极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对职业指导而言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一,可以为职业指导课教师提供深入企业、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现状的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其二,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把握行业特点、职位要求,以便于及时调整、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其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岗位要求委托高校定向培养所需人才,减少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这也是提高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体现。
5.做好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为改进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职业指导的成效如何,归根结底要通过毕业生的职业实践来检验。通过长期对毕业生分类跟踪调查,从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职业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可以检验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也可以通过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直接访谈等方式征求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意见或建议。通过整理、归纳以上述方式收集到的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要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效果,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创新思维、创新方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方的高度期望,高校仍旧有许多努力空间。
参考文献:
[1]郁晓燕.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途径[J].教育评论,2013(2).
[2]赵旭.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J].学术论坛,2013(12).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关键词:职业指导 效果效率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2014年更是高达727万人,就业压力非常突出。在此背景下,提高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及其职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有以下两个参考标准:从提高效果的角度看,要指导大学毕业生找到适合的工作,实现“人职”高度匹配,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提高效率的角度看,要以实现“人职”匹配为前提,考虑职业指导的时效性和求职者、用人单位、高校、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对照上述标准,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指导理念存在偏差,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定位还只停留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的层面,缺乏系统的规划、组织,具体实施中往往只侧重在毕业生当中开展就业政策的宣讲、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选择、职业发展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职业指导往往也是以要求学生集中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要形式,缺乏对学生分层分类个性化的指导,具有追求短期效应和功利化的特点。
2.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高校中的职业指导工作往往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这一群体学科背景多样,未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部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职业指导课教师大多是侧重理论教学,直接参与职业指导实际工作的比较少。而且很多辅导员带学生从大一带到大四,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周期性较长,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虽然近几年高校对辅导员、班主任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增多,但事实上这一群体还不能熟练运用测评技巧、帮助技巧、培训技巧等专业技能,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3.职业指导课程缺乏重视和系统安排,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改进
目前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类课程以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为主,有些高校此类课程没有专职老师任教,课程之间也缺乏有效衔接。在一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仅对大四学生开设,课时安排也不够充分;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偏重基础理论,很难顾及具体行业、职业的现状,对学生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教学方法也以灌输为主,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等。
4.大学生本身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不够,也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对一些学生而言职业指导仅仅是一门课程,“60分万岁”,并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课程对自己今后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本身对职业指导课程缺乏重视,对就业模拟大赛、专家讲座等职业指导活动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5.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与社会缺乏有效衔接,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快速发展,并由此引发了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有些职业快速消亡,新的职业不断产生,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目前多数院校仅将学生与教师作为职业指导的参与主体,忽视了与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互动。既没有在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也没有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更多地参与进来,导致高校无法及时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调整,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受到影响。
二、提升高校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对策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引起足够重视,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各方力量,科学地加以推进。
1.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指导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职业指导的效果效率如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敬业态度。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配齐人手,推动职业化进程。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或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的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只有配齐人手,才有可能将职业指导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等日常行政工作有效分离,才能保证从业者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研究,才能保证具体的职业指导工作有足够的人力投入。
(2)加强培训、交流。借助青年职业规划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等资格考试等培训平台,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可以有效弥补辅导员等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理论研讨和工作交流,特别是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对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大有益处。
(3)建立相应激励机制。职业指导是一项长线工作,往往工作成果在毕业生离校时并不能完全体现。高校在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从业人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工资待遇、表彰奖励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在稳定职业指导队伍的基础上,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
2.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全员全程化、系统化、精细化的要求,即:职业指导课程从大学一年级对所有学生开设,并贯穿大学四年;根据不同年级确定课程内容要点,课程内容要能有效衔接,低年级主要讲授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观念和择业意识,高年级则侧重讲授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在精细化的要求上首先要求知识体系要全面,其次要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需要,例如要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少数民族等不同群体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就业等不同去向学生的需要。 要改进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枯燥的理论和大道理,他们对具体的案例、职业指导活动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上应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实地参观考察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邀请企业职业指导人员、行业专家等到校开设专题讲座,丰富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形式。
3.充分利用职业指导的专业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个性化职业指导
通过个性化职业指导实现“人职匹配”,是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行业和各职业岗位的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匹配。在这一点上,职业指导除了提供可以依靠的理论,也有一些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可以采用。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职业测评方法,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填答问卷,系统即可生成针对每位学生的职业测评报告。报告涵盖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特长、适合岗位、职业发展方向等重要内容的分析,并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提出建议,为学生认识自己、进行职业选择提供了参考,也为高校开展分层分类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重要借鉴。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学生的职业信息档案,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业状况、能力发展、职业期望,通过新媒体手段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行业动态、招聘信息等也能对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北京某市属高校目前使用了新的就业信息工作平台,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其相关数据就纳入到就业信息库中。学生凭借个人的学号可以登录系统,动态变更自己的学业信息和就业信息,查看行业动态和招聘信息;基层学院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学生个体的情况,与其他学院发布和共享招聘信息,并进行就业数据采集和统计;学校借助此平台可以实现数据汇总、信息发布、档案邮寄、户口迁移等多项功能。目前,这一平台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推进个性化职业辅导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此外,该校还开发了就业信息平台手机客户端的APP应用,每位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都能够随时随地了解职业指导知识、招聘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4.加强“校家”联动和校企合作
加强“校家”联动有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家长的职业观对学生具有深刻且直接的影响。其二,学生家长或亲友是学生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他们介入职业指导,可拓宽学生的择业范围,提高实现学生“人职”匹配的可能性。加强“校家”联动,就是要和家长在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方面统一思想,发挥家长在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方面的积极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对职业指导而言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一,可以为职业指导课教师提供深入企业、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现状的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其二,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把握行业特点、职位要求,以便于及时调整、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其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岗位要求委托高校定向培养所需人才,减少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这也是提高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的体现。
5.做好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为改进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职业指导的成效如何,归根结底要通过毕业生的职业实践来检验。通过长期对毕业生分类跟踪调查,从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职业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可以检验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也可以通过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直接访谈等方式征求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意见或建议。通过整理、归纳以上述方式收集到的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要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效果,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创新思维、创新方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方的高度期望,高校仍旧有许多努力空间。
参考文献:
[1]郁晓燕.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途径[J].教育评论,2013(2).
[2]赵旭.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J].学术论坛,2013(12).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