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计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创办此类专业的学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出路只有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目标的确立、教育模式的更新、素质的评价标准的定位等子系统着手,综合协调,齐抓共管,才能实现提高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观念;模式;文化氛围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会计学专业迅猛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市场的看好使人们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以及社会服务环境的日趋复杂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技术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国内和国际新形势提出的新挑战,社会和企业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近几年会计学专业人才出现了人才结构性过剩,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创办此类专业的学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探索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高校创办和发展会计类专业的一个重点关注课题。
一、培养目标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
不可否认,会计是一门技能型的学科,有一套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具有一定的“刚性”,需要严格遵守。会计教育需要重视基本训练,会计凭证怎么做、财务报表怎么编等都需要遵循规范,不遵循规范就是在“做假帐”,因此“应试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基本训练也只是基础,只有基本训练充其量是个“帐房先生”,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全面管理体系,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调查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工作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工作,就映证了这一点。还有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70%的公司总裁或CEO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财经专家又以会计为主。这些统计数据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等与会计职业相关的工作对企业越来越重要,会计人才成为企业领导人的概率也越来越大,企业领导人素质培养的最重要方面是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培养具有这种素质的现代会计人才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教育手段从单纯“填鸭式”的传授向案例分析的启发式转变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通过学习会计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完成基本的会计操作,然而现阶段的会计教育还停留在“填鸭式”的传授阶段,“老师课堂讲,学生课堂听”,动手能力不强。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会编制财务报表、制定预算方案、进行税务筹划、分析财务报告,不会开支票,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支票,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会计岗位要有两年工作经验,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会计教育还停留在填鸭式的阶段,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会计需要教师传授知识,但不应该是“黑板会计学”,只在教室里演练,远离实践领域。
会计案例来源于会计现实中,提供的是真实的知识。当然实施案例教学受着一定的客观条件约束,但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一个案例的分析,往往涉及到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法律等各门知识。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剖析案例,使得各种知识的运用能够互相渗透,相互交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讲授更多的活生生的案例,尤其是反面的案例以警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效果会好得多。当然,在会计授课中也要实现从单纯传授知识到传授解决问题方法的转变,会计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远胜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处在过渡经济阶段的中国,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也许大学学到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时就有相当部分已经过时了。幸运的是变化的只是知识,会计的基本操作和会计知识学习方法没有变,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传授会计的基本操作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授人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人以渔”。
三、加强实践学习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会计教学中一个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强,具体思路可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考虑:一方面师生都要树立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的观念,纠正教学与治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使会计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的原则。例如。在进行《审计学》理论课教学时,可聘请审计机关有关业务人员,跟踪介绍审计发展的形势。利用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剖析;或者,直接安排学生与审计人员共同进行审计活动。这样,在坚持搞好理论课教学基础上,安排适量的实践课,不仅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好多给学生到单位实践的机会,很多问题不到实践中不知道,一到实践中就会发现出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就会继续学习如何解决,这样可以化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比单一的“黑板会计学”效果好得多。因此,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机会或专门用一段时间要求学生到实践单位学习,填写凭证等相对简单的工作可以到企业实践;更高层次的,例如可以模拟真实企业以大作业的形式编制财务报表、制定预算方案、进行税务筹划、分析财务报告等,考虑到作业量大,可以让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既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强调职业道德修养,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其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虽然,在组织上他们要服从于其上司,但只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就能自觉抵制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弄虚作假。因此,强调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使会计信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真正发挥其所具有的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的作用,使企业顺应经济潮流而发展。
在美国,这一过程进行得比较好,许多新版的会计教科书中都加入了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供学生研讨。美国会计学教授米恩茨说过:“为了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专长和道德专长”。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在台湾,职业道德是必修课,只有修满学分,才能够毕业。但在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中缺少或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在目前的会计教学计划中,对这一点强调还不够。由于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受到多种社会复杂因素的影响,思想较为单纯,因此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利益的驱动下和领导的压力面前,存在侥幸心理做假帐。只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才能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如公正、正直、忠诚、勇敢与坚毅等,只有对会计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水准,才能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净化会计人员的心灵,达到一种自律的境地。讲授形式可以采取集中教学和案例分析,以案例分析、讨论为主。会计职业道德案例不同于一般的案例,它不是对现有会计准则下处理方法的简单套用,而是给出会计人员在决策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强调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矛盾。这种困境的产生源于会计学科的属性和会计职业的特点。可以涉及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电算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等领域,讲授者除本系教师外,还可以聘请一些会计职业界专家或一些伦理学方面的专家。案例分析讨论不仅有助于他们逐步树立足够的职业道德意识,而且让他们拥有了一次很好的处理实务问题的机会。
五、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是变静态、单一、应试的评价制度为动态、系统、多样化的评价制度。切实防止学生唯“分”是图,防止考试异化为评“三好”、评奖学金的纯粹工具。目前,我国许多院校采用德智体量化综合测评的方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名次对评优、评奖、就业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制度尽管比较规范、透明度和公平性都较高,但是各校对“德智体综合评分”的量化指标是不相同的,有的过分强调成绩分数,有的德育指标很虚,无法科学地评价。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适应的。在管理中一是应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不仅要评价所学书本知识的多少和解题方法的熟悉性,还应评价其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应注意评价指标的系统性,评价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反映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各个方面,除学习成绩外,还应该包括社会工作能力、科研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总之,只有用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对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婧.关于高等教育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3.
[2]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8.
[3]陈志芳.对我国加入WTO后深化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关键词:素质教育;观念;模式;文化氛围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会计学专业迅猛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市场的看好使人们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以及社会服务环境的日趋复杂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技术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国内和国际新形势提出的新挑战,社会和企业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近几年会计学专业人才出现了人才结构性过剩,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创办此类专业的学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探索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高校创办和发展会计类专业的一个重点关注课题。
一、培养目标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
不可否认,会计是一门技能型的学科,有一套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具有一定的“刚性”,需要严格遵守。会计教育需要重视基本训练,会计凭证怎么做、财务报表怎么编等都需要遵循规范,不遵循规范就是在“做假帐”,因此“应试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基本训练也只是基础,只有基本训练充其量是个“帐房先生”,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全面管理体系,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调查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工作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工作,就映证了这一点。还有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70%的公司总裁或CEO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财经专家又以会计为主。这些统计数据都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等与会计职业相关的工作对企业越来越重要,会计人才成为企业领导人的概率也越来越大,企业领导人素质培养的最重要方面是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培养具有这种素质的现代会计人才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教育手段从单纯“填鸭式”的传授向案例分析的启发式转变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通过学习会计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完成基本的会计操作,然而现阶段的会计教育还停留在“填鸭式”的传授阶段,“老师课堂讲,学生课堂听”,动手能力不强。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会编制财务报表、制定预算方案、进行税务筹划、分析财务报告,不会开支票,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支票,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会计岗位要有两年工作经验,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会计教育还停留在填鸭式的阶段,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会计需要教师传授知识,但不应该是“黑板会计学”,只在教室里演练,远离实践领域。
会计案例来源于会计现实中,提供的是真实的知识。当然实施案例教学受着一定的客观条件约束,但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一个案例的分析,往往涉及到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法律等各门知识。教师通过要求学生剖析案例,使得各种知识的运用能够互相渗透,相互交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讲授更多的活生生的案例,尤其是反面的案例以警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效果会好得多。当然,在会计授课中也要实现从单纯传授知识到传授解决问题方法的转变,会计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远胜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处在过渡经济阶段的中国,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也许大学学到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时就有相当部分已经过时了。幸运的是变化的只是知识,会计的基本操作和会计知识学习方法没有变,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传授会计的基本操作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授人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人以渔”。
三、加强实践学习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会计教学中一个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强,具体思路可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考虑:一方面师生都要树立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的观念,纠正教学与治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使会计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的原则。例如。在进行《审计学》理论课教学时,可聘请审计机关有关业务人员,跟踪介绍审计发展的形势。利用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剖析;或者,直接安排学生与审计人员共同进行审计活动。这样,在坚持搞好理论课教学基础上,安排适量的实践课,不仅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好多给学生到单位实践的机会,很多问题不到实践中不知道,一到实践中就会发现出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就会继续学习如何解决,这样可以化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比单一的“黑板会计学”效果好得多。因此,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机会或专门用一段时间要求学生到实践单位学习,填写凭证等相对简单的工作可以到企业实践;更高层次的,例如可以模拟真实企业以大作业的形式编制财务报表、制定预算方案、进行税务筹划、分析财务报告等,考虑到作业量大,可以让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既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强调职业道德修养,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其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虽然,在组织上他们要服从于其上司,但只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就能自觉抵制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弄虚作假。因此,强调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使会计信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真正发挥其所具有的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的作用,使企业顺应经济潮流而发展。
在美国,这一过程进行得比较好,许多新版的会计教科书中都加入了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供学生研讨。美国会计学教授米恩茨说过:“为了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专长和道德专长”。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在台湾,职业道德是必修课,只有修满学分,才能够毕业。但在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中缺少或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在目前的会计教学计划中,对这一点强调还不够。由于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受到多种社会复杂因素的影响,思想较为单纯,因此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利益的驱动下和领导的压力面前,存在侥幸心理做假帐。只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才能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如公正、正直、忠诚、勇敢与坚毅等,只有对会计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水准,才能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净化会计人员的心灵,达到一种自律的境地。讲授形式可以采取集中教学和案例分析,以案例分析、讨论为主。会计职业道德案例不同于一般的案例,它不是对现有会计准则下处理方法的简单套用,而是给出会计人员在决策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强调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矛盾。这种困境的产生源于会计学科的属性和会计职业的特点。可以涉及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电算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等领域,讲授者除本系教师外,还可以聘请一些会计职业界专家或一些伦理学方面的专家。案例分析讨论不仅有助于他们逐步树立足够的职业道德意识,而且让他们拥有了一次很好的处理实务问题的机会。
五、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是变静态、单一、应试的评价制度为动态、系统、多样化的评价制度。切实防止学生唯“分”是图,防止考试异化为评“三好”、评奖学金的纯粹工具。目前,我国许多院校采用德智体量化综合测评的方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名次对评优、评奖、就业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制度尽管比较规范、透明度和公平性都较高,但是各校对“德智体综合评分”的量化指标是不相同的,有的过分强调成绩分数,有的德育指标很虚,无法科学地评价。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适应的。在管理中一是应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不仅要评价所学书本知识的多少和解题方法的熟悉性,还应评价其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应注意评价指标的系统性,评价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反映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各个方面,除学习成绩外,还应该包括社会工作能力、科研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总之,只有用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对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婧.关于高等教育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3.
[2]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8.
[3]陈志芳.对我国加入WTO后深化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