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哲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具体路径主要有:依托教材教参,用好用足现有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生活,引入哲学教学源头活水;赏析经典命题,彰显哲学教学内在特质;善用传播媒介,服务哲学教学现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教学资源;教材资源;经典命题;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36-02
教学实践表明,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本文中的教学资源指的是狭义教学资源中的教学材料)是确保教学活动有效乃至高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给学生理解和把握哲学概念和原理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如果善于开发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感悟抽象的哲学道理,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课堂就会变得厚实而有效。
一、依托教材教参,用好用足现有教学资源
现有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参)是师生组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无疑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尽管现有的哲学教材存在一些不足,但编写总体上比较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顺序。这里的具体,指的是为揭示某一哲学道理而提供的案例或素材,这些就是教材所提供的现成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往往对应于相应的哲学道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教学中,我们必须用好用足这些资源。
例如,教材中为了说明什么是唯心主义,首先展示了王守仁与其弟子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得出唯心主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接下来,又列举贝克莱和朱熹的名言名句来具体说明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如此,使得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变得具体化。师生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教与学就会变得丰实起来,学生定会对原理的理解深刻而到位,自然会运用自如。
哲学教材中此类教学资源比比皆是,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此外,教师教学用书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第四部分是“教学资源链接”,如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的教学资源链接,在资料选辑栏目中提供了两则实用的教学资源,一是“牛顿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对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积极作用”;二是“康德提出星云假说时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倾向”。据此,师生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与说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科学研究及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二、关注学生生活,引入哲学教学源头活水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仍有所欠缺,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生活素材和问题加以启示和点拨。[1]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遵循的基本理念和编写原则,但是有一些素材,如引用《圣经》《诗经》《易经》中的语句,只有部分学生对此有兴趣,多数学生则敬而远之,见而晕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和生活经验。
例如,在学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时,教师可从“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前要先制定周密详细的复习计划”这一问题入手;在学习“规律”时,可从“学习有哪些规律以及为什么学习要遵循学习规律”这一角度切入;在学习“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时,则可以“学校与班级”或“班级与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关系”为例;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则可引入“日常学习、复习与高考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等等。
这些素材源自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们都有真切体验,不仅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还能提升日常学习生活的能力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赏析经典命题,彰显哲学教学内在特质
强调哲学教学要与学生自己的生活链接,并非唯学生自己的生活是从。源自学生自己生活的素材需要作出升华与提炼,需要有高于学生生活本身的智慧的介入。这样的教学方能走出庸俗化的泥沼,彰显哲学魅力,引领学生收获智慧人生。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外诸多哲学大师留下了闪耀智慧光芒的经典哲学思想。教师可适时引入一些哲学经典命题,师生与哲学大师对话,共同感悟、赏析、辩论乃至争论,在感受哲学魅力中,获得成长的智慧。
例如,在学习“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时,教师可引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和“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德谟克利特)这两个经典命题;在学习哲学“矛盾”时,可引入老子的经典哲学命题“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以及卢梭的经典命题“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在学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可引入笛卡尔的经典命题“我思故我在”及王守仁的经典命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等。
此类哲学素材的积累和运用需要教师自身哲学素养的提升。哲学教师要成为一个善学、好学的有心人,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提炼素材。诸如庄子的“方生方死”、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毕达哥拉斯的“万物都是数”、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马克思的“怀疑一切”……这些经典的哲学命题凝聚了古今中外哲人的思想与智慧。教师如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定能与学生一起不断收获智慧人生。
四、善用传播媒介,服务哲学教学现场
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已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诸如电子书包的开发与使用,移动终端教学平台云端共享;微课程学习方式的运用和翻转课堂实验等,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哲学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媒介资源,使之服务于教学现场,不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例如,在引入康德的思想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呈现康德的人物生平、个人生活、个人著作、重要思想(包括其哲学、宗教、伦理学、天文学以及政治构想)、人物评价以及新康德主义运动等,从中筛选精华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在备课时,可调阅网络上哲学模块的教学课堂实录和教学课件,从中获得助益;学生在学习时,也可查阅网络上哲学主题微课程学习资料,从中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和疑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还可利用移动终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交互共享,利用云端实现教学资源的海量储存和即时运用;网络中还不乏哲学学习的视频资料、课件资料、练习资料以及趣味故事、经典哲学命题等。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采集和运用变得更为方便与迅捷,让我们可以即时拓展并延伸教学。
中学哲学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远非以上这些所能穷尽。笔者期望以此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就中学哲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进行更为广泛与深入的研究,改变目前哲学教学的现状,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提高中学哲学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从海啸,姚敬华.从学情分析角度看教材的“二次开发”[J].中小学德育,2012,(12).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南通 22601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教学资源;教材资源;经典命题;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36-02
教学实践表明,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本文中的教学资源指的是狭义教学资源中的教学材料)是确保教学活动有效乃至高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给学生理解和把握哲学概念和原理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如果善于开发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感悟抽象的哲学道理,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课堂就会变得厚实而有效。
一、依托教材教参,用好用足现有教学资源
现有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教参)是师生组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无疑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尽管现有的哲学教材存在一些不足,但编写总体上比较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顺序。这里的具体,指的是为揭示某一哲学道理而提供的案例或素材,这些就是教材所提供的现成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往往对应于相应的哲学道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教学中,我们必须用好用足这些资源。
例如,教材中为了说明什么是唯心主义,首先展示了王守仁与其弟子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得出唯心主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接下来,又列举贝克莱和朱熹的名言名句来具体说明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如此,使得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变得具体化。师生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教与学就会变得丰实起来,学生定会对原理的理解深刻而到位,自然会运用自如。
哲学教材中此类教学资源比比皆是,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此外,教师教学用书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第四部分是“教学资源链接”,如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的教学资源链接,在资料选辑栏目中提供了两则实用的教学资源,一是“牛顿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对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积极作用”;二是“康德提出星云假说时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倾向”。据此,师生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与说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科学研究及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二、关注学生生活,引入哲学教学源头活水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仍有所欠缺,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生活素材和问题加以启示和点拨。[1]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遵循的基本理念和编写原则,但是有一些素材,如引用《圣经》《诗经》《易经》中的语句,只有部分学生对此有兴趣,多数学生则敬而远之,见而晕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和生活经验。
例如,在学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时,教师可从“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前要先制定周密详细的复习计划”这一问题入手;在学习“规律”时,可从“学习有哪些规律以及为什么学习要遵循学习规律”这一角度切入;在学习“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时,则可以“学校与班级”或“班级与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关系”为例;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则可引入“日常学习、复习与高考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等等。
这些素材源自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们都有真切体验,不仅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还能提升日常学习生活的能力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赏析经典命题,彰显哲学教学内在特质
强调哲学教学要与学生自己的生活链接,并非唯学生自己的生活是从。源自学生自己生活的素材需要作出升华与提炼,需要有高于学生生活本身的智慧的介入。这样的教学方能走出庸俗化的泥沼,彰显哲学魅力,引领学生收获智慧人生。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外诸多哲学大师留下了闪耀智慧光芒的经典哲学思想。教师可适时引入一些哲学经典命题,师生与哲学大师对话,共同感悟、赏析、辩论乃至争论,在感受哲学魅力中,获得成长的智慧。
例如,在学习“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时,教师可引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和“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德谟克利特)这两个经典命题;在学习哲学“矛盾”时,可引入老子的经典哲学命题“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以及卢梭的经典命题“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在学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可引入笛卡尔的经典命题“我思故我在”及王守仁的经典命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等。
此类哲学素材的积累和运用需要教师自身哲学素养的提升。哲学教师要成为一个善学、好学的有心人,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提炼素材。诸如庄子的“方生方死”、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毕达哥拉斯的“万物都是数”、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马克思的“怀疑一切”……这些经典的哲学命题凝聚了古今中外哲人的思想与智慧。教师如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定能与学生一起不断收获智慧人生。
四、善用传播媒介,服务哲学教学现场
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已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诸如电子书包的开发与使用,移动终端教学平台云端共享;微课程学习方式的运用和翻转课堂实验等,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哲学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媒介资源,使之服务于教学现场,不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例如,在引入康德的思想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呈现康德的人物生平、个人生活、个人著作、重要思想(包括其哲学、宗教、伦理学、天文学以及政治构想)、人物评价以及新康德主义运动等,从中筛选精华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在备课时,可调阅网络上哲学模块的教学课堂实录和教学课件,从中获得助益;学生在学习时,也可查阅网络上哲学主题微课程学习资料,从中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和疑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还可利用移动终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交互共享,利用云端实现教学资源的海量储存和即时运用;网络中还不乏哲学学习的视频资料、课件资料、练习资料以及趣味故事、经典哲学命题等。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采集和运用变得更为方便与迅捷,让我们可以即时拓展并延伸教学。
中学哲学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远非以上这些所能穷尽。笔者期望以此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就中学哲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进行更为广泛与深入的研究,改变目前哲学教学的现状,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提高中学哲学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从海啸,姚敬华.从学情分析角度看教材的“二次开发”[J].中小学德育,2012,(12).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南通 226018)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