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统筹谋划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6100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发展已经到了主动配置全球资源、积极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的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产业集聚发展区,与东南亚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前景广阔。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主动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联通辐射,具有顺应经济发展内在需要、破解国际贸易投资壁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国际产能合作;产业梯度转移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产业集聚发展区,国际产能合作前景广阔,也较早向东南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在当前形势下,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主动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具有顺应经济发展内在需要、破解国际贸易投资壁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 我国发展已经到了主动配置全球资源、积极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要素约束条件增强、综合成本上升态势明显,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需求强烈,近年来部分领域已经出现产业转移趋势。主动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探索为我所用的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模式,是我主动配置全球资源,实现共赢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方面,国际产能合作是应对国际经贸投资格局变化的客观需要。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节奏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和自由贸易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墨加自贸协定(USMCA)、欧洲-日本自贸协定逐步落地,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区域化排他化趋势加剧。发达国家市场准入门槛总体提升,更加强调原产地规则和区域内贸易,对域外国家塑起更高壁垒,国际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面临调整重塑压力。受外部压力影响,跨国企业未来在国际产业布局中,对国别因素、政治因素的考量可能很大程度上将超越成本因素、经济因素。就我国企业而言,为规避贸易投资壁垒、外界政治挤压等阻碍,未来在进行生产力布局以及谋划产业梯度产业转移时,可能也将更多考虑东南亚地区而非我国中西部地区。因此,当前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统筹谋划,是我国应对国际经贸投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需要、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国际产能对接合作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经验和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看,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在一定发展阶段,面临较强内部要素约束,普遍选择进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20世纪80年代,日本以“雁阵理论”推动东亚、东南亚市场资源整合,希望打造以日本为核心,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作为产业配套基地,东南亚和中国大陆作为生产组装基地的国际产业链。尽管“雁阵理论”受几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日本经济增长乏力以及东亚、东南亚经济实力群体性崛起等因素影响并未成型,但仍为日本积攒雄厚的海外资产奠定基础,也对东亚、东南亚地区国际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展愈发成熟,土地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超负荷使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发展向更高端迈进形成阻碍,需要在不影响区域产业发展整体向好态势下,将部分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跨区域、跨国界向外逐步转移。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已经接近2.3万美元,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人均GDP接近,已經具备了优化高中低端产业配置、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
   二、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产能合作具备坚实基础
   2018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15年来中国东盟贸易年均增长18%,我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2017年GDP突破10万亿元,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载体,与东南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有先行先试、谋划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的典型意义。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经贸往来密切。从区域合作看,2017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广东省除中国香港以外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广东省与东盟间进出口总额达9 500多亿元,同比增速接近10%,占全国与东盟贸易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近年来,广东对东盟,在农业、矿业、电子、轻工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带动了一批优势行业到东盟国家设立了生产基地。2017年11月,东盟与香港签署《中国香港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和相关《投资协定》,涵盖了商品与服务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领域,为双方合作提供制度基础与法律保障,双方合作必将迈入更高阶段。澳门对东盟投资稳步增长,合作领域拓展至农牧渔业、采矿业、能源开发、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从企业布局看,中国和东盟双向累计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 000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东盟投资布局活跃,华为、中兴、美的、TCL等一批制造业企业将东南亚作为全球重点市场,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办厂、建设营销网点等形式积极抢占东南亚市场。
   另一方面,东南亚市场对全球海外投资具有较强吸引力。从经济走势看,2007年至2017年,东南亚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东盟GDP总量由1.16万亿美元增长至2.32万亿美元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9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调低了美国、欧盟等大型经济体的增速预期,但仍然将东盟2019年和2020年经济增速预测维持在5.1%和5.2%,表明了对东南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乐观预期和坚定信心。从引进外资看,2017年东盟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我国,达到1 370亿美元,其中日本对东盟投资超过200亿美元,据统计,目前有56%的日本企业希望扩大在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的投资;韩国企业将东南亚视为中国的替代市场,三星、LG电子等制造业企业纷纷加强对东南亚布局投资,据调查,截至2017年底,韩国在越南注册资本总额为581亿美元,占越南外商投资总额18.1%。从劳动力供给看,东盟地区作为世界第三大劳动力市场,人口总量超过6亿,人口结构相对年轻,35岁以下人口占60%,24岁以下人口占43%,劳动力资源供应充沛。此外,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基础教育、技能教育逐渐普及,再加上受经济增长较快、生活条件改善等因素吸引,国际人才聚集趋势明显,人力资本提高为人口红利持续迸发提供有力保障。从市场规模看,据测算,东盟的中产阶级人口将由2015年1.35亿(占总人口24%)增长到2030年3.35亿(占总人口45%),中产阶级的消费总额可能在2020年增长至2兆亿美元,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东南亚消费者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投资消费品需求将持续增加,东南亚地区将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消费市场。    三、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向东南亚转移布局情况
   总的来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因素对国内制造业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仍具有较强活力和良好发展条件,尚未出现制造业走向衰退或大规模被动向东南亚群体性转移迹象。部分企业出于降低综合成本、开拓海外市场等因素考虑,主动在东南亚开展有序合理布局,也契合鼓励企业“走出去”要求,符合我国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内在需要。
   一方面,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尚未出现大量外流情况。当前,制造业企业普遍认为相对东南亚地区,大湾区制造业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一是产业配套能力较强。智能手机、汽车制造等制造业对产业配套要求较高,大湾区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备、上下游企业联动合作紧密有序,在国际产业链中位置重要,对制造业企业吸引力较强。二是制造业企业对所在地有一定粘性。制造业企业普遍具有资产偏重的特点,加特可、捷普等高端制造业企业在产房建设完毕、重大生产设备就位后,停产搬迁有成本高、损失大等问题,停产期间闲置的生产资源以及无法完成生产订单都将成为企业沉重负担,因此部分制造业企业对所在地存在一定粘性。三是营商环境良好。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物流快捷便宜,法治水平相对较好,商业规则正向国际通用标准逐步靠近,营商环境总体较好。一些企业认为,如确有优化全球布局需要,也不会将生产线整体转移出去,而是可以考虑在东南亚重新建设生产线,方便深耕拓展当地市场。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升级,企业可能将面临更大压力与冲击,处于产业链核心位置、对全产业链带动能力强的关键少数企业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出于全球市场布局考虑已经开始有序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投资。一是国际产能调配需要。一些外资企业出于优化供应链布局、降低物流成本等考虑,已经在全球布局生产能力。蔡司卡尔等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由公司总部系统在全球各生产基地之间灵活分配生产订单,确保产品生产供应处于最优状态。日本加特可公司则在美国、韩国、墨西哥等地都设有生产基地,在泰国、越南等地的生产基地也运营投产,分散式布局有助于此类公司深入发掘当地市场,更好融入区域产业体系。二是规避贸易壁垒需要。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市场,为规避印度较高关税壁垒,小米、金立等企业请富士康集团在印度进行代工,OPPO等手机企业选择自建工厂。随着2018年印度将进口手机关税提高至20%,未来可能有更多我国手机企业选择在印度本地投资生产。三是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当前,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劳动用工成本仅为我国四分之一左右,并积极出台税费减免、土地优惠、产业补贴等政策,努力营造吸引国际资本的政策洼地。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产业品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等突出优势,但受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一些产业链短、配套要求较低的企业已经开始向东南亚转移。当前,东莞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考虑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生产。未来随着东南亚基础設施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产业供应链逐步完善配套能力增强等因素影响,一些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向外转移速度可能加快。
   四、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走深走实
   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较强历史必然性,关键是要及早进行统筹谋划,把握主动、趋利避害。应借鉴发达经济体全球产业布局经验,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对接合作先行先试引领作用,探索深化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新模式,推动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第一,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顶层设计。一是借鉴海外投资布局国际经验。借鉴欧美日韩海外投资布局历史经验,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内在需要,主动进行全局性战略谋划,研究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总体策略和重点方向,平衡好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系,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对接合作优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梯度转移先行先试。二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联通海陆独特优势,落实好港口、铁路、公路等重点项目,支持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辐射东南亚。利用大湾区金融服务水平高优势,激发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着力提升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明确与东南亚国家纵向分工和横向合作,将产业链中附加值高、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环节留在大湾区,推动形成以我为主、分工协调的国际产业链。四是加强政经风险分析研判。东南亚国家经济运行受国际流动性环境影响较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等投资国损失巨大,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政策缺乏连续性,加大海外投资风险。应密切跟踪分析地区政经走势,持续加强风险防范应对,引导企业增强风险意识、有效应对潜在风险。
   第二,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联通辐射。鼓励大湾区以泛珠三角区域作为纵深腹地,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作用,与东南亚深度开展合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广州、深圳、珠海等重要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全面推进海港、空港、陆路基础设施建设,与东南亚国家共同构建便捷高效的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增加织密直达东南亚重要港口、重点城市的航线,提升交通往来便利程度,为市场互联互通、生产要素跨国跨区域流动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推动地区发展计划对接。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柬埔寨“四角战略”、越南“两廊一圈”、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等区域发展计划对接合作。三是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促进区域开放。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布局,研究出台推动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改革举措,支持先行先试经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复制推广。支持我国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完善高水平开放制度体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协同开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第三,逐步明确与东南亚国别对接合作重点。一方面,深化国别产能合作。与人力资源充沛、土地成本较低的菲律宾、孟加拉、缅甸、越南等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合作;鼓励制造业相对成熟的马来西亚、泰国等与大湾区制造业加强产业联动配套。鼓励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作用,更好为东南亚国家提供融资、技术支持等服务。支持澳门发挥对东南亚互补优势,对接发展融资租赁、财富管理等特色金融业务,与相关国家在文化产业、旅游服务、会务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另一方面,深化第三方市场合作。日本、韩国等在东南亚深耕多年,对当地市场渗透较深,应引导各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鼓励大型跨国公司与我企业深入开展第三方市场拓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推动“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走向实处。支持国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相关项目建设,鼓励国际保险机构在项目前期参与风险评估并制定规避方案,有效分散融资风险,防止境外金融风险向境内扩散传导。
   第四,鼓励企业有序“走出去”海外布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鼓励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开拓东南亚市场。支持企业参与东南亚的铁路、港口、能源、电力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资合作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引导鼓励有能力、有需求的企业前往东南亚设立营销网络和区域总部,深耕区域市场,拓展发展空间。有效防范化解海外投资风险,加强海外投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探索统一发布具有较强权威性的对外投资指南,支持律所、评级机构、保险公司等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引导企业合理规避海外经营风险。探索开展“廉洁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企业教育培训,要求企业合规合法经营,引导尊重风俗文化、遵守当地法律。
  参考文献:
  [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项目实施策略研究——重点国家的战略评估与政策建议课题组.日本助推“雁阵模式”的主要做法与启示[J].国际研究参考,2017,(4):27-3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Z]. 2019-02-18.
  [3] 日本内阁府.2003(平成15)年度国民経済計算確報(2000年基準·1993SNA)(1980年~2003年)(平成17年版国民経済計算年報の全データが掲載してあります。)[Z].2003.
  [4] 严瑜.中国东盟共绘经贸合作“工笔画”[EB/OL].2018[2019-02-28].http://gx.people.com.cn/n2/20- 18/0913/c179435-32049367-2.html.
  [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EB/OL].2019[2019-4-20].https://www.imf.org/externa l/pubs/ft/weo/2019/01/weodata/weorept.aspx?pr.x=7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