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18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PP)模拟数据,基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MME)和可靠集合平均方法(REA),在4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预估了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的变化量,并分析了GPP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未来情景下,基于REA方法预估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年GPP在未来时期(2068—2100年)比历史时期(1982—2014年)分别增长了(14.85±3.32)、(
【机 构】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12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气候变化对中国旱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研究”(2020Y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18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PP)模拟数据,基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MME)和可靠集合平均方法(REA),在4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预估了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的变化量,并分析了GPP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未来情景下,基于REA方法预估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年GPP在未来时期(2068—2100年)比历史时期(1982—2014年)分别增长了(14.85±3.32)、(
其他文献
基于北疆43站的降雪量、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平均风速等资料,应用冰雪运动气候适宜性指数(ISCI),对1961—2017年冬春季北疆的冰雪运动适宜性及其变化特征进行评估,结果如下:(1)北疆大部分站点都适宜开展冰雪运动,阿勒泰等地最为适宜,但伊犁河谷大部分站点、阿拉山口与达坂城等地适宜程度相对较低。(2)冰雪运动气候适宜程度与降雪量并非线性关系,北疆冬春季区域平均降雪量越大,很适宜与不适宜开展冰雪运动的站点都越多。海拔在1200 m以上的站点均适宜开展冰雪运动。(3) ISCI指数的年际差异明显,
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是确保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顺利开展碳交易、推动企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研究表明,通过明确法律制度保障、完善信息披露路径、加强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在综合考虑国内碳市场信息披露、省级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基础上,推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在法律基础、制度框架、重点要素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并加强监管。
推动青海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既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有助于缓解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工作压力。采用Tapio脱钩指数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在分析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化与经济总量增长脱钩关系的基础上,对影响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提出了推动青海省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着力点。主要结论:能源消费及碳排放与经济总量增长实现脱钩,且“十三五”时期“喇叭口”现象日益明显;人口和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能源强度下降总体上减缓了能源消费和碳
自2011年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其中基准线法被确定为全国碳交易初始配额分配的主要方法。钢铁行业作为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部门,加快对其开展基准线法碳交易的测算、设计和评价,对纵深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2018年钢铁企业直报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单位产品碳强度这一关键指标,确定了中国钢铁行业开展全国碳交易的基准线方案。结果显示,钢铁行业碳交易基准线应包括炼钢及之前的6个工序,基准值宜采用效率较高的前70%至80%范围内的企业碳强度均值,在配额确定时无需考虑行业区域
河南省郑州市2021年7月18—21日这4天的降雨量达到617.1 mm,几乎接近其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最大小时降雨量达到了201.9 mm(7月20日16—17时),由此引发的洪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此次洪灾迄今已造成郑州市292人死亡,47人失踪。这次灾害事件之罕见程度被报道为“千年一遇”事件。引出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是千年一遇?”
当前的地面气候观测资料普遍存在非气候性因素导致的非均一性,对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结论可靠性造成重要影响。结合观测台站的历史沿革数据,使用ACMANT和Pairwise Comparisons方法以及RHtest V4软件,对北京地区20个台站均一化前的月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最后评估了均一化对北京地区气温序列变化趋势及其城市化偏差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元数据中记录的断点外,无元数据记录的断点也会对序列的趋势变化造成明显影响,其中乡村站最显著;经过订正,1958—2018年整个北京地区、乡村
城市地区强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的增加容易诱发内涝现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设计参数,更是直接受到降水变化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全省7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最新的日降水量资料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十分明显,1991—2019年降水日数、降水量、降水强度均比其他时间段上更多、更强;太湖流域的设计雨量较小,连云港地区的设计雨量较大,南北差异随着控制率的提高而扩大,当控制率为85%时,全省设计雨量平均值为38.1 mm,最大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年第4期发表的文章“碳中和愿景下的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模拟研究”中,其中第五位作者姓名“张扬”更正为“张阳”,特此说明。
空间规划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将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纳入空间规划已经成为国际主流政策。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气候适应目标和理念薄弱、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空间规划尺度不匹配、适应和减缓策略的协同机制欠缺、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文章结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目标要求,研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体系和技术思路,以及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空间规划编制审批、技术标准、实施监督以及法规政策等各个环节的思路与建议,以期通过空间规划的编制与监督实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由于适应“有潜力减少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而减缓在这个时间段却几乎无法产生作用”,因此适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谈判中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先议题[1-2]。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不懈努力,2007年《巴厘路线图》提出减缓和适应并重,2010年《坎昆适应框架》提出增强适应行动,此后适应在《公约》谈判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议题也不断增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