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张全收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00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企业像个“屯兵场”,而他则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农民工“司令”
  
  11月11日早晨7点,深圳平湖,太阳刚刚升起,400多名穿着蓝色厂服的河南农民工在一片空地上整齐站立,张全收拿着小喇叭开始用河南话讲话:
  “立正……稍息……蹲下。”
  “同志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件事……今后有谁敲诈我们的人,马上汇报……妈了个×,这里是我打的天下。只要有我在,由我来顶住,我们的队伍这么大,我们还怕什么?!”
  
  流浪少年
  
  张全收出生于“文革”开始那年,老家是现在以艾滋病而闻名的上蔡县。
  张全收小时候,患了脑膜炎,到7岁的时候,还经常一走路就摔倒,后来慢慢好了。他小学毕业,碰上村里的初中停办,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身体又差,又要去邻村上学,张全收干脆就不读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跨进过学校门,开始了闯荡生涯。
  我小学毕业后,卖过冰棍,去山西搞过建筑,还跟一个师傅当学徒,搞油漆。
  但让我永生难忘的是河南义马市渑池县的一个砖瓦厂,那年我十四五岁,跟同村人去做工,坐火车去,到郑州转车,晚上就在火车站睡。那天晚上,小偷把我身上仅有的15块钱偷走了,把我衣服上的口袋都割了一个洞。
  我们白天出去干活,晚上就睡在砖头盖的那个房子里面,下面铺稻草,也没有凉席,大被子一裹就睡。有的时候,晚上蹬被子了,冻坏了。后来,我就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走路的时候脖子都歪着,胳膊也抬不起来。
  只有去看病,当地人告诉我,只能吃中药。我没地方熬药,但我认识一个老妈妈。当时45岁,没事的时候,我就跟她聊聊天。她就用她家吃饭的锅帮我熬药,熬了几次,但我却不辞而别了。
  一天半夜,我正在睡觉,有人说:“快、快、快,跑!”我说:“怎么了?”他说:“赶紧走,你要不走,人家就把你扣了。”我说,我去跟那个老妈妈打个招呼。他说:“不行,得快走。”
  那天晚上,下着大雨,我们砖窑的人都跑了。我走的时候,腿还一拐一拐的,扛着被子跑,跑着、跑着,我“扑通”一下就掉到坑里去了,被子全湿了。掉到水里,捡起来还要跑,跑得可费劲了。要搁到现在,那被子不要,我什么都不要了。
  后来知道,原来是窑主借了人家的煤,却没给人家钱,人家把路给断了,那天不走就走不了。
  跑到县城后,我们就坐车离开了那里,但我一直惦记着那位老妈妈,记了25年。
  去年,我也找到了那个老妈妈。前几天,我去她家了,终于圆了我的梦,我还是见到那个老妈妈了。……
  卖冰棍,做学徒、搞建筑、打砖、修铁路、卖馒头、开饭店,跑客运……这些年轻时的事,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我走的路坎坎坷坷,几起几落,村里人都说我是学习邓小平。
  
  烦恼
  
  他讲起往事,绘声绘色。讲到在砖厂干活累的时候,他在椅子上作倒下呼呼大睡的样子,讲到趟水的故事,他站起来把双脚裤管往上托;讲到悄悄话,他贴近记者的耳朵说。
  现在,他的事业越做越大,不过烦恼也越来越多了。
  张全收父亲患脑溢血,母亲时而精神失常,老婆也患脑溢血后遗症,家庭压力不小。他买了栋别墅,但却住不习惯,仍经常独自去那300元月租金的旧房里住。
  他说,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做一个祈祷:让老天爷保佑家人及全公司员工平平安安,都能顺利地挣钱,让千家万户的孩子有活干、工资能拿到手。
  1.3万多人,每进一批新人,张全收都要发表讲话,必须亲自去,一次起码一个小时,顶不住也得顶,像打仗一样往前冲。前几年,他每天5点准时起来,6点准时到厂里发表讲话。现在,则改为6点或6点半起来,但每天坐下来,就会不停地打哈欠,“现在就想多休息一会,睡个三天三夜。”
  他不抽烟,基本不喝酒,最喜欢的饮食是“早晨一碗小米粥,中午一碗刀削面,两个馒头” 。
  
  他不打麻将,也很少看书,也不知道有“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
  他也不会用电脑,办公桌上有一台,都是人家打开给他看。
  当然,他也很少在办公室,一个月也不到三五回,没事就往企业跑,到车间里去问工人的情况,到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问他们的人力资源计划。
  现在,他的公司在平湖已经很有名,“假如他把人撤了,很多厂都会受影响”。
  树大招风。他的“全顺”公司名在另外的城市被抢注,有人打着他的牌子在坑蒙拐骗。
  还有人说他制造了“不稳定因素”,原因是他的公司有那么多工人,而且是这么忠诚于他。但他辩解说,他是在建设和谐社会,因为与他合作的厂,员工都很听话,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工伤或劳资纠纷。
  家乡的父老乡亲还源源不断地把孩子交给他,他也在河南获得了巨大的荣誉: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十大杰出务工有为青年等等。有时出席正式会议,他会带上各级政府颁发的奖章,像一个立了赫赫战功的老战士一样,挂满上衣。
  然而,在深圳他几乎没有获得荣誉,他只不过是千百万农民工中的一员。
  他说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去见温总理。
  “我给千家万户的孩子,带来了一个温暖的家,挣到了钱,给企业带来了方便,社会也更和谐了,但一些人却天天来查我,查得我没法开门。我没有营业执照,他说我无证经营;我办了营业执照,他说我超范围经营、说我不合法经营;我让他给我批证,他不给我批。我找谁?我只有找温总理,我不找温总理解决不了问题。”
其他文献
我根本不敢生病,不敢作职业规划,更不敢跳槽,万一跳槽还不如现在的工作怎么办    短暂的逍遥    2001年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旺财特别不顺利,5月份工作定不下来,户口要被打回原籍,旺财有点急了,刚好新闻出版署筹办一个报纸,在上海招人,能解决户口,他就签了,把档案转了过去。  当时,觉得这个单位还不错,因为挂在新闻出版署底下,工资是少了点,1200块一个月,但报社给房子住,每月只收100块租金
虽然土耳其选择了正义与发展党,但该党的胜利也埋下同世俗派精英阶层爆发新冲突的伏笔    7月22日,举世瞩目的土耳其议会选举揭晓,执政的正义与发展党共赢得342个席位,虽然比目前的363席下降了21席,但仍然获得了单独执政的机会。  今年4月,由于总统塞泽尔任期将满,执政的正义与发展党提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居尔为总统候选人,此事遭到民众的强烈抗议,从而引发了近几个月来土耳其政局的持续动荡。
在德国,无论是私车还是公车,如果停车超过一分钟,司机一定让车熄火    德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环保的民族之一。到过德国的人,相信没有人不感受到这里环境的优美。街道清洁,河流清澈,乡间原野一尘不染,仿佛画中图景。    环境保护写进宪法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一味地沉迷于“经济奇迹”,德国也曾一度遭到严重的环境污染。西部的鲁尔工业区,曾经浓烟蔽日,煤渣遍地。明净秀丽的莱茵河也成为“欧洲的下水道
9月19日,当82岁的前“红色高棉”二号人物农谢接受初步聆讯,行将被送上联合国特别法庭,面对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的指控时,转眼30年过去了。“红色高棉”已成为一个弥漫着血腥气的历史名词,在它恐怖统治之下的全能社会发生的大规模杀戮,曾经造成柬埔寨700万人口当中约五分之一的非正常死亡,包括处死、饿死、累死、病死的,仅埋人坑就有2万多个。我在网上看到一幅照片,一位金发少女独自站在一堆骷髅面前,那是柬埔寨当
用魅力PK权利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充满着新旧交替,概念PK。市场PK计划,人权PK主权。中国创造PK中国制造,绿色GDP PK带血的GDP,组织扁平化PK组织科层制。网络的集体智慧PK精英的孤芳自赏,自由主义PK新左派,软实力PK硬实力……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不同面向概括了当前中国的势力对抗,范式变革。总而言之,从时代潮流来看,前者大有取代后者之势。    那么,魅力PK权力,又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其定位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  这三个县在漫长的历史中,与北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治理白洋淀,康熙时期在此建起了四座行宫。被北京人视作“城隍爷”的明代名臣杨继盛正是容城县人。  安新县的“皇家情缘”  如今的安新县境内,曾经有过两个州县:一个是新安县,旧时也称渥县,其
“你要看毛片吗?一看毛片,就有灵感写下去了。”——稿子写不下去时,我就又想起我的师傅来,那个总是满嘴胡说八道的、35岁的“胡老头”。  第一次见面,是他编我的稿子。本来应该是北京新闻部的编辑王姐姐编的,但逻辑结构乱得她头昏。中国新闻部的编辑——我师傅,一向见不得女人撒娇和掉泪的他,就在“王小麻子”的撒娇声中,晕晕乎乎地接过了我的稿子。  王姐姐被我师傅称作“王小麻子”。据他自己说,王小麻子一直对他
《云南省志·农垦志》载:1968年,云南农垦系统开始接收安置省内外知识青年。到1972年,先后共接收知青10.40万人,其中来自北京的8385人,上海4.76万人,成都1.67万人,重庆2.44万人,昆明7038人。1979年,全社会刮起知识青年“回城风”,到1985年,除2252人继续留在农垦系统外,其余全部返回城市。  2006年3月,我们选择位于风景秀美之地的景洪农场,作为考察留守知青生存状
到现在基本上可以肯定,我没法和Miriam成为好朋友,是因为她太积极向上了。  Miriam,一个德国女生,身材高挑,举止优雅。长得嘛,这么说吧,大家说起她的时候,都不叫名字,直接说“我们系那个德国美女”。她比我低一级,03年夏天考我们系的“过关考试”,听说我前一年distinction,跑来找我探讨,就这么认识了。  那个时候,我对美国的新鲜劲还没有完全过去,对于交朋友,还有一种“收藏癖”。各个
写信人是外地在宁人员,收信人是他们的亲人。国庆前夕,《金陵晚报》举办了一次外来务工人员家信大赛,这4封便是获奖信中的一小部分    外来务工人员,一个我们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群体。一个常被我们拿来体现人文关怀的群体,一个常被我们拿来对比素质高下的群体。  手写体书信,一份比“昨天”更不可触摸的遥远,一份渐渐失落的纯真话语,一份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与QQ等诸多迅捷联系方式之外、记录我们曾经的手与心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