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深刻指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
一、课前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应更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人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制定出体现人文化的教学目标呢?
1、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
人文化的教学目标,首先就是要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固芳所说:“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譬如,凝眸《背影》,感亲情之美;《听潮》之后,感自然之美;登“岳阳楼”,感思想之美……着眼于让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收到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特殊功效。
2、了解学生的各种性格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及自身特点,充分理解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精神、气质、感情,挖掘他们内心世界中潜藏的个性和自由精神。同时,教学目标还要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3、体现综合整体的意识
新课程理念则十分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倡导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倡导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倡跨学科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贯彻新课改精神,树立“大语文”观念,使之在与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综合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课堂建构人文化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生命体之间自由沟通的过程。因此,建构人文化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人文化教学氛围的建构,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宽松的课堂气氛
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教师作为一个先学者、促进者,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与学生同欢乐、共悲愁,师生平等对话,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二)人文化的教学方式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记忆力最佳的时期,但他们不喜欢长篇大论,而阅读短小、优美、耐人寻味的诗词更合他们的口味。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教师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诵读诗词之风,不失为进行培养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2、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认真贯彻以认为本思想,是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观察、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学生若能这样,不但会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的放矢;而且还会学会关注民生,激起社会责任感,写出的作文就必然会充满人文性。
此外还要注意作文评语要充满人文性。评语是教师对作文的评价,学生把评语看完,作文是好是坏,教师是在赞扬自己还是在否定自己,心中自然明白,因此评语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感情。
三、课外增加人文性的阅读养料
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净化心灵、培养性格。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余广泛涉猎各种名著、有益的报刊杂志。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精彩句子。教师定期给学生朗读、讨论散发人文精神的佳作、美文。定时带领学生上网,遨游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感受纷扰的世界,关注时事热点。
尽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每一位教师在新课标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有效利用文质兼美的教材,包括许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相信人文精神之花必将会在中国大地上芬芳争艳。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深刻指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
一、课前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应更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人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制定出体现人文化的教学目标呢?
1、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
人文化的教学目标,首先就是要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固芳所说:“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譬如,凝眸《背影》,感亲情之美;《听潮》之后,感自然之美;登“岳阳楼”,感思想之美……着眼于让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收到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特殊功效。
2、了解学生的各种性格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及自身特点,充分理解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精神、气质、感情,挖掘他们内心世界中潜藏的个性和自由精神。同时,教学目标还要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3、体现综合整体的意识
新课程理念则十分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倡导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倡导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倡跨学科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贯彻新课改精神,树立“大语文”观念,使之在与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综合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课堂建构人文化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生命体之间自由沟通的过程。因此,建构人文化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人文化教学氛围的建构,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宽松的课堂气氛
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教师作为一个先学者、促进者,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与学生同欢乐、共悲愁,师生平等对话,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二)人文化的教学方式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记忆力最佳的时期,但他们不喜欢长篇大论,而阅读短小、优美、耐人寻味的诗词更合他们的口味。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教师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诵读诗词之风,不失为进行培养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2、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认真贯彻以认为本思想,是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观察、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学生若能这样,不但会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的放矢;而且还会学会关注民生,激起社会责任感,写出的作文就必然会充满人文性。
此外还要注意作文评语要充满人文性。评语是教师对作文的评价,学生把评语看完,作文是好是坏,教师是在赞扬自己还是在否定自己,心中自然明白,因此评语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感情。
三、课外增加人文性的阅读养料
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净化心灵、培养性格。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余广泛涉猎各种名著、有益的报刊杂志。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精彩句子。教师定期给学生朗读、讨论散发人文精神的佳作、美文。定时带领学生上网,遨游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感受纷扰的世界,关注时事热点。
尽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每一位教师在新课标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有效利用文质兼美的教材,包括许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相信人文精神之花必将会在中国大地上芬芳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