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绽放人文之光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jzk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深刻指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
   一、课前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应更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人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制定出体现人文化的教学目标呢?
   1、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
   人文化的教学目标,首先就是要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固芳所说:“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譬如,凝眸《背影》,感亲情之美;《听潮》之后,感自然之美;登“岳阳楼”,感思想之美……着眼于让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收到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特殊功效。
   2、了解学生的各种性格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及自身特点,充分理解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精神、气质、感情,挖掘他们内心世界中潜藏的个性和自由精神。同时,教学目标还要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3、体现综合整体的意识
   新课程理念则十分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倡导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倡导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倡跨学科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贯彻新课改精神,树立“大语文”观念,使之在与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综合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课堂建构人文化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生命体之间自由沟通的过程。因此,建构人文化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人文化教学氛围的建构,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宽松的课堂气氛
   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教师作为一个先学者、促进者,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与学生同欢乐、共悲愁,师生平等对话,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二)人文化的教学方式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记忆力最佳的时期,但他们不喜欢长篇大论,而阅读短小、优美、耐人寻味的诗词更合他们的口味。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教师在学生中大力提倡诵读诗词之风,不失为进行培养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2、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认真贯彻以认为本思想,是语文教学体现人文性的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观察、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学生若能这样,不但会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的放矢;而且还会学会关注民生,激起社会责任感,写出的作文就必然会充满人文性。
   此外还要注意作文评语要充满人文性。评语是教师对作文的评价,学生把评语看完,作文是好是坏,教师是在赞扬自己还是在否定自己,心中自然明白,因此评语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感情。
   三、课外增加人文性的阅读养料
   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净化心灵、培养性格。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余广泛涉猎各种名著、有益的报刊杂志。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个精彩句子。教师定期给学生朗读、讨论散发人文精神的佳作、美文。定时带领学生上网,遨游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感受纷扰的世界,关注时事热点。
   尽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每一位教师在新课标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有效利用文质兼美的教材,包括许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相信人文精神之花必将会在中国大地上芬芳争艳。
其他文献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下面,谈谈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   1、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
期刊
语文教学必然要紧密结合我们的生活,认真观照我们的生活。我从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包括兼做一名班主任的过程中,把“语文”的内涵扩大,用“文学”、“文化”的概念来指导学生,使他们从“大语文”之中更多更好地体会生活、领悟人生,从而发挥语文教学能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益处。   一、 转变观念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关键   传统语文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严重割裂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只是惟教本
期刊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二、对联的特点
期刊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
期刊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从汉字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英语是表音的文字,而汉语不仅表音,还有表形、表义(合为表意)的功能。汉字的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就汉字的形体构造而言有“六
期刊
一、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保证正确和准确,对某一知识点,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要完整、严密,所教内容准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词。教学中所讲的某一知识点,某一问题都要讲清讲准,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要准确,每一句话的表述都要严谨,富有逻辑性,包括每一个字词的读音或书写,都要读的准确、规范。   二、生动性   语文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丰富,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语言呆板
期刊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量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与我国相类似,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对母语的课外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日本1989年颁布的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关于
期刊
一、评估机制期待完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课改风起云涌,大有要把传统的教学一革到底的决心。然而不管怎样,各地年终的教学评价,几乎还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分数。目前,在教育工作中强调:“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评价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有人提出“一俊遮百丑”理论:这“一俊”就是教学质量,意思是只要教学质量提高上去了,其他综合教育稍有不足也将被教学质量这一耀眼的光
期刊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象的空间,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
期刊
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因此,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下面就阅读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