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TMA+柱撑蒙脱石层间有机离子的排布模式及演化

来源 :科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ut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HDTMA+)柱撑蒙脱石层间域内有机离子团的排布模式及其随柱撑液浓度升高而发生演化的过程进行了X射线衍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柱撑液浓度下,HDTMA+可以在蒙脱石的层间域内形成单层平卧相、双层平卧相、倾斜单层相、假三层相和倾斜双层相等多种空间排布模式;HDTMA+的排布方式既可以以一种相态出现,又可以数种相态并存.HDTMA+的空间排列方式随着柱撑液浓度的增大,其演化模式为:单层平卧→双层平卧→倾斜单层→假三层→倾斜双层.同时,有机离子团的堆垛密度也随着增大.
  关键词有机柱撑蒙脱石排列模式X射线衍射HDTMA+
其他文献
摘要在激光光钳装置上,利用会聚的740nm激光束捕获住凝集素包被的1mm小球,靠近细胞质膜,待形成稳定结合后,通过微动样品台来牵拉细胞膜,牵拉过程中形成细丝,即“膜丝”.膜丝上的张力用光钳装置上的力测定单元测得.用该法测量了白细胞的膜表面张力,外力作用下的膜变形呈多种形态.在接触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形成的膜丝较细,直径小于1mm,张力大小为7.4pN.在接触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会形成大尺寸的膜突出,张力大
期刊
摘要下丘脑外侧区(LHA)中的血糖敏感神经元在摄食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胃肠迷走神经可将胃肠道的摄食相关信息传入到下丘脑的多个区域.利用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大鼠胃迷走神经的传入是否可以影响LHA血糖敏感神经元的活动.结果表明刺激胃迷走神经引起LHA神经元两类反应:时相性反应(93/116,80.2%)和放电模式的改变(23/116,19.8%).在对胃迷走神经传入发生时相性反应的93个神经元中,67
期刊
摘要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蚕豆(V.fabaL)叶片气孔开放前后,保卫细胞液泡(GCV)中颗粒的平均体积下降了约3个数量级,而分布密度增加了约2个数量级.同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术的荧光比值法对气孔开放过程的跟踪测定说明,在第1个可分辨的气孔开放动作前10~30s时GCV的pH有一个约-0.5单位的变化,一个快速的气孔开放过程紧随其后,在约100~200s的时间内达到稳定的约12mm的开度.提出了一个由
期刊
摘要根据多孔介质中流体热对流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有限元公式,并对传统道碴路基和抛石路基在未来50年青藏高原气温上升2.0℃情况下的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报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气温大于-3.5℃或天然地表温度大于-1℃的地区,传统道碴路基以下5m内的冻土将会融化,路基将产生很大的融沉,对铁路造成很大的破坏.而抛石路基除了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外
期刊
摘要簇生穗突变体Cl表型为多数枝梗顶端有2或3个小穗簇生在一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Cl的功能与水稻枝梗顶部的发育有关,同时Cl影响了顶端小穗的伸长;而Cl突变体中穗粒数有一定降低,提示Cl基因可能对水稻穗粒数也有一定的影响.分别利用Cl与中花11及Cl与浙辐802杂交的F2群体对Cl位点进行遗传定位,Cl位点初步定位在第6染色体的CAPS标记CK0214和SS0324之间.为了进一步精细
期刊
摘要从一个水稻籼粳交F6后代自然群体中获得1例白穗突变体,其成熟植株基部少数叶片中脉呈现白色,抽穗后穗粒内外稃和枝梗均表现白色.用突变体作母本与一粳稻恢复系品种制7杂交,获得一个F2分离群体.初步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属单基因隐性性状.利用已定位的微卫星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发现该基因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上.进一步根据已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寻找微卫星位点,连锁分析显示,该基因位于微卫星标记SSR101和
期刊
摘要系统记述了在近几年对元谋古猿地点哺乳动物化石的整理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粗壮真角鹿新种(Euproxrobustussp.nov.).真角鹿是一类最早的具有进步角的鹿,新种是在我国发现的第3种真角鹿.从新种的形态特征推测,新种的食物主要为浆液较多的双子叶植物的嫩叶,因此在它所生存的时代元谋盆地的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环境温暖湿润并有较强的季节性.这种季节性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季风的影响,其次
期刊
摘要根据沉积物特征、粒度、黏土矿物、碳/氮比值、孢粉和藻类的变化规律等,揭示了海南岛热带玛珥湖的演化历史和短尺度的气候变化规律,证明了玛珥湖沉积系统对短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敏感的,反映出热带湖泊的全新世高温期为7200~2700aBP.同时,在高温期也存在短尺度的气候波动,如7250~6120,4460,3850和2700aBP等时间段存在振荡式的气候快速变化.晚全新世,尤其在近于2700aBP,
期刊
摘要 O3和C1O2杀藻效能好,而且应用中不会生成对人体有害的卤代烃物质,是氯的良好替代品.为探讨O,和C1O2的杀藻机理,研究中借助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手段对氧化处理前后藻细胞的数目及形态、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O3,和C1O2杀藻作用模式.研究表明:O3,和C1O2具有不尽相同的杀藻作用机理,作用过程与效能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O3 CIO2 杀藻 机理
期刊
摘要通过TIMS-U系测年和纹层计数年代学研究,建立了18~14kaBP南京汤山洞穴石笋纹层生长时间序列,其中18179~14900aBP时段年纹层生长速率提供了末次盛冰期东亚夏季风锋区年际降水变率信息.经功率谱分析,发现该时段存在显著的2~7年周期,与现今季风降水记录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周期相吻合,进一步证实ENSO事件可以出现于盛冰期极端寒冷的气候边界条件.石笋年生长速率的分段功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