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赏识教育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变批评为鼓励,让学生从恐惧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适度的教育赏识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由活力变动力,擦出创新的火花。
一、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效性
1.赏识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个叫李德赛的同学,数学成绩并不好,我单独和他谈话:“老师认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做作业不专心,你能写出一手好看的字,但你的作业总是很潦草。各方面的原因使你的成绩不太理想,老师知道你并不愚笨,只是对学习缺少恒心、耐心。学习是要持之以恒的,如果你能把学习的激情融入每时每刻,静下来认真思考,勤奋学习,那么,你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孩子,愿意试试吗?”第二天他的作业就不再乱七八糟了,展现的是整齐的钢笔字。上课有举手的愿望却又不敢举,我趁此也给了他很多发言的机会。随着每一次的激励和其他方面的努力,现在的他,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对数学也特别有信心,完全摆脱了当初的“差生”形象。
2.赏识教育可以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
环境
人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潜能,只要给予宽松的外部条件,就可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读一读、讲一讲、做一做。信任孩子,给他们提供最宽松的氛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A.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B.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C.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一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适时地诱导学生展开想象。
二、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现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又正处于青春期,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诱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善用赏识的语言,让学生感到亲切
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教师就应该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大胆地说,你很聪明,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使他感到了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对全体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
2.善用赏识的眼神,传递无声的信息
教学中如果遇到内容有不同的叙述方式,问题有不同的解答策略,应用的方法多样化等问题时,教师就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并用眼神不时地对全体学生扫描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这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冷落的人”,从而得到了信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的奥秘。同时,教师可以用嗔怪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3.善用语言与表情结合法
在课堂上学生都喜欢教师面带微笑地面对他们,即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不是很出色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进行激励或鼓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
4.赏识教育的适度性
当一些学困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有些教师常常说“你真笨”“这样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你是怎么学的”“我已经讲了好几遍,怎么又做错了”等等,一味地批评学生;也有一些教师过分强调尊重、赏识教育,不管是否值得表扬,一概给予“激励”。课堂上经常听到“很好”“非常好”“你真棒”的表扬,经常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同学能戴上小红花或得到其他小的物质奖品,回答不好的同学也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或适当的奖励,这样做的结果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概念,甚至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正确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这样的激励会增长学生的惰性,长期下去,学生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褪去应有的学习热情和求真精神。要抓住孩子的独到之处,适度地给予鼓励。所以,赏识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获得知识的愉悦。
实施“赏识教育”能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互悦的心理状态下,学生觉得老师可亲,老师觉得学生可爱,教学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丰县孙楼中学
一、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效性
1.赏识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个叫李德赛的同学,数学成绩并不好,我单独和他谈话:“老师认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做作业不专心,你能写出一手好看的字,但你的作业总是很潦草。各方面的原因使你的成绩不太理想,老师知道你并不愚笨,只是对学习缺少恒心、耐心。学习是要持之以恒的,如果你能把学习的激情融入每时每刻,静下来认真思考,勤奋学习,那么,你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孩子,愿意试试吗?”第二天他的作业就不再乱七八糟了,展现的是整齐的钢笔字。上课有举手的愿望却又不敢举,我趁此也给了他很多发言的机会。随着每一次的激励和其他方面的努力,现在的他,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对数学也特别有信心,完全摆脱了当初的“差生”形象。
2.赏识教育可以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
环境
人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潜能,只要给予宽松的外部条件,就可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读一读、讲一讲、做一做。信任孩子,给他们提供最宽松的氛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A.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B.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C.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一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适时地诱导学生展开想象。
二、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现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又正处于青春期,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诱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善用赏识的语言,让学生感到亲切
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教师就应该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大胆地说,你很聪明,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使他感到了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对全体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
2.善用赏识的眼神,传递无声的信息
教学中如果遇到内容有不同的叙述方式,问题有不同的解答策略,应用的方法多样化等问题时,教师就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并用眼神不时地对全体学生扫描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这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冷落的人”,从而得到了信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的奥秘。同时,教师可以用嗔怪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3.善用语言与表情结合法
在课堂上学生都喜欢教师面带微笑地面对他们,即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不是很出色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进行激励或鼓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热爱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
4.赏识教育的适度性
当一些学困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有些教师常常说“你真笨”“这样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你是怎么学的”“我已经讲了好几遍,怎么又做错了”等等,一味地批评学生;也有一些教师过分强调尊重、赏识教育,不管是否值得表扬,一概给予“激励”。课堂上经常听到“很好”“非常好”“你真棒”的表扬,经常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同学能戴上小红花或得到其他小的物质奖品,回答不好的同学也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或适当的奖励,这样做的结果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概念,甚至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正确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这样的激励会增长学生的惰性,长期下去,学生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褪去应有的学习热情和求真精神。要抓住孩子的独到之处,适度地给予鼓励。所以,赏识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获得知识的愉悦。
实施“赏识教育”能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互悦的心理状态下,学生觉得老师可亲,老师觉得学生可爱,教学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丰县孙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