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高考下选课走班的问题不少,尤其是普通中学教师供求不均、硬件设施不足、教学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突出。在推进选课走班过程中,要加强政策支撑、顶层设计、精心研究、全员培训等策略,建立规章制度,整合教室资源,评议专职教师,构建课程体系,建立智慧校园,实施选课走班。
关键词:新高考;选课走班;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行政班分层、教学班动态走班
(一)行政班分层
高一入学,学校依据学生志向兴趣、学习能力(中考入学成绩)分为A、B、C三个层次组建行政班。高二上期,依据志向兴趣(偏文偏理)、生涯规划(专业方向)、学习能力(一是以两次阶段性水平测试和高一四次联考共六次学科成绩以 1 : 1: 1:2:2:3的比例折算成绩)重新组建行政班。根据学校近五年的高考情况,偏文班级按“语数外+历史”、偏理班级按“语数外+物理”分为A、B、C三个层次组建行政班。该行政班一直保持到毕业。普通中学每个年级一般以300名学生计,文科4个班,理科4个班。其中A教学班每班30人,B、C层次教学班每班40人左右。
(二)教学班走班
学生自主选择高考学科,根据学生人数组建选择性必修教学班,即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学科中形成教学班。考虑到学情、教室、师资等因素,尤其是高考专业要求,如理工科绝大多数对物理、化学有要求,文科大多数对政治有要求,鼓励学生尽量考虑“3+2+1”模式,即文科选择“语数外+历史、政治+1”、理科选择“语数外+物理、化学+1”方式,这时,“3+1+2”模式需要的12种组合,就变成了“3+2+1”6种组合,大大地减少了制约走班的条件。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性必修教学班,依据情况再次分层,一般分A、B两层。每个层次依然要控制人数,均不少于35人,不得超过45人;若同一层次班级较多则实行选师制度。选择由学生上网自选,学校将提前告知学生开网时间和选课网址,先选先得。未选的由年级组统筹安排。对非高考科目的选择性必修和校本选修采取选师走班制度,文化学科每个教学班35-45人,音体美信息技术四个学科每个教学班30-56人,校本选修课不超过30人。教师与学生实行双选。每期公布学生选师情况,学生选择未达到标准的老师进行工作调整。教师工作量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实行动态走班,学生流动到哪一层次并非固定不变,每一层动态数不超过10%,在学期末变动。
二、“四三二”式综合评价,师生共发展
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针对师生的“四三二”式综合评价体系:学校、社会、教师及学生构成评价的“四方”,过程、终结与增值评价构成“三层”,定性、定量构成评价“二法”。这个评价体系各有侧重,评价指标相互补充印证,实现了对“可控走班教学”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实现了对学生、教师发展的“可控”。
(一)“四方”评价
第一,“四方”评价教师:学校评价指学校对教师参与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教学的双量化评价;社会评价主要指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网络投票等方式获得的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指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获得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第二,“四方”评价学生:“四方”依据学生“五育”综合表现和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三层”评价
实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第一,过程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多次对教师“教”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进行的评价。如对教师课堂评价,借助观察量表,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言交流、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观察量化;对教师作业批改的评价,按批改的次数、准确性、激励性、效果进行评价。再如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记录学生一段时间的作息情况、课前准备、课中状态、课后作业等状况,构成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个方面。
第二,終结性评价指一个学习周期结束时,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对教师作出的“捆绑式”评价。所谓“捆绑式”评价,指评价结果不仅要看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平均分、有效分、最高分、目标数等,还要结合年级、备课组、班级在区域的排位情况,如果这个教师个人所教学科成绩很好,但这个班整个学业成绩较差或备课组整个学业成绩较差,该老师终结性评价也不会很高。这种评价旨在促进团队协作,提高学校、班集体的总体战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直指学生个体的学业成绩。
第三,增值性评价是一种发展评价方式,区别于横向的过程与终结性评价方式,这是一种纵向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学业成绩的变化。
如平均分增值评价方案:
计算出口与入口平均分相对比值之比:
(1)入口平均分相对值:个体入口平均分/年级入口平均分(排位)(2)出口平均分相对值:个体出口平均分/年级出口平均分相对比值(1)/(2):出口平均分相对值/入口平均分相对值(排位)相对比值(排位)不变,记10分,每上升1位加0.5分,每下降1位减0.5分。
(三)“二法”评价
第一,定性评价:学校每一学年度根据学生、教师投票评选表彰教师:感动学校十大人物(一年一度,教师8人,学生2人)、年度优秀教师、年度优秀班主任、年度优秀教研(学科)组长、“学生心目中教师之最”(最敬业的教师、最关爱学生的教师、课堂效率最高的教师、最具亲和力的教师、最青春阳光的教师、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表彰学生:优秀班干部、文明学生、三好学生、优秀特长生、进步之星。第二,定量评价:对班主任、教学、导师业绩采用分数量化,同时对学校各级各类优秀教师考评、教师职称晋升等也依据标准细则实行分数量化。“四三二”式综合评价方式摆脱了“分数”这唯一标准,评价的多元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也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雅楠.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2]陈波含.分层走班制班级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新高考;选课走班;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行政班分层、教学班动态走班
(一)行政班分层
高一入学,学校依据学生志向兴趣、学习能力(中考入学成绩)分为A、B、C三个层次组建行政班。高二上期,依据志向兴趣(偏文偏理)、生涯规划(专业方向)、学习能力(一是以两次阶段性水平测试和高一四次联考共六次学科成绩以 1 : 1: 1:2:2:3的比例折算成绩)重新组建行政班。根据学校近五年的高考情况,偏文班级按“语数外+历史”、偏理班级按“语数外+物理”分为A、B、C三个层次组建行政班。该行政班一直保持到毕业。普通中学每个年级一般以300名学生计,文科4个班,理科4个班。其中A教学班每班30人,B、C层次教学班每班40人左右。
(二)教学班走班
学生自主选择高考学科,根据学生人数组建选择性必修教学班,即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学科中形成教学班。考虑到学情、教室、师资等因素,尤其是高考专业要求,如理工科绝大多数对物理、化学有要求,文科大多数对政治有要求,鼓励学生尽量考虑“3+2+1”模式,即文科选择“语数外+历史、政治+1”、理科选择“语数外+物理、化学+1”方式,这时,“3+1+2”模式需要的12种组合,就变成了“3+2+1”6种组合,大大地减少了制约走班的条件。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性必修教学班,依据情况再次分层,一般分A、B两层。每个层次依然要控制人数,均不少于35人,不得超过45人;若同一层次班级较多则实行选师制度。选择由学生上网自选,学校将提前告知学生开网时间和选课网址,先选先得。未选的由年级组统筹安排。对非高考科目的选择性必修和校本选修采取选师走班制度,文化学科每个教学班35-45人,音体美信息技术四个学科每个教学班30-56人,校本选修课不超过30人。教师与学生实行双选。每期公布学生选师情况,学生选择未达到标准的老师进行工作调整。教师工作量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实行动态走班,学生流动到哪一层次并非固定不变,每一层动态数不超过10%,在学期末变动。
二、“四三二”式综合评价,师生共发展
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针对师生的“四三二”式综合评价体系:学校、社会、教师及学生构成评价的“四方”,过程、终结与增值评价构成“三层”,定性、定量构成评价“二法”。这个评价体系各有侧重,评价指标相互补充印证,实现了对“可控走班教学”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实现了对学生、教师发展的“可控”。
(一)“四方”评价
第一,“四方”评价教师:学校评价指学校对教师参与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教学的双量化评价;社会评价主要指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网络投票等方式获得的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指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获得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第二,“四方”评价学生:“四方”依据学生“五育”综合表现和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三层”评价
实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第一,过程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多次对教师“教”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进行的评价。如对教师课堂评价,借助观察量表,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言交流、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观察量化;对教师作业批改的评价,按批改的次数、准确性、激励性、效果进行评价。再如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记录学生一段时间的作息情况、课前准备、课中状态、课后作业等状况,构成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个方面。
第二,終结性评价指一个学习周期结束时,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对教师作出的“捆绑式”评价。所谓“捆绑式”评价,指评价结果不仅要看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平均分、有效分、最高分、目标数等,还要结合年级、备课组、班级在区域的排位情况,如果这个教师个人所教学科成绩很好,但这个班整个学业成绩较差或备课组整个学业成绩较差,该老师终结性评价也不会很高。这种评价旨在促进团队协作,提高学校、班集体的总体战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直指学生个体的学业成绩。
第三,增值性评价是一种发展评价方式,区别于横向的过程与终结性评价方式,这是一种纵向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学业成绩的变化。
如平均分增值评价方案:
计算出口与入口平均分相对比值之比:
(1)入口平均分相对值:个体入口平均分/年级入口平均分(排位)(2)出口平均分相对值:个体出口平均分/年级出口平均分相对比值(1)/(2):出口平均分相对值/入口平均分相对值(排位)相对比值(排位)不变,记10分,每上升1位加0.5分,每下降1位减0.5分。
(三)“二法”评价
第一,定性评价:学校每一学年度根据学生、教师投票评选表彰教师:感动学校十大人物(一年一度,教师8人,学生2人)、年度优秀教师、年度优秀班主任、年度优秀教研(学科)组长、“学生心目中教师之最”(最敬业的教师、最关爱学生的教师、课堂效率最高的教师、最具亲和力的教师、最青春阳光的教师、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表彰学生:优秀班干部、文明学生、三好学生、优秀特长生、进步之星。第二,定量评价:对班主任、教学、导师业绩采用分数量化,同时对学校各级各类优秀教师考评、教师职称晋升等也依据标准细则实行分数量化。“四三二”式综合评价方式摆脱了“分数”这唯一标准,评价的多元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也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雅楠.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2]陈波含.分层走班制班级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