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嘎甘(熊猫舞)
“登嘎甘”為白马藏语,汉译“熊猫舞”,是起源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舞蹈,目前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的白马藏族村寨皆为盛行。“登嘎甘”常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其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人格化的夸张变形,憨态可掬,十分逗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为“熊猫吃竹”“熊猫喝水”“熊猫爬树”“熊猫垒窝”“熊猫嬉戏”等。“登嘎甘”是白马藏族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天人合一”境界的生态写照,在白马藏族地区一直广受欢迎,拥有不竭的艺术生命力。
川西藏族山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西藏族山歌源于人们放牧、伐薪、驮运赶脚、田间劳动时,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或与同伴交流时兴吟的歌曲。川西藏族山歌的内容与民众的生活情趣紧密相联,多为歌颂大自然,常见调式为羽、商、徽调式,旋律均为五声性;歌词结构多为三段;在曲式结构上,基本上属于分节歌形式。它是分布并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区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其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具有自由、高亢、婉转、跌宕等特点。
南坪曲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坪曲子原名“南坪小调”,当地人称为“曲子”,是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一带汉族(包括部分回族)中的民间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南坪曲子主要分为花调和背工调两种,每种各有多首曲子,是村民们婚嫁节庆日常见的娱乐活动。南坪曲子主要伴奏乐器为南坪琵琶,弹唱背工调时用四叶瓦、碰碗加以伴奏,弹唱花调时用瓷碟、马铃、犁铧片等配奏。2008年6月南坪曲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
?舞是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草地乡、保华乡、罗依乡等各白马藏族聚居的高半山寨的一种模仿动物形象和动作的拟兽舞蹈。?舞一般只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之间跳。特别是正月初五,白马藏人要举行祭祀诸神的活动,祭祀仪式多种多样,而?舞是其中最重要的仪式。?舞祭祀的基本内容有四:一是祭祀祖神,即在家穿上?舞服装,带上木刻面具,举行祭祖仪式。二是出门敬山神水神等自然诸神。白马人信奉万物有灵,认为世间无论山水树木还是土石动物,皆有神灵驻于其身。三是以舞娱神,即在神山、神水、神树等自然诸神的祭祀场地跳面具舞。四是跳“阿里尕”,其为双人舞,传说是一对猫神夫妇,面具一男一女,既有展示繁衍生息的含义又有驱害辟邪的功用。
“登嘎甘”為白马藏语,汉译“熊猫舞”,是起源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舞蹈,目前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的白马藏族村寨皆为盛行。“登嘎甘”常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其基本节奏型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人格化的夸张变形,憨态可掬,十分逗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为“熊猫吃竹”“熊猫喝水”“熊猫爬树”“熊猫垒窝”“熊猫嬉戏”等。“登嘎甘”是白马藏族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天人合一”境界的生态写照,在白马藏族地区一直广受欢迎,拥有不竭的艺术生命力。
川西藏族山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西藏族山歌源于人们放牧、伐薪、驮运赶脚、田间劳动时,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或与同伴交流时兴吟的歌曲。川西藏族山歌的内容与民众的生活情趣紧密相联,多为歌颂大自然,常见调式为羽、商、徽调式,旋律均为五声性;歌词结构多为三段;在曲式结构上,基本上属于分节歌形式。它是分布并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区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其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具有自由、高亢、婉转、跌宕等特点。
南坪曲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坪曲子原名“南坪小调”,当地人称为“曲子”,是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一带汉族(包括部分回族)中的民间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南坪曲子主要分为花调和背工调两种,每种各有多首曲子,是村民们婚嫁节庆日常见的娱乐活动。南坪曲子主要伴奏乐器为南坪琵琶,弹唱背工调时用四叶瓦、碰碗加以伴奏,弹唱花调时用瓷碟、马铃、犁铧片等配奏。2008年6月南坪曲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
?舞是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草地乡、保华乡、罗依乡等各白马藏族聚居的高半山寨的一种模仿动物形象和动作的拟兽舞蹈。?舞一般只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之间跳。特别是正月初五,白马藏人要举行祭祀诸神的活动,祭祀仪式多种多样,而?舞是其中最重要的仪式。?舞祭祀的基本内容有四:一是祭祀祖神,即在家穿上?舞服装,带上木刻面具,举行祭祖仪式。二是出门敬山神水神等自然诸神。白马人信奉万物有灵,认为世间无论山水树木还是土石动物,皆有神灵驻于其身。三是以舞娱神,即在神山、神水、神树等自然诸神的祭祀场地跳面具舞。四是跳“阿里尕”,其为双人舞,传说是一对猫神夫妇,面具一男一女,既有展示繁衍生息的含义又有驱害辟邪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