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经济,经济发展不稳,经济结构调整会反复震荡,这既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具体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我国工业尽快摆脱“世界工厂”的低产业链的状态,尽快晋升于中高端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危及;经济结构调整;对策
所谓后危机,是指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所经历的一段相对平稳,但时间较长的调整和恢复时期,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及反复震荡、贸易形式出现一定的萎缩、国际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多变等。由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实施了“去工业化”战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生产制造业转变为服务业,发达国家的进口依赖度增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達国家经济经历了“金融化”过程,即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不断膨胀,制造业不断萎缩,出现所谓“空心化”现象,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刻根源。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因此,发达国家会重新推行“再工业化”进程,这对我国产业调整和分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占据了大量外国市场的时候,其他国家产品所占份额势必减少。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必须夺回本国的市场份额,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就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与中方博弈的需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现有的工业产业结构仍不能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固有的结构问题更加显现出来。只有找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未来的经济更好的发展,造福人们。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注意扶持主导行业,配套发展辅助性行业,适当发展好基础行业,使整个工业结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真题优势,从而保证经济发展更好更快且可持续。
一、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低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成本低,人力成本低,再加上批量化生产,使产品具有了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工厂”的称号,具有强大的产业生产能力。尽管中国已经广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但仍然处于较低的工业化阶段,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地位,面临着被锁定的风险。中国的比较优势在想胆大的程度上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的,这使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在技术、专利、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不具备比较优势。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
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制约第二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技术常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产业研发投入不足。中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就难以保证;第二,高端人才缺乏,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工程师的数量,与第二产业的发展不相匹配,严重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核心专利技术少。由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产业技术方面,目前一些企业的关键拘束还是依赖于国外,导致产业的附加值受限,我们产业基本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属于加工生产企业,而处于两端的研发、设计包括制定标准和品牌、销售和服务高附加值的链条,我们所占比例太少。目前,中国炼油工业80%的技术装备依靠进口,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大型科学仪器、大型医疗设备以及手机、数字电视等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都长期依赖进口,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1.5%,生物医药85%以上为仿制药。我国的出口用大船运输,而发达国家的出口用飞机、用人带,这就是差距。第四,促进工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国家财税政策对自主创新企业针对性不强,科技投入效率不高,金融服务缺位,国家战略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的载体和平台弱化等,这些都成为工业结构升级的“软肋”。
3、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70%以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停留在30-40%之间。从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看,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研开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发育不足,比重不高,,我国的服务业产品创新不够,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与国外服务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4、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能源利用率低
我国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长速度,这是不正常现象。2002年以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重工业投资加速,高耗能部门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超过1,它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更高的能源消耗基础之上。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对煤炭、原油和电力的消费,尤其煤炭、原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过量的消耗对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对策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要有针对性,能够使其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破解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
2、 营造良好的宏、微观经济环境
政府是实现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通过调整主要产业政策,改革金融体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
借鉴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政府的作用就是完善市场机制,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3、 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
产业的外部环境因素是难以改变的 ,但自身的发展路线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选择的。。当前我国的产品大部分局限在“低成本、低档次、低附加值” ,即使获得了眼前的短期利益 也意味着要永远被发达国家牵着鼻子走,不可能带来长久丰厚利润,更不可能占领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瞬息万变,要应对突发危机,就要保证技术创新。随着我国实力的提升,我们的产品更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争取在中高端产品市场的份额不断加大,形成核心优势。
3、加快转型,促产业结构升级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生产力差别都比加大,且会长期存在,城市化进程会用较长时间,因此要考虑劳动力的变化,寻求经济的互补,使发展好的产业向欠发达的地区转移,既可以使劳动力得到较好的利用,又可以相对平衡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走向相对的均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又可使有基础的产业腾出人力、物力加快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4、培育产业资本集团,推进要素优化重组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经验表明,产业的空间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合理分工,更多的是需要大型产业资本集团来完成的。在我国原有体制下,企业对地方政府存在着很强的依附性,缺乏有能力跨地区对资源要素实行重组的大型、特大型产业资本集团,虽然市场经济实行近二十年,但这种状况尚没有根本转变。在政府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大型产业集团的同时,还应该消除限制企业跨区域生产、销售、采购、人员流动、投资等方面限制措施,为企业能够进行跨区域要素重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
总之,我国的产业在后危机时代,要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实施各项发展策略,依靠科技、提高效率,面对全球市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在结构调整上,不仅要走出当前的困境,更要保证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危及;经济结构调整;对策
所谓后危机,是指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所经历的一段相对平稳,但时间较长的调整和恢复时期,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及反复震荡、贸易形式出现一定的萎缩、国际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多变等。由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实施了“去工业化”战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生产制造业转变为服务业,发达国家的进口依赖度增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達国家经济经历了“金融化”过程,即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不断膨胀,制造业不断萎缩,出现所谓“空心化”现象,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刻根源。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因此,发达国家会重新推行“再工业化”进程,这对我国产业调整和分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占据了大量外国市场的时候,其他国家产品所占份额势必减少。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必须夺回本国的市场份额,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就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与中方博弈的需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现有的工业产业结构仍不能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固有的结构问题更加显现出来。只有找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未来的经济更好的发展,造福人们。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注意扶持主导行业,配套发展辅助性行业,适当发展好基础行业,使整个工业结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真题优势,从而保证经济发展更好更快且可持续。
一、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低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成本低,人力成本低,再加上批量化生产,使产品具有了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工厂”的称号,具有强大的产业生产能力。尽管中国已经广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但仍然处于较低的工业化阶段,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地位,面临着被锁定的风险。中国的比较优势在想胆大的程度上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的,这使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在技术、专利、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不具备比较优势。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
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制约第二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技术常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产业研发投入不足。中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就难以保证;第二,高端人才缺乏,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工程师的数量,与第二产业的发展不相匹配,严重制约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核心专利技术少。由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产业技术方面,目前一些企业的关键拘束还是依赖于国外,导致产业的附加值受限,我们产业基本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属于加工生产企业,而处于两端的研发、设计包括制定标准和品牌、销售和服务高附加值的链条,我们所占比例太少。目前,中国炼油工业80%的技术装备依靠进口,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大型科学仪器、大型医疗设备以及手机、数字电视等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都长期依赖进口,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1.5%,生物医药85%以上为仿制药。我国的出口用大船运输,而发达国家的出口用飞机、用人带,这就是差距。第四,促进工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国家财税政策对自主创新企业针对性不强,科技投入效率不高,金融服务缺位,国家战略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的载体和平台弱化等,这些都成为工业结构升级的“软肋”。
3、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70%以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停留在30-40%之间。从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看,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研开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发育不足,比重不高,,我国的服务业产品创新不够,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与国外服务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4、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能源利用率低
我国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长速度,这是不正常现象。2002年以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重工业投资加速,高耗能部门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超过1,它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更高的能源消耗基础之上。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对煤炭、原油和电力的消费,尤其煤炭、原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过量的消耗对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对策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要有针对性,能够使其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破解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
2、 营造良好的宏、微观经济环境
政府是实现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通过调整主要产业政策,改革金融体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
借鉴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政府的作用就是完善市场机制,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经济得以持续增长。
3、 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
产业的外部环境因素是难以改变的 ,但自身的发展路线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选择的。。当前我国的产品大部分局限在“低成本、低档次、低附加值” ,即使获得了眼前的短期利益 也意味着要永远被发达国家牵着鼻子走,不可能带来长久丰厚利润,更不可能占领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瞬息万变,要应对突发危机,就要保证技术创新。随着我国实力的提升,我们的产品更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争取在中高端产品市场的份额不断加大,形成核心优势。
3、加快转型,促产业结构升级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生产力差别都比加大,且会长期存在,城市化进程会用较长时间,因此要考虑劳动力的变化,寻求经济的互补,使发展好的产业向欠发达的地区转移,既可以使劳动力得到较好的利用,又可以相对平衡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走向相对的均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又可使有基础的产业腾出人力、物力加快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4、培育产业资本集团,推进要素优化重组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经验表明,产业的空间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合理分工,更多的是需要大型产业资本集团来完成的。在我国原有体制下,企业对地方政府存在着很强的依附性,缺乏有能力跨地区对资源要素实行重组的大型、特大型产业资本集团,虽然市场经济实行近二十年,但这种状况尚没有根本转变。在政府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大型产业集团的同时,还应该消除限制企业跨区域生产、销售、采购、人员流动、投资等方面限制措施,为企业能够进行跨区域要素重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
总之,我国的产业在后危机时代,要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实施各项发展策略,依靠科技、提高效率,面对全球市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在结构调整上,不仅要走出当前的困境,更要保证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