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解读人生、社会、生活、生命等问题的学科。它注重感悟学习和体验学习,即感悟、体验语文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文化精神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203-02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当然,只是简单的机械的阅读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学生只有用心去朗读、去品味,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含义,才能感受到作品给人带来的深刻的启迪和伟大的力量。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慢慢培养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进入感情的世界、心灵的海洋,让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生命意识,领悟激情,与作者共同游历生命情感的历程。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我在阅读教学上下工夫,研究学生,探究方法,大胆进行阅读教学改革,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现有一些经验和大家交流。
一、以简约的导入寻实效
1.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例如在学习《江总书记来我家》这篇课文时,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要了解“江总书记”。于是就可问同学们谁知道新中国建国以来已有多少届国家领导人,分别是以哪些人为代表的?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激烈的讨论中不仅了解了开国以来历届的领导人,开阔了视野,又为深入理解本篇文章扫清了障碍。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人呢?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了学习的殿堂。
2.尝试体验,比较入境。
例如讲《穷人》这一课,当学生读到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引导学生想想:渔夫当时在想些什么?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真正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解词解题,激趣入境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教师先板书课题,出示词卡“呼风唤雨”,让学生齐读这个词。启发:“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一个世纪是多少年?要想突出这个不同的世纪,该怎么读?这篇文章的作者路甬祥爷爷主编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个瞬间》,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供不应求,一连再版了7次。《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就选自这本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吧。(学生自读课文)这种导入由解词到解题,再引出作者,让学生了解了这个世纪的与众不同与课文的出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简明的方法寻实效
1.从课题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如教学《月光曲》时,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推动感情。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
2.从关键句、关键词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感知全文。
如《盘古开天地》指导初读:“老师知道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更要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们想不想成为会读书的人?下面请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来。”学生找到中心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还有一句话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中心句)里你能读出哪个词?”这样引导学生从提炼中心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及精神,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3.绘图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在初读时,让学生边读文边绘图填表,是帮助他们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的好方法。如《七颗钻石》的初读引导:“你们读读课文,看看水罐有哪些神奇的变化,水罐的每一次变化又都有些什么原因,同桌互读填表,把原因填在方框内。”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在初读中完成填表练习,并指导阅读的方法:一是关注写作顺序——课文按春、夏、秋、冬四季描写小兴安岭景物的美;二是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里品味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嶺的赞美,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和艺术。教师还要明明白白告诉学生,中年级有很多这种由并列段构成的总——分——总的课文,都可以用填表的方式来概括理解。
三、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寻实效
要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203-02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当然,只是简单的机械的阅读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学生只有用心去朗读、去品味,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含义,才能感受到作品给人带来的深刻的启迪和伟大的力量。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慢慢培养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进入感情的世界、心灵的海洋,让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生命意识,领悟激情,与作者共同游历生命情感的历程。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我在阅读教学上下工夫,研究学生,探究方法,大胆进行阅读教学改革,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现有一些经验和大家交流。
一、以简约的导入寻实效
1.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例如在学习《江总书记来我家》这篇课文时,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要了解“江总书记”。于是就可问同学们谁知道新中国建国以来已有多少届国家领导人,分别是以哪些人为代表的?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激烈的讨论中不仅了解了开国以来历届的领导人,开阔了视野,又为深入理解本篇文章扫清了障碍。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人呢?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了学习的殿堂。
2.尝试体验,比较入境。
例如讲《穷人》这一课,当学生读到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引导学生想想:渔夫当时在想些什么?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真正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解词解题,激趣入境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导入:教师先板书课题,出示词卡“呼风唤雨”,让学生齐读这个词。启发:“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一个世纪是多少年?要想突出这个不同的世纪,该怎么读?这篇文章的作者路甬祥爷爷主编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个瞬间》,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供不应求,一连再版了7次。《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就选自这本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吧。(学生自读课文)这种导入由解词到解题,再引出作者,让学生了解了这个世纪的与众不同与课文的出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简明的方法寻实效
1.从课题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如教学《月光曲》时,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
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推动感情。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
2.从关键句、关键词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感知全文。
如《盘古开天地》指导初读:“老师知道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更要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们想不想成为会读书的人?下面请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来。”学生找到中心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还有一句话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中心句)里你能读出哪个词?”这样引导学生从提炼中心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及精神,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3.绘图填表,理清文章脉络。
在初读时,让学生边读文边绘图填表,是帮助他们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的好方法。如《七颗钻石》的初读引导:“你们读读课文,看看水罐有哪些神奇的变化,水罐的每一次变化又都有些什么原因,同桌互读填表,把原因填在方框内。”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在初读中完成填表练习,并指导阅读的方法:一是关注写作顺序——课文按春、夏、秋、冬四季描写小兴安岭景物的美;二是感受语言,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里品味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嶺的赞美,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和艺术。教师还要明明白白告诉学生,中年级有很多这种由并列段构成的总——分——总的课文,都可以用填表的方式来概括理解。
三、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寻实效
要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