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绘画也简称为“国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民族特性以及艺术表现方式。深化对中国绘画的理论认识,了解到其艺术表达中的含蓄、深远等意味,将诗境表达融入到中国绘画中,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形态,为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思维。
关键词:中国绘画;诗境表达;诗歌;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2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传统,这就形成了人类世界中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各种艺术作品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表达了人对内心以及外界的感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提升社会追求品位以及价值内涵。个人也能够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而绘画以及诗歌都是具有较长历史的艺术形式,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具体表述,中国绘画是世界艺术的珍贵财富,代表了东方艺术风格,对其中的诗境表达进行研究能够对中国绘画有一个全新解读,也能够为艺术工作者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提供良好的途径。
一、中国绘画概述
中国绘画又被称之为丹青,一般被称为“国画”。是通过笔墨与纸、绢等的结合而形成的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成果,中国绘画除了形式上的个性,也包含了中国人民的独特民族性。中国绘画是东方艺术的重要代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意味的语言表现形式。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和陶瓷画,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再到元明清的山水人物画等,中国绘画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符号,讲究“气韵生动”“虚无因应”“诗画融合”的审美观,是一首凝固的音乐。
(一)传统介质寓意深远
中国绘画善用笔墨来表现景物的深浅、明暗变化,而不注重对物体的透视表达。这种特征可以用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来进行概述:一是道具方面的原因,二是精神方面的原因。艺术内容的最终展现都是需要借助相应的道具的,而由于绘画材料的特征以及使用方法的不同会带来独特的表达效果和要求。笔墨带来的表现力使得中国绘画比较注重用明暗深浅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方位,而对物体的立体以及方位则表现得不够。另一方面,中国文人注重和谐统一之态,在绘画中注入主观思想的表达,通过笔墨变化传达画家的审美观,或内敛的美、刚柔的美、节奏的美、韵律的美、禅意的美、结构的美、抽象的美和哲学的美,以及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美。笔墨所致,物象情态形象的生动精妙,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恽南田),而水墨笔法运用正好与其心境一致,使得作品跟美学思想相互映衬。
(二)章法布局预留意味
中国绘画表达的丰富性不在于其呈现的内容多样和复杂,国画十分反对景物之间的堆砌,背景更是采用了“宁可少甚至没有也不能多”的标准。如现代写意大师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及当下工笔画家夏军《沉思》的留白处理,给画面带来了言简意远的艺术韵味,章法布局在画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给观者预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结合中锋、侧锋、方笔、折笔转笔、圆笔的变化多端运笔和浓淡的墨色变化,水墨酣畅,走笔如飞、纵情挥洒。因此,章法和技法的结合增添了画家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画家将情感流露在笔端,却不进行详尽的解读,言简意赅。这样的互动过程是艺术表达以及欣赏的一个升华过程,使得艺术感受以及人的精神内涵被不断传递和丰富。
(三)心境气象表情达意
中国绘画中的主题往往是山水,古人善从自然山水中寻找心境和灵感,通过山水田园的山岚、云烟、飞流、栈桥、屋宇、车舟、农舍等来表达个人不同的心境,而不同的事物以及展现手法也可以抒发不同的情怀。国画通过笔墨变化对物象进行变异、归纳、抽象,排列组合成几何图形,将物象组合再造,使之版面化、视觉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笔法和墨法的感染力,使得含蓄内敛的心境在绘画表达中借助于“外物”,含纳“精、气、神”,包括人文、意象和修养的多层面的思维空间,以简单的造型符号、娴熟的技法、多变的笔墨关系游心于大自然之中,创作出超凡脱俗的艺术作品。
二、中国绘画中的诗境表达
中国绘画的表达过程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格特征,也是对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的表达过程。在中国绘画中通过诗境来提高画面内涵,产生朦胧、律动之感,从而带来中国绘画艺术水平的提升。在中国绘画中融入进诗境表达既是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也是中国绘画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何能够做到良好的诗境表达,将绘画与诗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巧妙地融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视觉上的延伸性
绘画艺术是主要通过视觉上的信息接收来进行艺术表达的过程,在进行绘画表达过程中融入诗境,就需要画家能够对画面的结构章法进行布局拓展,使得其最终呈现的是具有视觉延伸性的画面。视觉上的信息接收和表达能够刺激人心理上相应的反应,而如果能够更好地调动多方面的观感,将大大加深这种表达反应的程度。中国绘画的诗境表达过程应该将视觉作为一个切入点,对画面形象进行良好的规划,能够提升视觉上的可阅读性,加深观感体现,而这种表达过程在诗歌创作和阅读中被总结为“通感”。通过这种通感式过程,能够带来人情感体现的层次感,使得视觉表达不那么单调,最终带来整个艺术作品的审美以及延伸。
(二)有形与无形的结合
画是有形之诗,诗是无形之画,诗画在很多时候具有艺术表现上的一致性。这种有形与无形的结合,能够带来中国绘画诗境意味上的提升。诗歌的文字是精炼的,但简洁的文字却意味深远。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打乱唐代神、妙、能、逸、的格序,重新排列为逸、神、妙、能。反映了宋人对逸的推崇,标志着绘画向传神诗意进一步靠拢。逸的特点即是逸出、放逸,淡化、漠视绘画一整套规矩、法度,这种对形似美的否定,是创作主体、绘画对象内在精神的升华,与欧阳修、沈括、苏轼提倡的“神似”一脉相承。也是王蒙对为文“不尚矩度”、用笔“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的解读。这种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就是要通过笔墨的韵律捕捉到宇宙中的诗境之态,最终达到绘画与诗歌的有机结合,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三)精神内涵的统一性
艺术作品的价值最终体现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上,画家只有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才能带来绘画上的充足的创作灵感,就像在写诗过程中,诗好写,但情难赋,这种难赋的深情就是画家要去不断收集和揣摩的。人类情感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哲学内容,也正是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才带来了艺术表达的无穷空间。画家的心境是需要修养的,绘画中讲究有笔有墨,笔不碍墨,墨不碍笔,墨助笔力,笔助墨彩,墨中见笔,笔中见墨,仅用寥寥数笔,便能达到写貌传神,摄魂夺魄的境界。用心方能领悟到更加深刻的内容,也才能使得绘画拥有“力透纸背”的力量,抒发诗人的激情。
三、总结
中国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其中包含的丰富内容也是十分值得探索的。诗歌与绘画具有艺术表达以及情感追求上的一致性,在中国绘画中融入诗境表达,可以提升艺术作品的思维空间感。通过视觉的延伸,将有形和无形结合起来,将画家的精神内涵统一到艺术创作和表达中,不断提高中国绘画诗境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昌树.如何准确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2]时振华.笔墨之间的精神世界——中国画“用笔”之思考[J].美术界,2009,(08).
[3]齐益寿.陶渊明的儒者襟抱与独立精神[J].国际儒学研究,2010,(17).
[4]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周奇辉,朝鲜族,笔名潇湘子,辽宁丹东人,画家、作家、艺术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理论文章,知名高校客座教授,潇湘子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研究。
关键词:中国绘画;诗境表达;诗歌;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2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传统,这就形成了人类世界中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各种艺术作品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表达了人对内心以及外界的感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提升社会追求品位以及价值内涵。个人也能够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而绘画以及诗歌都是具有较长历史的艺术形式,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具体表述,中国绘画是世界艺术的珍贵财富,代表了东方艺术风格,对其中的诗境表达进行研究能够对中国绘画有一个全新解读,也能够为艺术工作者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提供良好的途径。
一、中国绘画概述
中国绘画又被称之为丹青,一般被称为“国画”。是通过笔墨与纸、绢等的结合而形成的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成果,中国绘画除了形式上的个性,也包含了中国人民的独特民族性。中国绘画是东方艺术的重要代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意味的语言表现形式。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和陶瓷画,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再到元明清的山水人物画等,中国绘画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符号,讲究“气韵生动”“虚无因应”“诗画融合”的审美观,是一首凝固的音乐。
(一)传统介质寓意深远
中国绘画善用笔墨来表现景物的深浅、明暗变化,而不注重对物体的透视表达。这种特征可以用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来进行概述:一是道具方面的原因,二是精神方面的原因。艺术内容的最终展现都是需要借助相应的道具的,而由于绘画材料的特征以及使用方法的不同会带来独特的表达效果和要求。笔墨带来的表现力使得中国绘画比较注重用明暗深浅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方位,而对物体的立体以及方位则表现得不够。另一方面,中国文人注重和谐统一之态,在绘画中注入主观思想的表达,通过笔墨变化传达画家的审美观,或内敛的美、刚柔的美、节奏的美、韵律的美、禅意的美、结构的美、抽象的美和哲学的美,以及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美。笔墨所致,物象情态形象的生动精妙,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恽南田),而水墨笔法运用正好与其心境一致,使得作品跟美学思想相互映衬。
(二)章法布局预留意味
中国绘画表达的丰富性不在于其呈现的内容多样和复杂,国画十分反对景物之间的堆砌,背景更是采用了“宁可少甚至没有也不能多”的标准。如现代写意大师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及当下工笔画家夏军《沉思》的留白处理,给画面带来了言简意远的艺术韵味,章法布局在画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给观者预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结合中锋、侧锋、方笔、折笔转笔、圆笔的变化多端运笔和浓淡的墨色变化,水墨酣畅,走笔如飞、纵情挥洒。因此,章法和技法的结合增添了画家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画家将情感流露在笔端,却不进行详尽的解读,言简意赅。这样的互动过程是艺术表达以及欣赏的一个升华过程,使得艺术感受以及人的精神内涵被不断传递和丰富。
(三)心境气象表情达意
中国绘画中的主题往往是山水,古人善从自然山水中寻找心境和灵感,通过山水田园的山岚、云烟、飞流、栈桥、屋宇、车舟、农舍等来表达个人不同的心境,而不同的事物以及展现手法也可以抒发不同的情怀。国画通过笔墨变化对物象进行变异、归纳、抽象,排列组合成几何图形,将物象组合再造,使之版面化、视觉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笔法和墨法的感染力,使得含蓄内敛的心境在绘画表达中借助于“外物”,含纳“精、气、神”,包括人文、意象和修养的多层面的思维空间,以简单的造型符号、娴熟的技法、多变的笔墨关系游心于大自然之中,创作出超凡脱俗的艺术作品。
二、中国绘画中的诗境表达
中国绘画的表达过程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格特征,也是对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的表达过程。在中国绘画中通过诗境来提高画面内涵,产生朦胧、律动之感,从而带来中国绘画艺术水平的提升。在中国绘画中融入进诗境表达既是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也是中国绘画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何能够做到良好的诗境表达,将绘画与诗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巧妙地融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视觉上的延伸性
绘画艺术是主要通过视觉上的信息接收来进行艺术表达的过程,在进行绘画表达过程中融入诗境,就需要画家能够对画面的结构章法进行布局拓展,使得其最终呈现的是具有视觉延伸性的画面。视觉上的信息接收和表达能够刺激人心理上相应的反应,而如果能够更好地调动多方面的观感,将大大加深这种表达反应的程度。中国绘画的诗境表达过程应该将视觉作为一个切入点,对画面形象进行良好的规划,能够提升视觉上的可阅读性,加深观感体现,而这种表达过程在诗歌创作和阅读中被总结为“通感”。通过这种通感式过程,能够带来人情感体现的层次感,使得视觉表达不那么单调,最终带来整个艺术作品的审美以及延伸。
(二)有形与无形的结合
画是有形之诗,诗是无形之画,诗画在很多时候具有艺术表现上的一致性。这种有形与无形的结合,能够带来中国绘画诗境意味上的提升。诗歌的文字是精炼的,但简洁的文字却意味深远。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打乱唐代神、妙、能、逸、的格序,重新排列为逸、神、妙、能。反映了宋人对逸的推崇,标志着绘画向传神诗意进一步靠拢。逸的特点即是逸出、放逸,淡化、漠视绘画一整套规矩、法度,这种对形似美的否定,是创作主体、绘画对象内在精神的升华,与欧阳修、沈括、苏轼提倡的“神似”一脉相承。也是王蒙对为文“不尚矩度”、用笔“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的解读。这种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就是要通过笔墨的韵律捕捉到宇宙中的诗境之态,最终达到绘画与诗歌的有机结合,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三)精神内涵的统一性
艺术作品的价值最终体现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上,画家只有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才能带来绘画上的充足的创作灵感,就像在写诗过程中,诗好写,但情难赋,这种难赋的深情就是画家要去不断收集和揣摩的。人类情感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哲学内容,也正是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才带来了艺术表达的无穷空间。画家的心境是需要修养的,绘画中讲究有笔有墨,笔不碍墨,墨不碍笔,墨助笔力,笔助墨彩,墨中见笔,笔中见墨,仅用寥寥数笔,便能达到写貌传神,摄魂夺魄的境界。用心方能领悟到更加深刻的内容,也才能使得绘画拥有“力透纸背”的力量,抒发诗人的激情。
三、总结
中国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其中包含的丰富内容也是十分值得探索的。诗歌与绘画具有艺术表达以及情感追求上的一致性,在中国绘画中融入诗境表达,可以提升艺术作品的思维空间感。通过视觉的延伸,将有形和无形结合起来,将画家的精神内涵统一到艺术创作和表达中,不断提高中国绘画诗境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昌树.如何准确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2]时振华.笔墨之间的精神世界——中国画“用笔”之思考[J].美术界,2009,(08).
[3]齐益寿.陶渊明的儒者襟抱与独立精神[J].国际儒学研究,2010,(17).
[4]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周奇辉,朝鲜族,笔名潇湘子,辽宁丹东人,画家、作家、艺术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理论文章,知名高校客座教授,潇湘子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