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确立“学生为主体”。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在现实中初中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积极性普遍低下、互动不足。本文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法的改进、语言表达的引导示范、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互动交流 对策
目前,我市正掀起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热潮,我校也组织老师学习杜郎口的先进经验,观看杜郎口的课堂教学录像。学习后,大家收获良多。尤其是杜郎口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的风采,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课堂上,杜郎口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热烈讨论,积极辩论;争相抢答,欢声雀躍;多种角度,实践创新;笑逐颜开,欢乐课堂。不久前,笔者参加了市教学基本功教学类A级考核。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课堂上,不由自主地重复过去的教学行为:教师“灌”知识,学生被“灌装”;师生之间只存在“是”“对”之类的问答,没有真正的合作与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命的活力。而更多的一些老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课堂互动交流随心所欲,老师缺乏组织引导,学生无论怎样回答问题,教师总是给予廉价的鼓励和表扬,课上热热闹闹,笑语不断,但学生的收获却十分了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无法实现。为什么新课改所追求的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在一些老师的课上难以实现呢?我认为,一是有些老师的观念尚需更新,对师生对话交流主要是对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意义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二是教师缺少对学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指导。在此试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可言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几乎没有互动交流。学生的发言除了极个别的主动提问外,大都是在回答老师的提问。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学生回答呢?目的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促使学生提高注意力,二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设问,让学生的表达来迎合教师的提问。课堂教学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状态不活跃、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此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正确而全面认识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1.培养课堂互动交流能力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课堂互动交流除了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坚持真理的品质;独立思考探究的品质。
2.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课程的开创。美国当代教育家小威廉姆·多尔认为“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3.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新课程提倡“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叶澜教授提出了学生是教学资源可以而且必须进行深度开发的观点,并将其分为互动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等六类。其中,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课堂上即时产生,是在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最后,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高效学习方式的有效实现。
二、突破心理障碍让学生敢言
青少年在课堂互动交流不积极,除了外部原因之外,还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进入初中后,环境的改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害羞感”,他们羞于表达;学习内容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久而久之,厌学情绪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他们懒于表达;独生子女家庭的环境所造成的青少年孤独、冷漠、自私的心理,不屑于表达;进入初中,自我种意识发展,一方面促使他们愿意通过生活交往去求得别人的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秘密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形成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同时由于交际的直面性、交互性、情感性,学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口语障碍。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教师要用一颗热情真诚的慈爱之心真情呵护每一位青少年,消除他们因为环境、内容变化而带来的某些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激发他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心理意识。营造一个友爱、平等、友助,充满情趣的氛围:随时准备奉献一句真心鼓励的话;减少“是非”评价;更多一点接纳和倾听,鼓励和赞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评价老师,在评价中学会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体验“互信”“互励”“互赏”。
三、创设民主平等课堂让学生乐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论,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平等、权力上平等。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
1.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的朋友。老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区别。要搬掉“严师”的架子,少一些规矩,多一些“人情味”。教师踏进课堂应该面带真诚的笑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份真诚、一份亲切、一份关怀和欣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表现真情的喝彩;对学生的错误处理要恰当,切不可侮辱其人格。
2.尊重学生的权利,做学生的欣赏者。摒弃“学术权威”的形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教师要做组织者、引导者和欣赏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才华的舞台。要允许学生暴露其不足,不要期望从学生嘴里能得到“标准答案”;要恰当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要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畅所欲言,激发思维,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老师只有由“权威的代言人”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向,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与召唤,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界首初中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互动交流 对策
目前,我市正掀起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热潮,我校也组织老师学习杜郎口的先进经验,观看杜郎口的课堂教学录像。学习后,大家收获良多。尤其是杜郎口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的风采,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课堂上,杜郎口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热烈讨论,积极辩论;争相抢答,欢声雀躍;多种角度,实践创新;笑逐颜开,欢乐课堂。不久前,笔者参加了市教学基本功教学类A级考核。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课堂上,不由自主地重复过去的教学行为:教师“灌”知识,学生被“灌装”;师生之间只存在“是”“对”之类的问答,没有真正的合作与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命的活力。而更多的一些老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课堂互动交流随心所欲,老师缺乏组织引导,学生无论怎样回答问题,教师总是给予廉价的鼓励和表扬,课上热热闹闹,笑语不断,但学生的收获却十分了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无法实现。为什么新课改所追求的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在一些老师的课上难以实现呢?我认为,一是有些老师的观念尚需更新,对师生对话交流主要是对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意义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二是教师缺少对学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指导。在此试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可言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几乎没有互动交流。学生的发言除了极个别的主动提问外,大都是在回答老师的提问。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学生回答呢?目的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促使学生提高注意力,二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设问,让学生的表达来迎合教师的提问。课堂教学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状态不活跃、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此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正确而全面认识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1.培养课堂互动交流能力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课堂互动交流除了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坚持真理的品质;独立思考探究的品质。
2.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课程的开创。美国当代教育家小威廉姆·多尔认为“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3.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新课程提倡“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叶澜教授提出了学生是教学资源可以而且必须进行深度开发的观点,并将其分为互动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等六类。其中,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课堂上即时产生,是在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最后,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高效学习方式的有效实现。
二、突破心理障碍让学生敢言
青少年在课堂互动交流不积极,除了外部原因之外,还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进入初中后,环境的改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害羞感”,他们羞于表达;学习内容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久而久之,厌学情绪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他们懒于表达;独生子女家庭的环境所造成的青少年孤独、冷漠、自私的心理,不屑于表达;进入初中,自我种意识发展,一方面促使他们愿意通过生活交往去求得别人的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秘密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形成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同时由于交际的直面性、交互性、情感性,学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口语障碍。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教师要用一颗热情真诚的慈爱之心真情呵护每一位青少年,消除他们因为环境、内容变化而带来的某些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激发他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心理意识。营造一个友爱、平等、友助,充满情趣的氛围:随时准备奉献一句真心鼓励的话;减少“是非”评价;更多一点接纳和倾听,鼓励和赞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评价老师,在评价中学会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体验“互信”“互励”“互赏”。
三、创设民主平等课堂让学生乐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论,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平等、权力上平等。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
1.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的朋友。老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区别。要搬掉“严师”的架子,少一些规矩,多一些“人情味”。教师踏进课堂应该面带真诚的笑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份真诚、一份亲切、一份关怀和欣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表现真情的喝彩;对学生的错误处理要恰当,切不可侮辱其人格。
2.尊重学生的权利,做学生的欣赏者。摒弃“学术权威”的形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教师要做组织者、引导者和欣赏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才华的舞台。要允许学生暴露其不足,不要期望从学生嘴里能得到“标准答案”;要恰当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要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畅所欲言,激发思维,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老师只有由“权威的代言人”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向,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与召唤,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界首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