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手稿》序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verQ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是钱基博先生《近百年湖南学风》的手稿影印,后附释文整理本。
  钱先生学问渊博,著作等身,举凡经史子集四部,皆有重要论著传世,是近现代学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家。在他众多的著作中,《近百年湖南学风》是一部特别值得关注的书。该书自1943年刊行以来,获得学界推崇,一再翻印,影响深远。
  《近百年湖南学风》是一部专研近代湖湘人物及其思想文化的著作。对地域性学术人物和思想的研究,钱基博先生用心颇深,可以称得上是他具有个人特色的独到领域。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钱先生即曾应江苏省教育厅之请,撰成《江苏学风》一书,采用《史记》合传体的形式,以人物学行事迹与学术思想为中心,评述江苏学风,此书的撰作范式对《近百年湖南学风》起到了铺垫作用。钱先生素感湖湘人物对近代历史进程与社会风气的转移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1938年,他避寇入湘,因缘际会,即着手湖湘人物著作的阅读与研究。据储安平称,从1938年至1943年,钱先生“来湘五载,读湘贤书逾二千卷”(《国力月刊》第三卷第五期),学术储备不可谓不充分。正是在此基础上,他专研近代湖湘学风的此部地域性学术专著,与此前的《江苏学风》并驾齐驱,俨然双璧。
  虽称研究地域性人物和思想的著作,但很显然,钱基博先生的著述立意并非局限于某一地域的“方志”之学,也并非局限于为学术而学术。从《江苏学风》到《近百年湖南学风》,他在著作中皆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民族的全局观念,同时寄托着鲜明的当代意识与用世之心。因成书于日寇入侵、国家危亡的时代背景下,《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更为深刻地反映出钱先生的全局观与用世心。他宣称:“余,江苏人也,抑中国人也。江苏岂能外中国以独立,则吾何可限方隅以自囿!”此言可分而论之:从著者立场看,强调的是不以籍贯自限,而可广泛研究本乡之外的地域学术;从研究对象的立场说,则是表明历史人物无拘地域,只要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程,有益于天下苍生,即值得载之于书,予以表彰。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余论》中,钱先生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全方位解释了关于此书的诸多问题,包括为何从五千年历史中单单截取近百年的时段、为何纵横万里独取湖湘人物而论之,以及本书收录的又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他说:“其人有文人、学者、循吏、良相、名将,不一其人,而同归于好学深思;其事涉教育、政治、军谋、外交、欧化,不一其术,而莫非以辅世长民!时限以百年,而上下五千年之演变,缩映于此百年之内;人限于湖南,而纵横九万里之纷纭,导演于若而人之手;其人为天下士,其事亦天下事!儻读吾书而通其意,斯为政不厉民以自养,而论学不生心以害政!张皇湖南,而不为湖南,为天下!诵说先贤,而不为先贤,为今人!”该书的全局观念与现实关怀,于此展露无遗。
  与同时代诸多新式人物相比,钱基博先生显然是位谨守传统的学者,其著作从内容、体例到语言形式,皆偏于旧式,但他绝非身在书斋而不知天下、拘守故径而不知新变。最为鲜明的是其著作体现出博古通今、古今相证的特色,他从切身的时代观察出发,裁断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鞭辟入里,卓具史识,而非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更非肤廓隔膜、囿于史料的研究。在是书中,他即指出:“世之谭学风者,多举东林以为咨询;而余不置对;非不能对也,不欲对也!方明之衰,士大夫好议论,不顾情实,国家可毁,而门户不可毁;异己必除,而客气不可除;党同伐异以为把持,声气标榜以为结纳;而义理不以饬躬行,问学不以经世用!及其亡也,法纪荡然;武人跋扈,文人何尝不跋扈;而矜意气,张门户,以庠序为城社,以台谏为鹰犬,恩怨之私,及于疆场,不恤坏我长城以启戎心。”(《余论》)对因歧见与门户之争而产生的祸害,表达出深恶痛绝的态度。钱先生的这一历史判断,显然是以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背景为依托,他说:“而在道丧文敝之今日,行炫自耀,亦既无闻可尊,抑且何知可行……平日侈谈之学问经济、文章道德,一旦大难临头,未有片语只字,可以镇得心住,振得气壮!而丧乱孔多,以迄于今,寇深国危,土崩鱼烂,人民死亡奴虏以数千万!而庠序如林,师生多鲫,几见有明耻教战,引以己任;见危授命,视曰分内!”(《余论》)正是由于深切体察到当代士林弊病,所以对古代学风的研究,才能目光如炬,洞幽烛微。如此经过一番剔抉,他所选择表彰的历史人物,才能真正经受得住超越于一时一地局限的历史考验,成为民族永恒的脊梁骨。古今固然有异,历史人物及其所在时代也固然已经逝去,但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展现出的“独立自由之思想”与“坚强不磨之志节”(《导言》),正需要后人继承与弘扬!


  《近百年湖南学风》全书八万言,共分九章,首为《导言》,殿以《余论》,中间主体部分则论述近百年中十七位湖湘人物,从道光年间的汤鹏、魏源,一直到与作者同时代的蔡锷、章士钊。钱先生效《史记》合传之法,将身份、学行、事功有密切关联的几位人物合于一传来叙述,或以类相从,或互为比较,由人而知时代,由事而知学风,依此设为章节。诚如该书《余论》所言,这十七位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湖湘人物,有的是文人、学者,有的是循吏、良相、名将,其事迹或政治或军事或教育或外交,人事虽各异,总之都是通过他们的生平遭际、他们在乱世洪流中卓尔不群的作为与品格来反映思想与学风,从而起到振起士气、改易时风的效果。
  该书完成于1943年冬,时钱基博先生任教于1938年创办、建址于湖南安化蓝田(今属涟源市)的国立师范学院。从动笔到脱稿,历时颇短,足见钱先生资料准备之充分、酝酿思考之成熟。事实上,该书在尚未杀青之前,即已将部分内容交由储安平创办的袖珍书店,纳入“袖珍综合文库”印行出版,但由于战时局面的影响,以及出版营销策略的失败(薄薄一书,分为上、下两册单独发行,且印数不一),袖珍书店版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次年,交由龙良臣开设的求知书店重新出版,推出完整版本,大获成功,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著。另外,该书亦曾在民国《武汉日报》的“文史副刊”栏目上连载。
  1985年,湖南岳麓书社再版《近百年湖南学风》,与李肖聃《湘学略》合订出版。书后附钱先生女儿钱锺霞所撰后记,提到本书的初版在蓝田印成,“当时正处在抗战的艰苦阶段,因而纸张粗劣,字迹漫漶,我一直珍藏着”。但后来这一“粗劣”印本也失去了,令锺霞女士十分惋惜。所以,她说:“现在岳麓书社居然寻得了一个初版本,重新付印,让父亲的遗著得与世人见面,我很感谢。”据袖珍书店本整理的岳麓书社版是迄今通行的本子,数十年来发挥了很大的普及作用。2012年,作为《钱基博集》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湖南学风》与《江苏学风》合订本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据该书整理者言,是以袖珍书店本与求知书店本对勘整理而成。至于《武汉日报》副刊上的连载,限于条件,未能觅得参校。   除此两版之外,还有一些出版社也整理出版过,版本来源大体如此。


  众所周知,手稿在学术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百年湖南学风》自问世以来,多次再版,整理者皆依赖“纸张粗劣,字迹漫漶”的民国旧版进行校订,从未见人提及该书手稿。而事实上,冥冥之中若有神灵护佑,钱基博先生亲笔书写的手稿,历经劫难,仍幸存天壤之间。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该手稿的影印本。
  钱基博先生并不以书法名世,其字迹笔画虬曲,气韵朴拙,与工于书者的风格迥然不同。该稿写于“国立师范学院考试用纸”上,书法风格也正与钱先生相符合。封面题写“近百年湖南学风”,下有小字注明“全七十六页”。封面书名右侧有小字题跋,书写时间是“甲申首夏”,即1944年农历四月,地点在“湘中之光明山”,即当时的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所在地。据题跋可知,当时“国立中央图书馆”致函钱先生索要手笔以为纪念,正好印刷所退还该书稿本,遂“检寄付藏”。钱先生的用意,除了应对所请外,应该还在于当时战事仍殷,该书印行数量又极少,基本上都“以授及门”——送给学生了,估计他由此预判此书外间难以流传,兼以来日茫茫、世事难料,故将稿本赠送给“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以备异日公案”,也即为著作留存人间创造机会。虽则随后求知书店出版是书成功,以及数十年后直至今日,该著一再出版,已然证明钱先生为著作流传而生的担忧并无必要,但手稿却也由此得以留存人世,洵可谓神灵呵护,学林之幸。
  前面说过,目前所见诸版本,大体皆以袖珍书店或求知书店所刊行者为底本,加以互校而成。事实上,一则由于排印时手民之误难免存在,二则钱先生本人修改造成稿本及两个排印本之间文字表述上的异同,也实为情理之中的事。所以稿本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保存了著作最初的书写样貌与形态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同时,也具备校勘异同、定夺是非的文献作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其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
  关于手稿整理的参校版本选择,亦须交代数语。此次出版,目的是如实呈现钱基博先生手稿全貌,所附校勘仅为探明手稿的价值,与一般意义上的古籍整理有所不同。所选参校本,一是1945年求知书店本,二是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钱基博集》所收《江苏学风
其他文献
神秘  关于经验的神秘主义和关于存在的神秘主义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是非理性的。关于经验的神秘主义总是将不可解释的现象与肉身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可解释的现象是一个变量,那么经验的神秘主义就是关于这个变量与肉身的关系。经验神秘主义关注肉身的自我体验,力图经由自我的体验去穿透永恒的迷宫。但这个迷宫是不可穿透的,于是神秘就停留在肉身的范围。例如,关于气功、房中术、服食、辟谷等神秘操作,它们无一不是最终落实到
“寂寞!”我心里想:“好像这个世界上还有地方不寂寞呢!”  著名学者、散文家陈之藩曾在代表作《寂寞的画廊》这样说。作为文理兼通的大家,他看得通透,世上本就无处不寂寞,无人不孤单,所有消遣的法子都是倏忽,就像转瞬的烟花即逝。然而陈之藩没有耽于此,他叩寂寞以求音,直面人性中最深的寒冷,在异乡写出《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等著作,享誉文坛。  早在出国前,陈之藩就以胡适为精神
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  ——赫尔岑  书,写出来,印妥,命就随它了。落在谁手,境遇自有不同。爱之者,视若珍宝;遇上个虐书的,撕巴撕巴,要么糊了墙,要么扔入茅厕,直接就坠入了“悲惨世界”。  当然,这也许只是伧夫鄙妇之所为,书香门第、持礼之家对书总是“待若上宾”的,也正因如此,古来才辟有
在中国学术的演进历程中,历来存在以地域之名来命名学术的现象,如“齐学”、“鲁学”、“湘学”、“蜀学”、“岭学”等,这些地域性的学术各有特色,发展状况多姿多彩,历史进程波澜起伏,是学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由于区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学术史研究的愈益深入,这些地域性的学术颇为学界关注,特别是本地学者出于对地方性知识的热爱与弘扬,已出版和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不仅极大丰富了地域学术史、文化史的研究,而且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是在《单读》杂志的主编吴琦与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之间展开的一场两代学人的对话。通过北京访谈、牛津访谈、温州访谈三次访谈,吴琦向项飙述说了一些当前青年的迷思与对一些具有社会性普遍意义的问题的见解,而项飙教授则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向读者陈述出他对于人文社科工作者、学者的一些思考。吴琦和项飙的谈话,就像许知远在序言中用以描述《为了以色列的未来》的感觉一样,
病毒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敌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也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二者不可分割。应该说,国内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从数据上看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数和疑似病例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事情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无疑得益于举全国之力、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的治理效能。国家对于武汉等高风险区域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的治理策略;对于中风险区域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基本每年都会请作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到满、蒙,也就是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地区参观。以短歌创作闻名的日本文化人与谢野铁干(宽)和晶子夫妇在昭和三年(1928)的5月至6月的四十多天里受邀在满、蒙部分地区旅行,所思所感缀成《满蒙游记》于昭和五年出版(书中对中国的称呼是“支那”,“支那”一词在1930年遭到中国国民政府抵制。考虑到历史史料,予以保留)。
1925年10月8日出版的《国大周刊》第一期刊有王力先生《本校成立缘起及今后之希望》,是他对当时新创办的上海国民大学成立缘起之介绍,以及对学校当局八点希望的阐述。就目前所见,这篇文章系王力先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对恢复王力先生早期行实,认识其早期教育思想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都颇有意义。该文未见于山东教育出版社《王力文集》与中华书局《王力全集》,兹将全文照录如
金岱教授的《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全书分成五个部分:中国问题与文化求解、转型阵痛与文化危机、知识生态与文化症候、海洋文化与城市表征、自我与世界。它着重探索转型期中国的文化出路,是一部极具批判性和探索性、中国气派和个人风格兼备的文化研究著作。全面的评述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胜任的,我选出几个关键词,以勾勒此书的特色。关键词之一是“中国
清末,中国遭逢“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列强环伺,外患迭臻。随着国门洞开,西风东渐,举步维艰的清廷被迫实行新政,措施之一就是创办图书馆。在疆圻抚臣的推动下,形成了一场“公共图书馆运动”,为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导夫先路。随着民国肇建,新文化运动兴起,近代图书馆事业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有志英髦因时竞趋,纷纷投身图书馆事业,骋其才情,积极探索,多有建树,其中王重民、刘国钧、杜定友旁搜远绍,术有专精,超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