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美丽乡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会计人才为引入,分析了高职承担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可行性,也指出了高职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困难,对高职会计类专业面向农村会计职业教育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会计类专业;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坚持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分工协作,共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东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院校基础上合并升级而成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理应承担起农村职业培训的任务。高职会计类专业(含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下同)应在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上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尝试。
一、美丽乡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级财政部门投入支农资金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为管好用好支农资金,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必须相应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直接影响财政支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了解广东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广东省财政厅会计处、广东省会计函授学校2010年年底至2011年第一季度,对全省20个地级以上市(不含深圳市,下同)参加2009年、2010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统计。本次调查对象为村账代理机构会计和出纳、村报账员(含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村干部。根据2009年和2010年全省上述三类学员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情况,按同一百分比确定各市、县(市区)的问卷数量,共收回问卷2483份,其中有效问卷1837份,有效问卷率为73.58%。有效问卷按地区分布为:珠三角地区94份,非珠三角地区1734份,按培训对象岗位分布为:代理机构会计、出纳585人,村报账员721人,村干部531人。调查结果如下:
(一)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非珠三角地区存在农村财会人员大龄化趋势。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员在30~50岁之间,达72.35%;30岁以下占10.12%;50岁以上,占17.53%;年龄结构呈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珠三角地区学员的平均年龄为36.92岁;非珠三角地区学员平均年龄为41.78岁,其中村报账员平均年龄为45.6岁,50岁以上的占23.59%。
(二)文化程度总体偏底,且地区间差异明显。
调查对象中,近四分之三(74.09%)人员的学历为高中以下(含高中,下同),其专业知识主要靠非学历教育途径所获得。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学员学历相差悬殊:珠三角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8.09%,高中以下学历占31.91%;非珠三角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23.64%,仅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左右,高中学历占76.36%,比珠三角高44.45%。虽说文凭不等同于能力,但文凭可以反映出文化基础。广东农村财会人员文化基础总体上来说比较薄弱,特别是非珠三角地区,绝大部分没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和系统的专业训练,珠三角地区的情况明显要好很多。
(三)专业知识缺乏。
在585名村级代理机构会计、出纳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人数为275人,持证上岗率为79.83%,其中珠三角地区为100%,非珠三角地区为77.65%。在721名村报账员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数为275人,持证上岗率为38.14%,其中珠三角地区为69.23%,非珠三角地区为37.57%。按规定代理机构会计出纳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上述情况显示,非珠三角地区在实行村账代理机构准入方面,存在把关不严现象,让部分不符合要求,没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进入到会计代理行业。珠三角地区则符合要求,基本做到持证上岗。村报账员的持证率偏低,特别是非珠三角地区,持证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农村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工作任重道远。
(四)代理机构职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代理机构会计出纳中没有会计职称人数占67.18%,有会计职称人数仅为32.82%,且94.58%为初级职称,与职业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次调查,是面向学员的一次问卷调查,并非对农村财会人员情况的摸底调查,但调查数据也能够窥见目前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的现状。当前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农村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虽然说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省财政厅和省会计函授学校在财政支农政策宣讲中,也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努力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但是会计人员素质是很难在短短几天的培训中得到快速提高的。应该说,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最终还是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落实,高职会计类专业理应在培养农村会计人才上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尝试。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承担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会计类专业理应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坚持城市偏向,主要是满足工业、城市以及市民的需要,乡村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很低。这种模式限制了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造成了似乎只有涉农专业才服务于农村的假象。随着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之后,职业教育应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认同。尤其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要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更是强化了高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作为高职会计类专业,广东很多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没有体现服务于“三农”这一块的。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在课程开设上基本上是忽略了农村财务人员需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甚至在选修课程中也难觅踪影。高职会计电算化学生的就业一般是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等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从事会计核算、仓储管理、财务数据统计、审计助理等具体工作。但是面对经济转型期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出台后,高职会计类专业应为广大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术、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也面临生源问题。这里有人口拐点的原因,也有高职自身发展的原因。过去10年,一些高职院校过多地看重引进多少博士和正高级人才,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和本科教学一样的科研上,培养的学生不能体现高素质、高技术和高技能特征。高职教育未来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发展模式,走进行业,为市场提供需要的人才。
虽然说会计电算化及其相关专业相对来说招生就业情况目前还不错,但是生源素质的降低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职会计类专业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抓住国家对三农发展重视的机会,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也应该是高职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寻求市场的选择。广东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为广东尤其是为非珠三角地区培养能胜任农村集体经济业务核算的会计人才和相应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士,将为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三)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实际已经承担了农村财会人员培训任务。
从2009年8月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和部署,广东省财政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函授学校积极选聘优秀师资参加省市组织的师资培训,扎实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笔者作为汕头市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主讲教师,也作为广东省师资库主要成员,和广东省其他师资一起积极投入于财政支农政策的宣讲,积极承担起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任务。在近四年的培训中,在和广东省甚至于全国的其他师资的沟通中,发现承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师资大都是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以2012年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师资库名单看,在26位来自于全省不同地级市的师资中,有14位是来自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师(含中职和高职),占比54%左右。从各地级市区县的反馈情况看,情况也基本一样。可以说,在广东,甚至于全国,从事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师事实上已经承担起了农村会计人员素质提高的任务。
三、高职会计类专业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困难
(一)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效益不明显。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是通过市场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会计类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在广东尤其是非珠三角地区,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市场化招聘还不明显,农村财务人员配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无法建立。在很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报账员和村会计职位往往是和三年一届的村委会选举紧密相关的。当村干部换届时,有时候会计或者报账员也会被换掉,村干部或者村镇领导干部决定了谁是会计从业者。而如果是村账乡镇管,又经常是有具有特殊地位的经管站或财政所兼管,更不能体现农村会计从业者的市场化选择。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农村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无法和城市企业相比。由于农村会计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会计工作。
由于农村会计从业者的现实状态,导致目前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效益不明显。虽然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真正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还是非常欠缺。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缺乏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和实训条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缺乏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和实训条件。高职教师要求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但是目前会计职业类资格考试中的考试内容基本是以制造业企业为目标。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范围中没有涉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内容,这种现象导致农村会计类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不被重视。
在学历教育上,原来在80~90年代开设有农业财会或者农业经济专业的财经院校现在大部分也被迎合上市公司需求的人才培养所替代。当前专门开设涉农会计专业的高校也不多,专业和招生人数大幅减少。由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忽视了农村会计,导致到高职院校担任会计教师的年轻教师对于农村会计的了解非常少。可以说,既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农村会计实务知识的“双师型”师资的短缺和高职针对农村会计的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另一个困难。
四、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思考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生源和就业问题。
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尤其是像广东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的省份,不能单纯靠后续教育就能提高的。因为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初级职称的取得都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时间和知识的累积才能取得。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于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全日制教学实现。
由于农村财务人员配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无法建立,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生源和就业无法保证,高职全日制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也应该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在招生上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模式,由农村财政管理机构牵头从农村选送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培养前途的具有高中或者中职毕业证书的农村会计人员,采用自主招生方式到高职院校进行委托培养。这样可以让高职院校直接和区县乡镇挂钩,引导优秀人才投入到农村会计实务中去,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二)加大适合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培养。
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适应于农村会计实务的具有财政支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我国农村实际,并能够适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加大适应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农村会计实务并不很复杂,关键是师资要了解中国农村实情,了解财政支农政策,并能在农村具体业务中运用。当前财政部和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经常有农村会计实务培训班和财政支农政策学习班,各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短期培训,增强农村业务的熟悉度。同时结合农村调研,积极和基层会计实务人士沟通,运用自身的理论水平,积极承担起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任务。
(三)积极完善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日制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上应该体现为农村服务的特征,人才培养方案应包含服务于村会计和报账员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由于当前行业会计弱化,所以在全日制的课程开设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可以作为主要选修课安排课时,以适应未来农村会计实务发展的需求。
如果是定单培养,或者有特别针对农村会计人才培训的班级,像《民主理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村集体经济审计》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应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能力则可以更加突出为农村服务的特征,强调农村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和报帐员素质的提高。
(四)积极做好农村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自身应努力搭建农村会计人员成长的立交桥。在积极做好全日制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的同时,争取开展农村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通过举办不定期的会计实务提高班或者职业资格培训班,提高农村会计出纳和报账员的业务水平。从农村选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优秀人才参加后续教育返回农村后,能把先进理财观念和专业会计知识带入农村,指导农村实务,更好地贯彻财政支农政策,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同时也能为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提供更高效的会计服务。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景,黄腾达. 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分类培训的调查[R].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2]吴忠香. 面向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政策设计[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3]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4]陈锦梅,李思思,向安强.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SWOT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
[5]王辉. 现代农业趋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关键词:高职;会计类专业;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坚持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分工协作,共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东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院校基础上合并升级而成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理应承担起农村职业培训的任务。高职会计类专业(含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下同)应在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上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尝试。
一、美丽乡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级财政部门投入支农资金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为管好用好支农资金,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必须相应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直接影响财政支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了解广东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广东省财政厅会计处、广东省会计函授学校2010年年底至2011年第一季度,对全省20个地级以上市(不含深圳市,下同)参加2009年、2010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统计。本次调查对象为村账代理机构会计和出纳、村报账员(含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村干部。根据2009年和2010年全省上述三类学员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情况,按同一百分比确定各市、县(市区)的问卷数量,共收回问卷2483份,其中有效问卷1837份,有效问卷率为73.58%。有效问卷按地区分布为:珠三角地区94份,非珠三角地区1734份,按培训对象岗位分布为:代理机构会计、出纳585人,村报账员721人,村干部531人。调查结果如下:
(一)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非珠三角地区存在农村财会人员大龄化趋势。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员在30~50岁之间,达72.35%;30岁以下占10.12%;50岁以上,占17.53%;年龄结构呈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珠三角地区学员的平均年龄为36.92岁;非珠三角地区学员平均年龄为41.78岁,其中村报账员平均年龄为45.6岁,50岁以上的占23.59%。
(二)文化程度总体偏底,且地区间差异明显。
调查对象中,近四分之三(74.09%)人员的学历为高中以下(含高中,下同),其专业知识主要靠非学历教育途径所获得。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学员学历相差悬殊:珠三角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8.09%,高中以下学历占31.91%;非珠三角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23.64%,仅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左右,高中学历占76.36%,比珠三角高44.45%。虽说文凭不等同于能力,但文凭可以反映出文化基础。广东农村财会人员文化基础总体上来说比较薄弱,特别是非珠三角地区,绝大部分没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和系统的专业训练,珠三角地区的情况明显要好很多。
(三)专业知识缺乏。
在585名村级代理机构会计、出纳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人数为275人,持证上岗率为79.83%,其中珠三角地区为100%,非珠三角地区为77.65%。在721名村报账员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数为275人,持证上岗率为38.14%,其中珠三角地区为69.23%,非珠三角地区为37.57%。按规定代理机构会计出纳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上述情况显示,非珠三角地区在实行村账代理机构准入方面,存在把关不严现象,让部分不符合要求,没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进入到会计代理行业。珠三角地区则符合要求,基本做到持证上岗。村报账员的持证率偏低,特别是非珠三角地区,持证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农村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工作任重道远。
(四)代理机构职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代理机构会计出纳中没有会计职称人数占67.18%,有会计职称人数仅为32.82%,且94.58%为初级职称,与职业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次调查,是面向学员的一次问卷调查,并非对农村财会人员情况的摸底调查,但调查数据也能够窥见目前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的现状。当前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农村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虽然说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省财政厅和省会计函授学校在财政支农政策宣讲中,也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努力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但是会计人员素质是很难在短短几天的培训中得到快速提高的。应该说,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最终还是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落实,高职会计类专业理应在培养农村会计人才上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尝试。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承担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会计类专业理应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坚持城市偏向,主要是满足工业、城市以及市民的需要,乡村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很低。这种模式限制了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造成了似乎只有涉农专业才服务于农村的假象。随着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之后,职业教育应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认同。尤其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要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更是强化了高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作为高职会计类专业,广东很多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没有体现服务于“三农”这一块的。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在课程开设上基本上是忽略了农村财务人员需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甚至在选修课程中也难觅踪影。高职会计电算化学生的就业一般是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等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从事会计核算、仓储管理、财务数据统计、审计助理等具体工作。但是面对经济转型期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出台后,高职会计类专业应为广大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术、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也面临生源问题。这里有人口拐点的原因,也有高职自身发展的原因。过去10年,一些高职院校过多地看重引进多少博士和正高级人才,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和本科教学一样的科研上,培养的学生不能体现高素质、高技术和高技能特征。高职教育未来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发展模式,走进行业,为市场提供需要的人才。
虽然说会计电算化及其相关专业相对来说招生就业情况目前还不错,但是生源素质的降低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职会计类专业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抓住国家对三农发展重视的机会,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也应该是高职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寻求市场的选择。广东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为广东尤其是为非珠三角地区培养能胜任农村集体经济业务核算的会计人才和相应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士,将为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三)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实际已经承担了农村财会人员培训任务。
从2009年8月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和部署,广东省财政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函授学校积极选聘优秀师资参加省市组织的师资培训,扎实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笔者作为汕头市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主讲教师,也作为广东省师资库主要成员,和广东省其他师资一起积极投入于财政支农政策的宣讲,积极承担起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任务。在近四年的培训中,在和广东省甚至于全国的其他师资的沟通中,发现承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师资大都是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以2012年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师资库名单看,在26位来自于全省不同地级市的师资中,有14位是来自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师(含中职和高职),占比54%左右。从各地级市区县的反馈情况看,情况也基本一样。可以说,在广东,甚至于全国,从事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师事实上已经承担起了农村会计人员素质提高的任务。
三、高职会计类专业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困难
(一)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效益不明显。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是通过市场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会计类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在广东尤其是非珠三角地区,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市场化招聘还不明显,农村财务人员配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无法建立。在很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报账员和村会计职位往往是和三年一届的村委会选举紧密相关的。当村干部换届时,有时候会计或者报账员也会被换掉,村干部或者村镇领导干部决定了谁是会计从业者。而如果是村账乡镇管,又经常是有具有特殊地位的经管站或财政所兼管,更不能体现农村会计从业者的市场化选择。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农村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无法和城市企业相比。由于农村会计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会计工作。
由于农村会计从业者的现实状态,导致目前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效益不明显。虽然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真正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还是非常欠缺。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缺乏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和实训条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缺乏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和实训条件。高职教师要求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但是目前会计职业类资格考试中的考试内容基本是以制造业企业为目标。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范围中没有涉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内容,这种现象导致农村会计类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不被重视。
在学历教育上,原来在80~90年代开设有农业财会或者农业经济专业的财经院校现在大部分也被迎合上市公司需求的人才培养所替代。当前专门开设涉农会计专业的高校也不多,专业和招生人数大幅减少。由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忽视了农村会计,导致到高职院校担任会计教师的年轻教师对于农村会计的了解非常少。可以说,既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农村会计实务知识的“双师型”师资的短缺和高职针对农村会计的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另一个困难。
四、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思考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生源和就业问题。
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尤其是像广东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的省份,不能单纯靠后续教育就能提高的。因为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初级职称的取得都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时间和知识的累积才能取得。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于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全日制教学实现。
由于农村财务人员配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无法建立,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生源和就业无法保证,高职全日制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也应该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在招生上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模式,由农村财政管理机构牵头从农村选送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培养前途的具有高中或者中职毕业证书的农村会计人员,采用自主招生方式到高职院校进行委托培养。这样可以让高职院校直接和区县乡镇挂钩,引导优秀人才投入到农村会计实务中去,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二)加大适合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培养。
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适应于农村会计实务的具有财政支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我国农村实际,并能够适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加大适应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农村会计实务并不很复杂,关键是师资要了解中国农村实情,了解财政支农政策,并能在农村具体业务中运用。当前财政部和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经常有农村会计实务培训班和财政支农政策学习班,各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短期培训,增强农村业务的熟悉度。同时结合农村调研,积极和基层会计实务人士沟通,运用自身的理论水平,积极承担起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任务。
(三)积极完善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日制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上应该体现为农村服务的特征,人才培养方案应包含服务于村会计和报账员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由于当前行业会计弱化,所以在全日制的课程开设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可以作为主要选修课安排课时,以适应未来农村会计实务发展的需求。
如果是定单培养,或者有特别针对农村会计人才培训的班级,像《民主理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村集体经济审计》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应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能力则可以更加突出为农村服务的特征,强调农村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和报帐员素质的提高。
(四)积极做好农村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自身应努力搭建农村会计人员成长的立交桥。在积极做好全日制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的同时,争取开展农村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通过举办不定期的会计实务提高班或者职业资格培训班,提高农村会计出纳和报账员的业务水平。从农村选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优秀人才参加后续教育返回农村后,能把先进理财观念和专业会计知识带入农村,指导农村实务,更好地贯彻财政支农政策,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同时也能为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提供更高效的会计服务。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景,黄腾达. 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分类培训的调查[R].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2]吴忠香. 面向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政策设计[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3]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4]陈锦梅,李思思,向安强.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SWOT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
[5]王辉. 现代农业趋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