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地档案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顺义东部,杨镇镇域西南,总面积1900公顷。作为北京平原现存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及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已记录到鸟类15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7种;植物292种;陆生哺乳动物12种;两栖爬行类10种;鱼类19种;昆虫近百种。2005年4月,汉石桥湿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同年6月,顺义区人民政府成立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湿地的保护、科研科普和合理利用等工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的京城被高温笼罩,而在京郊顺义,却有着这样一片美丽的湿地:这里,大片荷花、睡莲竞相开放,远远望去,三三两两的黑水鸡躲在荷花下觅食;这里到处可以看到游人们穿梭的身影,高大的杨树林下,五颜六色的帐篷错落有致;这里俨然成了消夏避暑的地方,游人们围坐在里面或打牌、或聊天,享受着夏日里难得的清凉。
这就是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汉石桥湿地属潮白河水系,其所处位置是箭杆河支流蔡家河下游一片天然的低洼地。由于外围南、北、东三侧地势较高,雨水和地下水等会从三面流向西边洼地,在此形成了一处集水区域。也正因如此,历史上这里还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1958年,当地政府为防洪修建汉石桥水库,水库的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后来,由于北京地区连续干旱等原因,上游河道断流,造成了水库水位逐年下降,渐渐变成了斑块状的苇塘,库区也逐渐演变成以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为主的湿地。
从2003年起,顺义区投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恢复措施,改造、加固湿地环湖路,疏挖防火隔离带;为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建起了鸟岛和观鸟台;在建设荷花塘和多彩睡莲区的同时,复壮芦苇40公顷,完成湿地周边绿化等工程建设23.3公顷。通过有效水质改善和植被恢复工程,汉石桥湿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根据《北京市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6—2010年)》,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成立之初被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大功能区域。其中,核心区面积163.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61%,主要功能是保护、科研科普;缓冲区面积12.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64%,主要是起到保护核心区的作用;实验区的面积是1724.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75%,主要用于湿地恢复、植树造林及开展科普、旅游等活动。
汉石桥湿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汉石桥湿地是目前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此外,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自然保护区。
另外,作为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汉石桥湿地还吸引了大量的旅鸟。另有记录表明,汉石桥湿地还有草兔、刺猬等哺乳动物,丽斑麻蜥、虎斑游蛇等爬行动物,以及大量两栖类动物、鱼类和近百种昆虫。同时记录到的植物物种也达到292种,主要是以芦苇为代表的沼生型植物群落,包括沼生植物、浅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等。
近年来,汉石桥湿地依托自身条件,积极加强科普设施建设。2008年先后完成了标本室、湿地植物园的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接轨,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单位;积极申报科普项目,“汉石桥湿地环境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得到北京市科委资助;争创优秀,获得北京市优秀科普场馆称号。
2008年,汉石桥湿地还举办了各种特色科普活动,吸引了中小学生近3万人。汉石桥湿地已经成为北京市湿地类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记者手记:就像放映厅里播放的科普教育片《都市中的荒野》所展示的那样,漫步在汉石桥湿地,看着活泼的鸟儿和娇艳的花朵,的确能令人忘却尘世的喧嚣。汉石桥湿地科普教育活动自2007年6月运营以来,通过观鸟厅、科普展厅、放映厅向市民展示湿地资源,使广大市民对湿地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对保护湿地起到很好的教育宣传。并采用现场解说等方式面对面地向游客介绍湿地的生态功能,在社会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体现了湿地的科普教育价值、生态价值和环境保护价值,赢得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赏。
“爱鸟周”观鸟活动
观鸟活动是汉石桥湿地的主要活动之一,为了满足广大爱鸟人的需求,湿地定期举行“爱鸟周”活动。在观鸟比赛中,各队选手可以充分交流,加深了其对鸟类的认识,通过鸟类的不同颜色、不同体型、不同生活习性以及不同鸣叫方式,识别鸟的种类。丰富多彩的鸟类世界,为自然增添的无限生机,使各队选手在活动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他们保护鸟类的意识。观鸟比赛不仅很好地宣传了鸟类知识,还提高了人们对鸟类与湿地关系的认识。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顺义东部,杨镇镇域西南,总面积1900公顷。作为北京平原现存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及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已记录到鸟类15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7种;植物292种;陆生哺乳动物12种;两栖爬行类10种;鱼类19种;昆虫近百种。2005年4月,汉石桥湿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同年6月,顺义区人民政府成立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湿地的保护、科研科普和合理利用等工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的京城被高温笼罩,而在京郊顺义,却有着这样一片美丽的湿地:这里,大片荷花、睡莲竞相开放,远远望去,三三两两的黑水鸡躲在荷花下觅食;这里到处可以看到游人们穿梭的身影,高大的杨树林下,五颜六色的帐篷错落有致;这里俨然成了消夏避暑的地方,游人们围坐在里面或打牌、或聊天,享受着夏日里难得的清凉。
这就是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汉石桥湿地属潮白河水系,其所处位置是箭杆河支流蔡家河下游一片天然的低洼地。由于外围南、北、东三侧地势较高,雨水和地下水等会从三面流向西边洼地,在此形成了一处集水区域。也正因如此,历史上这里还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1958年,当地政府为防洪修建汉石桥水库,水库的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后来,由于北京地区连续干旱等原因,上游河道断流,造成了水库水位逐年下降,渐渐变成了斑块状的苇塘,库区也逐渐演变成以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为主的湿地。
从2003年起,顺义区投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恢复措施,改造、加固湿地环湖路,疏挖防火隔离带;为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建起了鸟岛和观鸟台;在建设荷花塘和多彩睡莲区的同时,复壮芦苇40公顷,完成湿地周边绿化等工程建设23.3公顷。通过有效水质改善和植被恢复工程,汉石桥湿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根据《北京市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6—2010年)》,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成立之初被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大功能区域。其中,核心区面积163.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61%,主要功能是保护、科研科普;缓冲区面积12.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64%,主要是起到保护核心区的作用;实验区的面积是1724.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75%,主要用于湿地恢复、植树造林及开展科普、旅游等活动。
汉石桥湿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汉石桥湿地是目前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此外,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自然保护区。
另外,作为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汉石桥湿地还吸引了大量的旅鸟。另有记录表明,汉石桥湿地还有草兔、刺猬等哺乳动物,丽斑麻蜥、虎斑游蛇等爬行动物,以及大量两栖类动物、鱼类和近百种昆虫。同时记录到的植物物种也达到292种,主要是以芦苇为代表的沼生型植物群落,包括沼生植物、浅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等。
近年来,汉石桥湿地依托自身条件,积极加强科普设施建设。2008年先后完成了标本室、湿地植物园的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接轨,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单位;积极申报科普项目,“汉石桥湿地环境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得到北京市科委资助;争创优秀,获得北京市优秀科普场馆称号。
2008年,汉石桥湿地还举办了各种特色科普活动,吸引了中小学生近3万人。汉石桥湿地已经成为北京市湿地类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记者手记:就像放映厅里播放的科普教育片《都市中的荒野》所展示的那样,漫步在汉石桥湿地,看着活泼的鸟儿和娇艳的花朵,的确能令人忘却尘世的喧嚣。汉石桥湿地科普教育活动自2007年6月运营以来,通过观鸟厅、科普展厅、放映厅向市民展示湿地资源,使广大市民对湿地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对保护湿地起到很好的教育宣传。并采用现场解说等方式面对面地向游客介绍湿地的生态功能,在社会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体现了湿地的科普教育价值、生态价值和环境保护价值,赢得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赏。
“爱鸟周”观鸟活动
观鸟活动是汉石桥湿地的主要活动之一,为了满足广大爱鸟人的需求,湿地定期举行“爱鸟周”活动。在观鸟比赛中,各队选手可以充分交流,加深了其对鸟类的认识,通过鸟类的不同颜色、不同体型、不同生活习性以及不同鸣叫方式,识别鸟的种类。丰富多彩的鸟类世界,为自然增添的无限生机,使各队选手在活动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他们保护鸟类的意识。观鸟比赛不仅很好地宣传了鸟类知识,还提高了人们对鸟类与湿地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