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要在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中采取不同的路径,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方面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 路径 举措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海绵城市”的提出及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5年的56.1%,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这种压缩型的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急剧排放,全球气温增高,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早在十年前,中外学术界对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城市洪涝问题于以高度关注,随后提出了城市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低碳城市”、“韧性(弹性)城市”等概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体一样具有吸水、蓄水、释水的能力。因此也可以称作是“水弹性城市”。面对过去城镇发展基础设施欠账。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变化,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提高城市质量、减少城市水患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4月国家启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以来,目前全国共有数十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从项目进展状況来看,这些试点项目都经受住了今年城市洪涝的考验。一些建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水患大为降低,减少了城市居民生命与财产损失。但由于试点面积小、试点城市少,今年雨季全国城市洪涝情况依然严峻,一些城市,包括试点城市,因洪涝造成交通瘫痪、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据统计,目前全国600余座城市。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洪涝影响。每逢雨季,洪涝问题就成为市民与城市管理者的心腹之患,这也说明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若按照现有建设速度,今后几年城市洪涝仍将无法避免。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科学地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洪涝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是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事实上,我国古代就有疏浚河渠胜于建造堤坝的成功治水案例。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千百年来被视为治水的成功典范。浙江丽水莲都区的通济渠是世界最早的水渠立交桥。近些年来,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成功案例,如天津的中新生态城就是其中的典型。
国际建设经验表明,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水系。以及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两者有机结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德国柏林、瑞士在过去百余年时间内,修建了完善的地下水道,同时利用城市河道、湖泊、绿地形成完整的人工自然排水体系。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降水充沛。建立了从房屋到路面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通过河流和蓄水池及时疏浚城市降水。美国洛杉矶处理城市洪水。主要采取人工沟渠方式直接泄洪到海洋,方法比较简洁,但也造成较大的水资源浪费。
我国“海棉城市”的建设路径与推进措施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同时进行。两者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度不同、路径各异。对于现有建成区,要结合屋顶绿化,建立水循环系统,做好雨污分流系统。屋顶雨水要导入小区绿地或沟渠,防止雨水漫流。小区绿地在地势上要略低于路面,以增强其吸水、蓄水能力。充分利用道路两侧树木根基的吸水、渗水能力,以河卵石或大孔隙材料作为树木根部防护基质,加大路面排水能力。对于地势较低的路面两侧应建立统一的排水暗渠,形成以城市道路为骨架,渗水砖-下沉绿地-湿地-湖泊-河流(沟渠)构成的城市地表排水系统。对于新城新区,选址要划分好区域主体功能区,按照城市建设的“三区四线”,科学合理布局。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生态水系,道路与建成区应尽可能避开洪泛区。河道两侧一定范围要留出緩坡地,做好绿化,平时作为河道两侧绿化地和亲水空间,雨季作为泄洪渠。可将城市低洼地区作为湿地保护起来,也可以作为城市公园,雨季作为城市泄洪区。要充分利用城市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存、净化功能。具体而言,海绵城市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必须先行。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源头,要根据城市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特点。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城市各功能区要与城市建筑群结构、人口密度、抵御城市灾害的能力相匹配。城市地下排水设施能力要与地表积水状况相适应。城市建成区切勿侵占城市水域空间,要实现“退城还水”。新建区域必须严格执行“三区四线”规划。
二是要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海绵城市不仅可以吸纳降水补给地下水。为城市储备水源、防治洪涝灾害,同时可以缓解因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地下漏斗,保证城市地基安全。海绵城市建设应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摆正了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位置,城市作为人工自然有机体的本质功能才有可能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可与综合地下管廊建设相结合。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城市泄洪排涝设施建设,但随着气候变化、城市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积水面积增大,加之建成区硬化,易于形成城市洪涝。因此,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但海绵城市建设切忌把城市地下挖空,形成地下河,这样将会导致城市塌陷。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可与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同步进行。要将给排水、道路、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环保、防灾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实做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同步性、可持续性和可监控性。
四是要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之中。智慧城市就是城市发展智慧化,依靠智慧驱动城市发展,是未来的城市形态。通过对综合地下管廊的监控,及时发现城市排水状况,启动人工强排设施,消除城市积水。
五是融资要多元化。海绵城市建设耗资较大,每平方公里在1-1.5亿元左右,按照每平方公里1万人计算,人均1-1.5万元。因此。要采取多元的分担方式。PPP模式要更具体化,如新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大配套费中;老旧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旧改企业收益以及城市供水企业收益相挂钩,形成可持续的海绵城市融资模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
[关键词]海绵城市 路径 举措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海绵城市”的提出及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5年的56.1%,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这种压缩型的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急剧排放,全球气温增高,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早在十年前,中外学术界对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城市洪涝问题于以高度关注,随后提出了城市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低碳城市”、“韧性(弹性)城市”等概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体一样具有吸水、蓄水、释水的能力。因此也可以称作是“水弹性城市”。面对过去城镇发展基础设施欠账。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变化,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提高城市质量、减少城市水患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4月国家启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以来,目前全国共有数十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从项目进展状況来看,这些试点项目都经受住了今年城市洪涝的考验。一些建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水患大为降低,减少了城市居民生命与财产损失。但由于试点面积小、试点城市少,今年雨季全国城市洪涝情况依然严峻,一些城市,包括试点城市,因洪涝造成交通瘫痪、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据统计,目前全国600余座城市。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洪涝影响。每逢雨季,洪涝问题就成为市民与城市管理者的心腹之患,这也说明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若按照现有建设速度,今后几年城市洪涝仍将无法避免。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科学地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洪涝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是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事实上,我国古代就有疏浚河渠胜于建造堤坝的成功治水案例。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千百年来被视为治水的成功典范。浙江丽水莲都区的通济渠是世界最早的水渠立交桥。近些年来,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成功案例,如天津的中新生态城就是其中的典型。
国际建设经验表明,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水系。以及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两者有机结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德国柏林、瑞士在过去百余年时间内,修建了完善的地下水道,同时利用城市河道、湖泊、绿地形成完整的人工自然排水体系。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降水充沛。建立了从房屋到路面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通过河流和蓄水池及时疏浚城市降水。美国洛杉矶处理城市洪水。主要采取人工沟渠方式直接泄洪到海洋,方法比较简洁,但也造成较大的水资源浪费。
我国“海棉城市”的建设路径与推进措施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同时进行。两者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度不同、路径各异。对于现有建成区,要结合屋顶绿化,建立水循环系统,做好雨污分流系统。屋顶雨水要导入小区绿地或沟渠,防止雨水漫流。小区绿地在地势上要略低于路面,以增强其吸水、蓄水能力。充分利用道路两侧树木根基的吸水、渗水能力,以河卵石或大孔隙材料作为树木根部防护基质,加大路面排水能力。对于地势较低的路面两侧应建立统一的排水暗渠,形成以城市道路为骨架,渗水砖-下沉绿地-湿地-湖泊-河流(沟渠)构成的城市地表排水系统。对于新城新区,选址要划分好区域主体功能区,按照城市建设的“三区四线”,科学合理布局。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生态水系,道路与建成区应尽可能避开洪泛区。河道两侧一定范围要留出緩坡地,做好绿化,平时作为河道两侧绿化地和亲水空间,雨季作为泄洪渠。可将城市低洼地区作为湿地保护起来,也可以作为城市公园,雨季作为城市泄洪区。要充分利用城市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存、净化功能。具体而言,海绵城市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必须先行。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源头,要根据城市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特点。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城市各功能区要与城市建筑群结构、人口密度、抵御城市灾害的能力相匹配。城市地下排水设施能力要与地表积水状况相适应。城市建成区切勿侵占城市水域空间,要实现“退城还水”。新建区域必须严格执行“三区四线”规划。
二是要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海绵城市不仅可以吸纳降水补给地下水。为城市储备水源、防治洪涝灾害,同时可以缓解因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地下漏斗,保证城市地基安全。海绵城市建设应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摆正了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位置,城市作为人工自然有机体的本质功能才有可能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可与综合地下管廊建设相结合。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城市泄洪排涝设施建设,但随着气候变化、城市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积水面积增大,加之建成区硬化,易于形成城市洪涝。因此,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但海绵城市建设切忌把城市地下挖空,形成地下河,这样将会导致城市塌陷。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可与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同步进行。要将给排水、道路、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环保、防灾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实做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同步性、可持续性和可监控性。
四是要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之中。智慧城市就是城市发展智慧化,依靠智慧驱动城市发展,是未来的城市形态。通过对综合地下管廊的监控,及时发现城市排水状况,启动人工强排设施,消除城市积水。
五是融资要多元化。海绵城市建设耗资较大,每平方公里在1-1.5亿元左右,按照每平方公里1万人计算,人均1-1.5万元。因此。要采取多元的分担方式。PPP模式要更具体化,如新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大配套费中;老旧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旧改企业收益以及城市供水企业收益相挂钩,形成可持续的海绵城市融资模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