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切实发挥银行业绿色信贷融资功能,有效支持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现实选择和紧迫任务。本文归纳总结了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实践,揭示了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现实困境,提出银行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对策建议。
一、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实践
为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防范信贷风险,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共同发布《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加速实施。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逐步推进绿色信贷创新。农业银行2008年推出国内首张环保主题贷记卡——金穗环保卡,体现了对开发、投资绿色产品与服务的重视和支持。兴业银行2009年率先推出“碳金融”服务,符合“碳金融”标准的节能减排项目主要包括: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化工废气、废热与蒸汽发电、煤层气和通风瓦斯类等项目,若企业拥有此类在建、拟建节能减排项目,即可申请专项贷款,此类贷款不需要企业的固定资产抵押,而是按照该企业节能项目的减排量估价进行授信,在通过银行审核和评估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认可并完成所有相关手续后,银行将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买家,并根据该项目建成后的预计减排量进行估价,最终确定放贷的金额。此外,全球有68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是中国国内目前首家也是唯一的“赤道银行”。建行推出了绿色金融“一条龙”,包括绿色融资、绿色管家、绿色效能、绿色生活和绿色公益五个子方案,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满足环保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深化与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与环保公益组织的业务合作,拓展环保领域的新商机。目前在工商银行全部客户和贷款中环保合格的均超过了99.9%,其余的不到0.1%的客户和贷款也正在环保达标评审的过程中,“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已连年实现下降,在压缩“两高一剩”贷款的同时,工行绿色环保贷款的规模则在迅速增长,已直接支持的高原湖泊治理、海域综合整治等绿色项目2200多个,投入的信贷资金达4200多亿。此外,工行还是绿色服务平台的提供者,工行有2.5亿个人客户,每天在工行办理数亿的业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工行积极推动电子银行,减少纸张等资源的消耗。
(二)青睐和支持“环境友好型”行业、项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均将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作为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鼓励开展节能减排贷款业务。一是集中扶持新能源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积极支持可再生和循环资源利用项目。三是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贷款业务。
(三)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银行目前均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的信贷审批制度,把环保达标作为客户授信准入和审批的重要依据,要求贷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政策的要求,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不给予授信支持。一些银行还实行名单制管理,主动退出不符合国家绿色信贷要求的贷款,如建行对钢铁、水泥、铝、焦炭、铁合金、电石等行业均采取名单制管理,严禁对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投放。
(四)实行分类标识管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将与节能减排、“两高”、落后产能相关的信贷业务按照绿色客户、黄色客户、红色客户或重点支持类、允许类、禁止类或支持类、维持类、退出类等类似标识予以分类,信贷资源主要投向支持类(绿色客户)、不得投向或逐步减持退出禁止类、退出类(红色客户)。一旦信贷客户出现环评不达标或环保违规,立即予以风险预警、下调五级分类结果、制定压缩计划。此外,实行行业风险限额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确定行业贷款限额,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对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和限额内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新增贷款接近风险限额的行业,其新增贷款将予以严格审核和管理。
(五)实行信贷全流程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理念进一步得到细化,将环保政策要求纳入信贷业务全流程。如把主力装备和工艺水平、新上产能合规性手续、环评审批、能耗和排放达标等情况作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环节的考察审核重点以及授信分析报告和授信审查意见的必要内容,把环评部门验收意见、能耗和排放标准执行、资源节约落实情况作为贷后监控的重点,在授信信息管理系统中,如不按照要求及时输入环保信息标识或更新环保信息,将无法完成“授信申请”、“行动计划(更改)”、“授后监控”等流程。
二、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现实困境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和金融导向功能,在支持地方淘汰落后产能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受地方产业发展现状、银行业信贷创新、信贷人员素质、银政沟通协作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银行业支持地方淘汰落后产能还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矛盾问题。
(一)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煤炭、钢铁、水泥、铝、焦炭、铁合金、电石等落后产能在内的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好发展,有的甚至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地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比较大。在当前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对不同层次的工业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这些落后产能仍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些企业生产运行状况良好、经营效益相当可观,从微观个体上讲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容易被误认为是淘汰落后产能所“错杀”的对象,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银行业机构淘汰这部分落后产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高污染、高风险企业仍是地方政府税收和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大幅度削减“高碳”信贷规模势必遭遇相关利益者的抵制。同时,促进了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煤、电等能耗的刚性需求,天量基础建设耗费了大量物质资源,导致原材料日益紧缺,引发资产泡沫、阻滞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与银行沟通不足,诸多政府主导项目无法满足银行授信准入要求,产业结构与信贷结构调整难以同步。三是环境污染信息尚未完整进入征信系统,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弱、时效性差,难以适应银行审贷需要。四是地方政府多采用费用返还、所得税抵扣、增值税免征等方式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给予支持,但对银行信贷风险缺乏有效激励补偿政策。且个别地方政府未能妥善处理银企债务纠纷,损害银行权益,造成业务授权上收,获贷难度加大。
(二)银行信贷理念偏差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一是低碳理念认识不足。过度依赖环保部门界定“绿色度”,缺乏主动识别、跟踪、监督、服务意识,导致其标准化的绿色信贷产品与企业实际金融需求无法有效对接。二是激励约束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银行监管部门尚未将节能减排授信作为银行评级的重要内容,与高管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挂钩不足,缺少查罚并重措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项目的风险定价、差别化考核及尽职免责机制,基层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不高。三是业务拓展困难重重。相比发达地区银行多样化低碳金融产品而言,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以信贷资金配置影响企业生产或项目建设,其它领域尚处于空白,业务空间狭窄,导致银行在实施信贷结构调整时面临“进退两难”境地。四是节能减排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逐步压缩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在这一过程中,部分耗能较高、污染严重、技术基础薄弱的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生存风险,导致银行在此类企业的存量贷款形成相应风险,影响银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银行信贷产品创新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近年来,各银行业机构为拓展金融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信贷管理政策、信贷操作流程和信贷业务产品的创新力度,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服务需求。但与此同时,银行业机构类似创新对淘汰落后产能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各银行业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还不尽一致,对各自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存在偏差,一些企业原本属国家或地方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范畴,但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政策上的差异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得以继续生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业机构在上收权限严控公司类贷款的同时,却下放权利为个人零售类贷款大开方便之门,使得那些落后产能企业能以个人名义顺利进入银行视野,通过个贷形式逃避银行业机构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授信监管。
(四)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部分银行员工从业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需要,表现在部分信贷人员难从宏观的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够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行业政策及信息学习掌握不够,相关知识更新不及时,特别是涉及地方产业规划、企业项目评估、生产技术和工艺标准、环保指标要求等专业性知识比较缺乏,难以在客户营销、信贷准入、授信管理、贷款监控等方面有效履行自身的职责,从而制约了银行业机构在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中取得更大的作为。
(五)银政协作机制不畅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目前,银行业机构与政府发改委、工信委、环保、财政等有关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和互动协作机制,银行难以及时获得和准确掌握地方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情况和信息,在对客户准入把关时缺乏必要的落后产能参考标准和具体的企业名单目录,在对落后产能企业执行贷款清收时也缺乏职能部门的有力帮助,致使银行业机构一方面在掌握企业相关信息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将贷款流入了落后产能企业;另一方面因缺乏政府部门协作支持面临落后产能存量贷款清收困难,由此可能产生新的信贷风险。
(六)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在银行业机构外部,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环保等有关部门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回补,而对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不利于调动银行业机构的积极性。在银行业机构内部,一些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业机构没有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术系统,上级行和下级行信息传导不畅、授信管理不系统、风险识别和监测滞后,同时一些银行业机构对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的检查考核乏力,责任落实不尽到位,使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缺乏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三、银行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路径选择
针对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中面临的矛盾问题,地方政府、银行及监管部门应加强协作,进一步强化政策传导,改进和优化银行信贷管理,加强低碳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严格管控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信贷支持,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扎实成效。
(一)加强政策信息传导,提高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执行力。一是银行业机构要建立上下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学习传达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增强从业人员做好支持淘汰落后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并辅之以完善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适时明确信贷准入、合规审查、审批发放及贷后管理等各环节操作要求,做好风险的预警监测工作。此外,银行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抓住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调整信贷结构,确立信贷支持重点,在科学准确评估低碳产业项目投资回报率、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低碳经济相关企业进行扶持,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旅游产业、绿色农业、新能源等新兴战略行业中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人民银行要加强政策“窗口指导”,发挥好征信系统的监督作用,为银行业机构制定前瞻有效的信贷政策创造条件。三是银行监管部门应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绿色信贷创新,完善绿色信贷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建立合理的激励免责与处罚追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同时,将绿色信贷的开展情况与银行差别化监管有机结合,在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权重上给予一定的缓释安排,从资本管理等角度进行有效激励。
(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严把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准入关口。一是银行努力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目前,绿色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认识不深、基础不稳和管理不专业等多重制约,同时,由于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强,部分行业节能环保新型技术的门槛高、投入大等原因,给银行风险判断带来较大难度,也增加了银行的授信风险。银行应密切跟踪和全面把握国家、地方后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贷款风险进行动态重检,实行差别化授信政策;健全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主动了解环保部门提供的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以及检查通报等重要信息;进一步完善授信审批机制、考核评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风险管理、合规检查等方面研究设计更加合理有效、更具操作性的标准和流程;加快培养绿色信贷专门团队、专业人才,实现专业化运作,有效防范和降解贷款风险。二是监管部门及银行业协会要严格规范银行同业信贷竞争行为。督促银行业机构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契机,进一步制定完善自身的信贷政策,并通过强化政策约束,使银行同业统一落后产能行业客户的准入标准,切实做到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的淘汰类项目,坚决禁止新增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贷款,加快信贷退出步伐。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强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政策要求的敏感性和把握力,为把好银行信贷闸门、防范落后产能行业贷款风险奠定基础。
(三)建立银政协作机制,为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提供有力保障。银行业机构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发改委、工信部、环保、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定期联席会议、信息交流平台等形式,及时掌握地方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安排、企业名单等信息以及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淘汰时限等措施要求,为下一步制定明确的信贷政策措施提供参考,要努力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对退出落后产能行业、保全银行债权等方面的支持,维护好银行在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利益,实现银政之间在淘汰落后产能上的信息互通、措施同步、利益共享。同时,银行切实加强产品服务创新。目前,一些如“碳金融”、环保贷记卡等绿色信贷创新尚停留在“有产品、无业务”的尴尬局面,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企业实际需求,对于符合授信条件的企业可根据融资主体、融资额度、融资期限、担保方式等要素的不同,提供更加多样的产品组合服务,创立企业绿色信贷便捷通道,满足社会在淘汰落后产能以及节能减排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可持续。现行的绿色信贷政策只是一个综合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操作性不强。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环保企业、项目予以高度重视,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缓解项目起步阶段的资金压力、发展压力,促进企业积极、全力投入低碳经济领域。一是地方政府要本着调动和保护银行积极性的目的,建立银行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激励机制,根据银行策应力度的大小和取得的效果,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贡献回报等形式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大节能减排项目公共投入,发起节能减排担保基金,补充外部债务还款来源,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对银行节能减排贷款业务实行税收优惠,对贷款损失给予一定补偿。三是进一步完善环保与银行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目前环保总局已经与银监会签订“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首次建立国家环保部门与宏观经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地方环保和金融部门也应尽快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平台等方式,规范信息通报格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环保培训。四是银监会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更加明确、细化的实施指引,包括绿色信贷的行业指导目录、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污染行业的信贷指南等,以加强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局性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卢霞.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探索[N].上海证券报, 2010-11-04.
[2]张璐阳.低碳信贷——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性研究[J].金融纵横,2010,(4).
[3]张燕姣.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8,(10).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阳泉监管分局)
一、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实践
为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防范信贷风险,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共同发布《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加速实施。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逐步推进绿色信贷创新。农业银行2008年推出国内首张环保主题贷记卡——金穗环保卡,体现了对开发、投资绿色产品与服务的重视和支持。兴业银行2009年率先推出“碳金融”服务,符合“碳金融”标准的节能减排项目主要包括: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化工废气、废热与蒸汽发电、煤层气和通风瓦斯类等项目,若企业拥有此类在建、拟建节能减排项目,即可申请专项贷款,此类贷款不需要企业的固定资产抵押,而是按照该企业节能项目的减排量估价进行授信,在通过银行审核和评估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认可并完成所有相关手续后,银行将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买家,并根据该项目建成后的预计减排量进行估价,最终确定放贷的金额。此外,全球有68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是中国国内目前首家也是唯一的“赤道银行”。建行推出了绿色金融“一条龙”,包括绿色融资、绿色管家、绿色效能、绿色生活和绿色公益五个子方案,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满足环保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深化与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与环保公益组织的业务合作,拓展环保领域的新商机。目前在工商银行全部客户和贷款中环保合格的均超过了99.9%,其余的不到0.1%的客户和贷款也正在环保达标评审的过程中,“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已连年实现下降,在压缩“两高一剩”贷款的同时,工行绿色环保贷款的规模则在迅速增长,已直接支持的高原湖泊治理、海域综合整治等绿色项目2200多个,投入的信贷资金达4200多亿。此外,工行还是绿色服务平台的提供者,工行有2.5亿个人客户,每天在工行办理数亿的业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工行积极推动电子银行,减少纸张等资源的消耗。
(二)青睐和支持“环境友好型”行业、项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均将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作为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鼓励开展节能减排贷款业务。一是集中扶持新能源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积极支持可再生和循环资源利用项目。三是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贷款业务。
(三)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银行目前均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的信贷审批制度,把环保达标作为客户授信准入和审批的重要依据,要求贷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政策的要求,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不给予授信支持。一些银行还实行名单制管理,主动退出不符合国家绿色信贷要求的贷款,如建行对钢铁、水泥、铝、焦炭、铁合金、电石等行业均采取名单制管理,严禁对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投放。
(四)实行分类标识管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将与节能减排、“两高”、落后产能相关的信贷业务按照绿色客户、黄色客户、红色客户或重点支持类、允许类、禁止类或支持类、维持类、退出类等类似标识予以分类,信贷资源主要投向支持类(绿色客户)、不得投向或逐步减持退出禁止类、退出类(红色客户)。一旦信贷客户出现环评不达标或环保违规,立即予以风险预警、下调五级分类结果、制定压缩计划。此外,实行行业风险限额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确定行业贷款限额,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对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和限额内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新增贷款接近风险限额的行业,其新增贷款将予以严格审核和管理。
(五)实行信贷全流程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理念进一步得到细化,将环保政策要求纳入信贷业务全流程。如把主力装备和工艺水平、新上产能合规性手续、环评审批、能耗和排放达标等情况作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环节的考察审核重点以及授信分析报告和授信审查意见的必要内容,把环评部门验收意见、能耗和排放标准执行、资源节约落实情况作为贷后监控的重点,在授信信息管理系统中,如不按照要求及时输入环保信息标识或更新环保信息,将无法完成“授信申请”、“行动计划(更改)”、“授后监控”等流程。
二、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现实困境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和金融导向功能,在支持地方淘汰落后产能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受地方产业发展现状、银行业信贷创新、信贷人员素质、银政沟通协作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银行业支持地方淘汰落后产能还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矛盾问题。
(一)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煤炭、钢铁、水泥、铝、焦炭、铁合金、电石等落后产能在内的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好发展,有的甚至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地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比较大。在当前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对不同层次的工业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这些落后产能仍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些企业生产运行状况良好、经营效益相当可观,从微观个体上讲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容易被误认为是淘汰落后产能所“错杀”的对象,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银行业机构淘汰这部分落后产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高污染、高风险企业仍是地方政府税收和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大幅度削减“高碳”信贷规模势必遭遇相关利益者的抵制。同时,促进了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煤、电等能耗的刚性需求,天量基础建设耗费了大量物质资源,导致原材料日益紧缺,引发资产泡沫、阻滞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与银行沟通不足,诸多政府主导项目无法满足银行授信准入要求,产业结构与信贷结构调整难以同步。三是环境污染信息尚未完整进入征信系统,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弱、时效性差,难以适应银行审贷需要。四是地方政府多采用费用返还、所得税抵扣、增值税免征等方式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给予支持,但对银行信贷风险缺乏有效激励补偿政策。且个别地方政府未能妥善处理银企债务纠纷,损害银行权益,造成业务授权上收,获贷难度加大。
(二)银行信贷理念偏差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一是低碳理念认识不足。过度依赖环保部门界定“绿色度”,缺乏主动识别、跟踪、监督、服务意识,导致其标准化的绿色信贷产品与企业实际金融需求无法有效对接。二是激励约束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银行监管部门尚未将节能减排授信作为银行评级的重要内容,与高管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挂钩不足,缺少查罚并重措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项目的风险定价、差别化考核及尽职免责机制,基层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不高。三是业务拓展困难重重。相比发达地区银行多样化低碳金融产品而言,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以信贷资金配置影响企业生产或项目建设,其它领域尚处于空白,业务空间狭窄,导致银行在实施信贷结构调整时面临“进退两难”境地。四是节能减排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逐步压缩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在这一过程中,部分耗能较高、污染严重、技术基础薄弱的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生存风险,导致银行在此类企业的存量贷款形成相应风险,影响银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银行信贷产品创新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近年来,各银行业机构为拓展金融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信贷管理政策、信贷操作流程和信贷业务产品的创新力度,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服务需求。但与此同时,银行业机构类似创新对淘汰落后产能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各银行业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还不尽一致,对各自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也存在偏差,一些企业原本属国家或地方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范畴,但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政策上的差异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得以继续生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业机构在上收权限严控公司类贷款的同时,却下放权利为个人零售类贷款大开方便之门,使得那些落后产能企业能以个人名义顺利进入银行视野,通过个贷形式逃避银行业机构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授信监管。
(四)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部分银行员工从业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需要,表现在部分信贷人员难从宏观的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够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行业政策及信息学习掌握不够,相关知识更新不及时,特别是涉及地方产业规划、企业项目评估、生产技术和工艺标准、环保指标要求等专业性知识比较缺乏,难以在客户营销、信贷准入、授信管理、贷款监控等方面有效履行自身的职责,从而制约了银行业机构在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中取得更大的作为。
(五)银政协作机制不畅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目前,银行业机构与政府发改委、工信委、环保、财政等有关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和互动协作机制,银行难以及时获得和准确掌握地方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情况和信息,在对客户准入把关时缺乏必要的落后产能参考标准和具体的企业名单目录,在对落后产能企业执行贷款清收时也缺乏职能部门的有力帮助,致使银行业机构一方面在掌握企业相关信息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将贷款流入了落后产能企业;另一方面因缺乏政府部门协作支持面临落后产能存量贷款清收困难,由此可能产生新的信贷风险。
(六)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与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矛盾。在银行业机构外部,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环保等有关部门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回补,而对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不利于调动银行业机构的积极性。在银行业机构内部,一些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业机构没有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术系统,上级行和下级行信息传导不畅、授信管理不系统、风险识别和监测滞后,同时一些银行业机构对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的检查考核乏力,责任落实不尽到位,使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缺乏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三、银行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路径选择
针对银行业机构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中面临的矛盾问题,地方政府、银行及监管部门应加强协作,进一步强化政策传导,改进和优化银行信贷管理,加强低碳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严格管控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信贷支持,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扎实成效。
(一)加强政策信息传导,提高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执行力。一是银行业机构要建立上下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学习传达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增强从业人员做好支持淘汰落后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并辅之以完善的授信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适时明确信贷准入、合规审查、审批发放及贷后管理等各环节操作要求,做好风险的预警监测工作。此外,银行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抓住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调整信贷结构,确立信贷支持重点,在科学准确评估低碳产业项目投资回报率、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低碳经济相关企业进行扶持,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旅游产业、绿色农业、新能源等新兴战略行业中去,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人民银行要加强政策“窗口指导”,发挥好征信系统的监督作用,为银行业机构制定前瞻有效的信贷政策创造条件。三是银行监管部门应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绿色信贷创新,完善绿色信贷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建立合理的激励免责与处罚追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同时,将绿色信贷的开展情况与银行差别化监管有机结合,在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权重上给予一定的缓释安排,从资本管理等角度进行有效激励。
(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严把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准入关口。一是银行努力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目前,绿色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认识不深、基础不稳和管理不专业等多重制约,同时,由于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强,部分行业节能环保新型技术的门槛高、投入大等原因,给银行风险判断带来较大难度,也增加了银行的授信风险。银行应密切跟踪和全面把握国家、地方后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贷款风险进行动态重检,实行差别化授信政策;健全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主动了解环保部门提供的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以及检查通报等重要信息;进一步完善授信审批机制、考核评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风险管理、合规检查等方面研究设计更加合理有效、更具操作性的标准和流程;加快培养绿色信贷专门团队、专业人才,实现专业化运作,有效防范和降解贷款风险。二是监管部门及银行业协会要严格规范银行同业信贷竞争行为。督促银行业机构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契机,进一步制定完善自身的信贷政策,并通过强化政策约束,使银行同业统一落后产能行业客户的准入标准,切实做到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的淘汰类项目,坚决禁止新增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贷款,加快信贷退出步伐。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强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政策要求的敏感性和把握力,为把好银行信贷闸门、防范落后产能行业贷款风险奠定基础。
(三)建立银政协作机制,为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提供有力保障。银行业机构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发改委、工信部、环保、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定期联席会议、信息交流平台等形式,及时掌握地方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安排、企业名单等信息以及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淘汰时限等措施要求,为下一步制定明确的信贷政策措施提供参考,要努力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对退出落后产能行业、保全银行债权等方面的支持,维护好银行在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利益,实现银政之间在淘汰落后产能上的信息互通、措施同步、利益共享。同时,银行切实加强产品服务创新。目前,一些如“碳金融”、环保贷记卡等绿色信贷创新尚停留在“有产品、无业务”的尴尬局面,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企业实际需求,对于符合授信条件的企业可根据融资主体、融资额度、融资期限、担保方式等要素的不同,提供更加多样的产品组合服务,创立企业绿色信贷便捷通道,满足社会在淘汰落后产能以及节能减排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银行业推行低碳绿色信贷的可持续。现行的绿色信贷政策只是一个综合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操作性不强。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环保企业、项目予以高度重视,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缓解项目起步阶段的资金压力、发展压力,促进企业积极、全力投入低碳经济领域。一是地方政府要本着调动和保护银行积极性的目的,建立银行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激励机制,根据银行策应力度的大小和取得的效果,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贡献回报等形式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大节能减排项目公共投入,发起节能减排担保基金,补充外部债务还款来源,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对银行节能减排贷款业务实行税收优惠,对贷款损失给予一定补偿。三是进一步完善环保与银行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目前环保总局已经与银监会签订“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首次建立国家环保部门与宏观经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地方环保和金融部门也应尽快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联席会议、信息平台等方式,规范信息通报格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环保培训。四是银监会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更加明确、细化的实施指引,包括绿色信贷的行业指导目录、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污染行业的信贷指南等,以加强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局性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卢霞.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探索[N].上海证券报, 2010-11-04.
[2]张璐阳.低碳信贷——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性研究[J].金融纵横,2010,(4).
[3]张燕姣.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8,(10).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阳泉监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