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笔绘逸品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1301年生于江苏无锡梅里祗陀村。于1374年于11月11日逝世,葬江阴习里,后改葬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
  在中国绘画史上,倪瓒以诗、书、画著名于当时,享誉于后世,其画风影响历四百余年之久。倪瓒的山水画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迥然不同,倪瓒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将山水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把山水画的“高逸”推到了最高峰。
  倪瓒的山水画风在元四大家之中是比较复杂的。他广泛研究前代大师,不断揣摩,集众家之长而自创新貌。早期绘画作品基本上属于摹习阶段,以学习传统为主,同许多元代画人一样,他在赵孟烦等前辈的启示下,自北宋诸大家中寻求宗法,尤以董、巨画派为主。从现存画迹来看,他40岁前后的画风几乎是全学董、巨,山石仿董源的长披麻皴,圆润苍秀;树亦以董巨法为之。布局为一河两岸式,近岸一片土坡、一排杂树、一间茅屋或茅亭,偶在亭内作一隐士;远岸亦土坡一片配以低丘。但远岸压低至与近岸之屋树重叠,如1338年的《东冈草堂图》和1343年的《水竹居图》(图1)等,可见他在1343年以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画风。
  至正五年到至正十五年(1345-1355年)之间,倪瓒的风格很不稳定,或许正处于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于各种传统都想作一番有益的尝试,譬如1349年前后的《雨后空林图》(图2)便是比较特别的作品。此时的他正尝试一种较方的石头造型,在1353年为公远茂才所作的《岸南双树图》(图3)已稳妥地把那较方的石块配上松秀而柔和的元人笔墨,这显示出他对李成风格的关心。而他在1354年初冬为长卿茂异作的《松林亭子图》(图4)更是对李成风格追求的延续。图中近景树木占据主要地位,近岸远丘成为一种附属,这种构图法取自李成《寒林图》,而树的笔法亦是如此,只是倪瓒加以变通,配合其“三段式”构图法,使之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此时的倪瓒正在思虑融合李成派、董源派的某种方法,或许这种探寻在他看来不是十分有效,故在以后的创作中,倪瓒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
  “一河两岸”的三段平远的构图法,即近坡杂树数株,远景云山一抹,中隔湖水一汪,是倪瓒惯用的手段。这种倪瓒图式最早出现在《六君子图》(图5)中,而在他晚年创作的《容膝斋图》(图6)中发挥到了极致。具体地来研究倪瓒三段平远式的构图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画家总是在近岸前景画有坡石、枯树、翠竹和空亭。空亭可以说是倪氏绘画中独有的景物,对其在构图意义上的美学价值宗白华先生有过精彩的分析:“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倪瓒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名句。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楚默在研究倪瓒的构图思想和技巧时指出:倪瓒绘画中的空亭有着象征的意义。物以亭的空无一物,象征人的胸无一尘;以亭的吐纳山川灵气,象征心物的交流融合,它实际上是画家主体生命的化身。
  倪瓒的成熟作品是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图7),但在当时并不完整,只画了前岸和远岸,中间隔着很大一片空白,十八年后收藏者再请倪氏补上七行题语,画面才因此显得更加完整。倪瓒像这样的布局并不多,在他晚期作品中,大多把一大片题语写在画幅的右上方,与下方空旷的水域形成明显的对比。《渔庄秋霁图》典型地反映了倪瓒的成熟画风,分近、中、远三景,中景是一片湖光,实为空白,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远近浓淡之分,但远近效果明显。画山石先用健劲的长线拉出,墨浓而干枯。然后用干笔在右下部和黑处干擦几笔,最后以淡墨略加点染。树干用干枯的墨松粗写大概,然后再加补几笔,画小枝墨法相类,但用笔速度略慢,故显得墨色略重。远处的山虽和近处的山相同,但在用干笔横扫时,速度甚快,效果与近景的山相同。不言而喻,《渔庄秋霁图》是倪瓒山水格局中的定鼎之作,也是他的技法发挥得最极致的得意之作。
  倪瓒越到晚年,越注意丰富自己的绘画表现范围。譬如1371年所作《虞山林壑图》,采用了茂密浑厚的风格。这种敢于尝试新画法的勇气,对他这样已经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大师而言,更加难能可贵。虽然是一河两岸,但水中增加了左右两处五道沙渚,还有一组杂树,两岸的山峰和坡石以及五株树,比以前繁密得多,笔墨也不像以前清爽、洁净。出现了擦笔和拖泥带水的墨,笔法较前厚重,墨气较前浓郁。但是,无论疏密,总能看出倪瓒的嗜好:他对技巧程式十分在意,力求完美精密,但对山石的客观形态却并不十分在意,时时凭己意、凭画面形式需要加以改造。
  在总结倪瓒画风之时,人们总以“高逸”视之,正如董其昌所云:“倪迂早年书胜于画,晚年书法颓然自放,不类欧柳,而画学特深诣,一变董巨,自立门户,真所谓逸品,在神妙之上者。”事实上,从唐代李嗣真提出“逸品”之后,北宋黄体复在《益州名画录》中重新排出了“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之顺序并作了具体定义,“逸品”成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品格。到元代,山水画以高逸为尚,放逸次之,高逸的画,其中即以倪瓒最为代表,无论从个人的性格,还是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当时的画家都还未像倪瓒如此典型。所以,明清的画家们都以倪瓒为楷模。在一定程度上,倪瓒的意义在于使后代画家知道艺术高下的标准所在。
其他文献
湖南省江永县位于湘、粤、桂三省的交界地带,地处越城岭等五岭之内,四周被群山围绕。这里人烟稀少,交通极不发达,既没有山路,也没有水路,十分闭塞。但令人难以想象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与世隔绝的地方,却发现了人类文字史上的奇葩——女书。  千古之谜江永女书、瑶族故地千家峒、千年古村上甘棠并称为江永县的“三千文化”。“三千文化”是湘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女书更是以它的奇
期刊
宋金时期流行的人物故事镜中,习见以禅宗初祖达摩神异传说内容为构图题材的例镜,此类镜一般以头顶硕大斗篷、脚下踩踏一短小棒状物或椭圆盆形器独自漂行于波涛之上的达摩为主体物象构图,考虑佛教典籍中久有达摩从南天竺国航海来华传法的记载,古今藏家和研究者多将此类镜命名为“达摩渡海镜”或“达摩航海镜”。笔者检索、校验相关禅宗史料,认为此类镜图式表现的场景与佛教典籍所记的达摩渡海故事内容不符、用“达摩渡海”故事注
期刊
古代文人画最钟情渔父。渔父形象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穿过,带着文人特有的追慕,在仕与隐之间展现着他们的内心挣扎。杜牧《赠渔父》诗曰:“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诗眼在“不曾逢着独醒人”,其表层意思是说世道浑浊,到处皆是随波逐流之辈,“独醒”不易逢知己,抒发对特立独行的超越境界的向往,对心灵的一种无奈选择的安慰。  明弘治张路《渔父图》,原藏于日本东京护国寺(见著录《海外珍藏中国名画》肆,P1
期刊
艺术家简介:  胡立伟,1956年生于长沙。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美协理事。  出版有《胡立伟作品集》《胡立伟金石书画作品集》《胡立伟写生集》《中国篆刻百家·胡立伟卷》《走进胡立伟艺术世界作品集》。  作品赴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展出,2012年在长沙举办个人画展。
期刊
作为人类最早艺术实践之一的壁画,在旧石器時代就已经出现了。而墓室壁画作为墓葬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致出现在西汉前期。从现有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可以大体推断,墓室壁画的出现時间要晚于宫殿壁画和庙堂壁画,但是墓葬壁画的产生与宫殿壁画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墓室壁画是地上宫殿和庙堂壁画在地下的延续,这也恰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迄今为止,我国各地发现的墓葬壁画的内容和
期刊
正是油菜花绽放碧野,将满袖的清香醮着灿如金光的花色洒满乡间的时节,立伟先生将他即将展出的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作品集送给我阅读。瞬间,我的眼前便清晰而诗意般地浮现出如此典雅而生动、深邃而空灵的画面,那山峰、云雾、霞晖、岩瀑、树影、花光、飞雁、山居、幽径,还有纤细雅致的题字,玲珑古韵的印章,一齐在我心灵的深处激扬诗情,闪耀灵光,生发妙香,亦如梦如幻,如弦如歌,又如玉泉绕石,星月落涧,神境高远,辽阔若海。
期刊
艺术家简介:  程显才。字椿淋,尔今五十知天命。常自喻五柳先生。半生求索游于艺,诗书画印常年不懈。祖籍山东莱阳,自幼生于沈阳。而长于长白山区。  先生作为职业画家,身居斗室纵览古今。方丈画案纵横天下。身边常有三五知己,一杯清茶往来无白丁,诗书画印金石碑刻,一生获奖无数如云烟。  书为心画,画为心形。书法者,出入魏晋通秦汉,方为上品。先生专注篆隶,上通甲骨龟板,古拙中蕴含金石之声,高雅中赋予阴阳之变
期刊
雕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盛赞:“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青铜像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三星堆及其之前的青铜像和面具仍具有肇始阶段的原始色彩的话,那么汉代的青铜造像即可称为成熟期的产物。尤其是青铜佛像的出现,不但为传统雕塑带来了新的元素,更是影响了其后几千年的雕塑史,成为中国雕塑一个大的门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玉器也是中国早期文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玉在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人们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玉文化。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是“玉,石之美者”,所以玉又称作玉石。  玉石是石中的高级质料,在自然界中稀少难得,其加工技术又繁难不易,所以早期人类
期刊
面对当前中国文物市场的现状,有人不禁感叹道:现在的文物市场,收藏者专业知识缺乏,易上当受骗;鉴定专家鱼龙混杂,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拍卖公司知假拍假,扰乱市场。整个文物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啊!  2012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从文物鉴定资质、行业道德、文物评估、舆论导向、管理机制、交易市场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措施。这些措施是否能规范文物市场呢?吴树说,对于这些举措,我们可以做出积极评价,但文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