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综艺文化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k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托互联网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的网络综艺节目,现已成为“现象级事件”。文章以此为背景,首先介绍了《吐槽大会》的内容;其次分析了网络综艺节目的意义;最后以后现代语境为切入点,结合《吐槽大会》的特点,围绕网络综艺文化展开了分析,内容包括节目设置新颖、解构精英主导等,希望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人以帮助。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网络综艺文化;《吐槽大会》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6-0117-02
  众所周知,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互联网以更全面的方式渗透到社会文明体系之中,利用互联网思维对网络综艺节目进行创作是大势所趋,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共享精神,因而被扩散至互联网世界,这为网络综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以《吐槽大会》为代表的一系列节目应运而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节目介绍
  由笑果文化传媒、腾讯视频联手打造的《吐槽大会》,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脱口秀节目,每期都会邀请具有话题性、争议性的名人,通过他人吐槽和自嘲的方式,消除大众误会。数据表明,《吐槽大会》一经播出,就获得了远高于其他网络综艺节目的点击率,无论是广告宣传、场景布置还是话题制造,均成为热议的焦点。在网络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吐槽大会》取得成功的原因,应当引起人们深思。
  二、网络综艺节目的意义
  市场经济背景下,量化节目是否成功的指标,主要是点击率。网络综艺节目取得成功后,出于获利的考虑,多数投资者会选择跟风或模仿,虽然这样做可以节约金钱和时间成本,使市场风险得到降低,但是,节目缺少创意,通常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此外,《吐槽大会》第一季,由于言语失当,仅上线三天就遭遇下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作为公共舆论场所的网媒,如若无法承担起对理性、多元社会形态进行塑造的重任,自身形象和公信力,自然会被瓦解[1]。
  《吐槽大会》第二季,便吸取了第一季的教训,无论是尺度还是内容,均得到了严格控制,虽然每期节目都会轮番吐槽嘉宾的“槽点”,但是,吐槽者能够精准拿捏话语,使争议话题得到良好处理,主持人张绍刚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睿智、理性的特点,职责是把控节目走向,引导并输出正确价值观,在保证节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传播正能量。以《吐槽大会》为代表的网络综艺节目,无论是探讨尺度、话题空间均受到明显限制,如果仅强调幽默、搞笑,而没有对节目质量加以把握,极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吐槽大会》并未将节目停留在娱乐的层面,而是通过嘉宾总结的方式,升华节目主旨,这也是其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后现代语境下网络综艺文化分析
  后现代语境是指将图文符号所具有交流功能改变而形成的,是无法用传统批判理论解释或接受的文化,从后现代语境的角度,对网络综艺文化进行分析,有利于网络综艺文化的发展。
  (一)节目设置新颖
  在网络综艺大行其道的时期,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凭借嘉宾话题、平台优势,还要凭借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吐槽大会》的重点在于“吐槽”,有别于将嘉宾划分为两组阵营进行发言的传统节目形式,而是将嘉宾视为独立的个体,可以挑选相应的“槽点”,对他人进行吐槽,“主咖”可以选择自嘲、戏谑的方式,对嘉宾的吐槽进行反驳。这种节目形式,既具有对抗性,又具有喜剧效果,此外,“主咖”如何对嘉宾的吐槽进行巧妙反击,也是节目的看点之一。
  (二)解构精英主导
  近几年,各大卫视策划并取得成功的节目,均以“引进版权,明星出演”为模板,以《吐槽大会》为代表的网络综艺节目,则有意识地弱化了明星效应,释放草根文化。《吐槽大会》的嘉宾,除李小璐、贾玲等明星外,还包括MC天佑、王建国、池子等,所从事工作的领域十分广泛。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嘉宾,分别对应不同的受众群体,“吐槽”的过程,又是向受众传递多元视角和观点的过程。启用“草根”的目的,主要是以“草根”具有的不可控性作为卖点,进而引发受众的认同,使用户活跃度、黏性得到增强。由此可见,“大咖坐镇,草根主导”的模式,将“引进版权,明星出演”的模式颠覆[2]。此外,网络综艺的这一特性,还表现在打破不平等局面的方面,李诞、池子等后辈,可以对唐国强、王刚等老牌艺术家进行吐槽,俗文化与雅文化的碰撞,拉近了二者的距离,这与后现代语境的特点十分契合。
  (三)碎片植入广告
  利用传统媒体投放广告的成本逐年递增,越来越多广告商,将目光转向网络。电视综艺植入广告的形式,通常为硬性植入,网络综艺则将传统硬性广告打破,形成了全新的软性植入模式,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点。《吐槽大会》充分利用了软性植入所具有的多元化、不确定性等特点,以主持人的硬性植入为前提,通过嘉宾无缝体验植入、吐槽抖出包袱等形式,加深受众印象。实践证明,在受众群体中,软性植入具有很高的接受度,通过玩乐的形式,对广告进行后现代植入,符合青年人的审美维度及节奏。
  (四)主持标准被颠覆
  后现代思潮的出现,使得节目主持标准,由说辞得体、形象端庄,向风趣活泼、幽默搞怪转化,以张绍刚、何炅为代表的一线主持人,纷纷由电视节目转为网络综艺节目,随着主持阵地的转变,主持风格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为你而来》《今日说法》中,专业、严肃的张绍刚,在《吐槽大会》中,展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面貌,不仅语言风趣幽默,穿衣风格也十分大胆[3]。此外,具有包容性、多元化等特点的网络综艺节目,对非专业主持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编剧李诞,《吐槽大会》《奇葩说》等节目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由此可见,网络综艺主持人的台风和话风,均具有后现代特点,具体表现为:解放自我,抛弃深度,对雅俗文化鸿沟进行消解。
  (五)节目风格杂糅
  符号学明确指出,任何作品都是由许多镶嵌品构成的,身处后现代语境的网络综艺节目,作为移动网络、大众文化与后现代社会的结合,属于典型的嫁接产物,携带风格多样的文本,彼此牵连、相互交织。《吐槽大会》便属于风格拼贴节目的代表,多种语言节目类型杂糅其中,节目风格的边界被打破,受众观看节目所产生的愉悦感,因此而变得更强。除此之外,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对人际传播所发生的事情加以展现,可以给受众带来新鲜感,例如,李湘被宁静吐槽“水桶腰”,虽然从表面上看,此类吐槽过于私人化,但却通过无伤大雅的玩笑,使受众对明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明星的形象也因此而更加明晰。
  (六)拼贴随意性强
  近几年,后现代主义正由图像转向,向语言学转向的方向转变,将视听感受摆在了极高的位置,力求通过游戏化、个性化的方式,使青年受众所具有的审美诉求得到满足。作为娱乐先锋派的网络综艺节目,通常会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特点,通过随意拼贴的方式,获得出乎预料的效果。《吐槽大会》便利用剪輯的方式,拼贴影视素材、网络流行语,形成相应场景。
  四、小 结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网络综艺节目以后现代主义为助推器,使自身更加贴近差异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综艺的出现,使得传统节目被颠覆,但是,过于追求娱乐化会导致价值观被冲击,进而带来负面影响,这便是横亘在网络综艺文化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何沩薇,姜壮.浅析网络综艺节目《吐槽大会》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J].视听,2018(1):79-80.
  [2]李培培,严海艳.浅析网络脱口秀节目的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以《吐槽大会》为例[J].视听,2019(1):55-56.
  [3]张琳悦.后现代语境下《奇葩说》的多元价值狂欢[J].新媒体研究,2018,4(5):144-145.
  [责任编辑:杨楚珺]
其他文献
陕西,长安,因其在历史长河的特殊坐标,成为中国文学正大、典雅、庄重之风的起源地和繁荣地。  黄帝,黄陵,因其在中华民族人文史上的地位,成为全世界炎黄血脉的根之所在,情之所系。  赵季平,享誉世界的当代音乐大师;薛保勤,深具古典文学气质的学者型著名诗人。这两位在长安成长、生活,在黄陵的黄土地上无数次走过的作曲家和作词家,近来与著名歌手韩磊联袂推出了献给黄陵的一曲《风从千年来》。  一  对于我们这个
期刊
摘要:2019年4月11日,一段女车主坐在奔驰车盖上哭诉维权的视频开始在网络流传,引爆舆论圈。由于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应对不当,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介入迟滞,使得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事件迅速发酵,在网络掀起一波讨伐利之星奔驰4S店的声浪,并重挫了奔驰汽车的品牌形象。本文就“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事件及其背后企业应对措施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企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品牌形象维护策略。  关键词:公共事件;品牌策略;
期刊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将知乎上回答“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一提问的影响力最大的文章进行解构分析。主要着眼于对修辞学“五艺”中觅材取材、谋篇布局、文体风格的解读,并结合三大诉求理论,图尔明模式解读文章的论证过程。发现文章传达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崇尚和平、正义;愿意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关键词:修辞学;南京大屠杀;图尔明模式;正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
期刊
摘要:2018年被称为“短视频元年”,移动短视频的出现既满足了新媒体时代打破时空界限的传播环境,又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碎片化、场景化、社交化的表达情境,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在产品的营销活动中,短视频广告具有一定的宣传优势,本文以符号学视阈下的短视频广告文本为研究对象,以“一条”为例,探究短视频广告文本的价值,分析短视频广告文本与场景营销二者之间的关系,思考短视频广告文本中符号与品牌的关系。希望本文的观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各种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不断涌现,媒体间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复杂的网络环境、公众对新闻的快餐式阅读、媒体对真相的失衡报道,反转新闻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常见“诟病”,这极大地折射出当下媒体和大众的浮躁心态。媒体在重庆万州坠江公交报道前后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成为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真相与失实“博弈”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反转新闻;“后真相”;议程设置;把关人 
期刊
摘要:纪录片《禹魂》主要记录了中国美术学院著名画家章仁缘老师创作大型油画作品《禹魂》的整个过程。本文以纪录片《禹魂》为例,论述了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所要具备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正确的选题;二是精准的主題表达;三是传播价值的体现。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了一部纪录片独特的“精气神”。从纪录片《禹魂》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先人与今人的对话,这种“古今交流”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思路和一个成功的
期刊
摘要:在传播学中,学者们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是为了说服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将被动的受众看成是有着一定“需求”的个人[1]。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通过对大学生观看英剧的心理进行研究调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对499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控制调查群体以及观看平台渠道的使用等变量后,发现大学生观看英剧主要是出于四种需求,包括娱乐需求、认识需求、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同时,本
期刊
摘要:盘点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票房头牌和“热搜话题”电影,其中以社会重大新闻或以“微博话题”事件为素材原型改编的电影异军突起,不仅抢占了舆论的势头,在票房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成绩。而在该“暖流”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似乎在完成着某种融合和突破,本文以《人山人海》和《追凶者也》为例,言说其背后的“暗流”涌动。  关键词:真实事件;商业电影;电影市场;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从开挖、疏通大运河所创造的科技文化,大运河漕运与治理维护所形成的制度文化,大运河流经区域形成、传播、积淀而成的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研究大运河文化在纪录片中的展示。大运河题材的纪录片通常采用声音叙述、画面展示、动画演示、情景再现等方式同时进行,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鲜活生动、立体综合的大运河文化形象。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示大运河文化的方式,观众不但易于接受,还可从中直观形象地认识大运河文化,有利于
期刊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视频网站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长视频播出平台,网络综艺则是网络用户收看较多的节目之一。《奇葩说》《吐槽大会》和《中国新说唱》作为网络综艺的代表,自上线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本文从亚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以这三个节目为研究个案,从内容的标出性、传播模式与受众的文化认同三个维度对这类综艺的成功进行解读。  关键词:标出性;社交化传播;文化认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