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青主以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作曲的代表性声乐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这首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几个角色、功能特点,分析钢琴这种西洋乐器与中国昆曲特征的旋律曲调相融合的几个层面特点,揭示出中外音乐文化的结合特点,展现出钢琴多样性的表现力和富有渲染性的音色,在作品中很好地承担了西方歌剧中咏叹调与宣叙调职能的角色定位,从而很好地阐述了钢琴伴奏部分对于这首作品深层次的意境诠释。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 深层内涵 钢琴伴奏 《大江东去》
一、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基本语境
中国古诗词艺术源远流长,展现出了悠长的中国古代诗词雅韵与水彩泼墨般的历史画卷。{1}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大多尊重传统古诗词中的意境、情境和音韵特点,在以诗词为蓝本的基础上,发掘音乐的表现力与二者间的融合力。以古典诗词作为歌词进行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注重突出伴奏的作用,注重发挥其古典的音韵节奏特点,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展现出歌曲的内涵特点。近些年来,随着为古诗词创作歌曲的数量增多,围绕着严谨歌词韵律、典雅的结构形态、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特征所展开的音乐、文学内涵发掘手段也更为多样,能够体现出更为深刻的历史人文,作品往往耐人寻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点也具有很好的欣赏性、接受性特点。
上世纪三四十年我国作曲家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一首风格独特的艺术歌曲,多年以来深受国内外的音乐爱好者及专业演唱者喜爱。这首歌曲中的伴奏也以其独特的渲染作用和暗示性、象征性的技法效果得到人们的青睐,长期以来被作为音乐会常见的保留曲目之一。在众多同类诗词声乐曲目中,青主的这首《大江东去》不仅是当时我国艺术歌曲较少的环境下诞生的一首精品,也是在艺术歌曲领域比较成功的典范。青主根据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气势、情感特点将其进行旋律与伴奏创作,形成了一首风韵独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
苏轼创作的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身也是一首尽显其才华的作品,是其所有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代表作品。在这首怀古性的诗词中,苏轼通过了几个不同的诗句创作出了一系列的形象鲜明,个性完整的人物,历史形象特征,很好地表现出了词人在江边怀想古人之作为,感慨当下之遭遇、梦想建功之有为的激情内心世界。青主的歌曲中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深刻历史事件特征与文化内涵特点,还为这首作品的钢琴伴奏创作出了“诗中有情”的意蕴情景,体现出以人为情感载体的主旨思想,与传统古人诗词中的讲究以诗文来传情达意的模式进行对比,尤其是强烈地表达了诗词中喜怒哀乐皆通过不同诗曲对比来抒发的载体功能,从而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现力与技法特点向更开阔的领域推进。
在青主创作的这首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里,运用独特性的西方和声序列与功能逻辑对抒情性的乐句进行表达,采用大小调基础上的和弦与中国诗词作品中的传统音韵、韵律特点进行结合,体现出了艺术歌曲中较多的中外文化交融信息,突破了传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纯粹中国民族风韵的局限性特点,更具有现代性特点。诗人苏轼在创作这首诗词作品时,更为注重强调自己的历史怀想与所见所闻之间的内心悸动,以及欢喜或悲伤的情感交替特点,很形象的抒发出了他内心的独特感受。青主也在被当局通缉中隐姓埋名在上海国立音乐學院教书、做编辑,面对国内国际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无能为力,也从这首诗词的谱曲中寄予了强烈的而又复杂情感宣泄。青主在进行伴奏音乐的创作时强调其对气氛、情感、情绪变化的渲染效果并以该诗词中的音韵和音调为蓝本,所选择使用的技术手段范围也比较广泛,因此创作出的表现空间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出了较强的表现功用。
二、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伴奏特点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歌词部分,诗人苏轼充分的运用了“以宾喻主”的方法,这首诗词命名为“怀古”、怀念古人的历史功绩,事实上抒发了自我“抒情”的目的。通过对历史上三国时期周瑜、诸葛亮等“宾”客的历史角色定位,凸显词人苏轼将自己设为苦闷的“主”角的逻辑特点,从而实现在诗词中“借古喻今”的创作意图。苏轼当时面临着很困难的局面,诗词中的周瑜、诸葛亮等有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这衬托出了主人公该时期不能有味和无所作为的心境,结尾也折射出一种故作旷达的特点,体现出苏轼深沉的感慨与抑郁的内心感触。
在这首艺术歌曲作品的伴奏中,声乐旋律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戏曲的音调特点,尤其是展现出了带有昆曲意味的特点,钢琴伴奏则较有西方大小调基础上的和声连接特色。这种中西混合的音乐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的创作中比较罕见,尤其是在作曲家青主生活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专业作曲中也是较为少见的。在这首作品的钢琴伴奏中对于西洋歌剧中常用的伴奏方式,还体现在伴奏本身所具有的咏叹调特征方面——鉴于很多乐句曲调的宣叙调性特点,钢琴伴奏部分只能更具有宣叙性特征。
其次,在作品的前两小节,体现出艺术歌曲的开始声乐旋律中,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昆曲的唱腔音调特点和韵白演唱特点。歌曲的旋律走向是与诗词音调的朗诵起伏趋势相映衬的,随着韵律的起伏而改变旋律走向,极具有昆曲中的念白性特点,从而与西方传统歌剧中的宣叙调角色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特征。与之对应的钢琴伴奏肢体则一方面包含有主旋律部分的骨干音程,这样能实现与演唱者曲调的贴近,同时骨干音还是结合着和弦序列进行纵向结合的音响效果,也使得曲调的主题更具有鲜明的形象与性格特征。因此,钢琴伴奏中采用的伴奏织体实际上具有一种戏剧性的力量——采用一系列的柱式和弦与具有宣叙调性格的曲调音韵进行结合,类似于西方歌剧中的伴奏思维,既可以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中的起承转合特征,也体现出其中的古典韵味特点。
在这首完整的古诗词作品中,具有很强的戏剧冲突性特征,而且呈现出一种较强的上升趋势,因此钢琴伴奏在其中承担了快速推动戏剧性升温的作用。无论是钢琴伴奏中的琶音和弦的运用,还是采用比较急促的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或是连续性的跳进进行等,都为音乐带来了一种焦虑、不安的戏剧冲突感。 在第二段中间的间奏部分由钢琴伴奏部分独立承担的,其音乐的力度上也基本以强为主的特点。在此之后的几个小节中,与前面的第一段中所具有的宣叙性特征进行对比,这种强烈性的气氛特点仍然得以延续。但此时的钢琴伴奏织体与前面相比而言也稍有一些变化——虽然在总体风格方面它继承了第一段中的部分织体特点,但在这一段中却融入了更多的流动性与厚重性。歌词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情感厚度的逐渐下降,而是相反。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部分时,需要旋律和钢琴伴奏在强有力的力度、快速的速度以及强有力的演奏演唱中合力,才可以将此部分的情感、情绪推向一个更高的高潮,展现出全曲中的戏剧性高潮特点。在第二段抒情部分的旋律中,旋律悠长、舒缓的韵律节奏与优美、委婉的曲调风格是并行的,伴奏部分则体现出了在舒展而寬广的旋律之外,对于戏剧性内涵的表现与发掘,钢琴伴奏所产生的效果与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性格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特点。
三、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伴奏内涵解读
《大江东去》这首艺术歌曲中的伴奏,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特征,而并不仅仅作为伴奏角色来运用。在演奏这首作品的钢琴伴奏旋律与和弦时,首先需要注意体现伴奏与曲调同等重要、二者兼容、彼此不分的特点,正如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与宣叙调关系。所以在进行钢琴伴奏的音乐弹奏时,除了演奏者需要让脚下踏板干净、利落的起落外,还需要让手指的触键也格外发力,体现出与昆曲性格的旋律特征相结合的表现力特点。
其次,在这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中,还需要体现出和弦的序列性、功能性以及饱满有气势的渲染性特点。演奏钢琴伴奏方面,一方面需要强调右手重复旋律声部的清晰性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左手的演奏——尤其是采用三连音式的分解和弦部分,需要演奏者在弹奏时,体现出左手非常连贯、一气呵成的特点。这首艺术歌曲的尾声部分的伴奏部分也需要极为关注,因为这涉及到钢琴伴奏的第三个层面特征——对于戏剧性、情景性气氛的塑造以及对于深层音乐内涵的强调作用。虽然音乐的材料还是来自于第一段,但是已经开始在简单的念白为主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新的伴奏带来的韵律特征——无论是钢琴伴奏部分的右手演奏,尤其是在每小节的结尾所采用的具有象征性、暗示意义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还是在最后一句采用的具有冲击性力量、强度的 ff 力度,都体现出了伴奏对于特殊情景、气氛的强调作用。而且在这一层次中还产生了深刻的想像效应——将人从过去历史画面所产生的梦境中将镜头拉回到现实中的作用,而且很多的伴奏音型也形象性的体现出把酒人生的豪情形象性场面内涵。古诗词中蕴含的多种场面内涵与现实中的大江东流、在与作者个人的所处环境都在和谐的伴奏中静谧隐含其中,从而将全曲的戏剧性、情感特征都一起推向作品的最高潮。
此外,在钢琴的伴奏中,琶音和和弦肢体的运用也最大程度的模仿了古琴和古筝的音响效果,来呼应古典诗词中独特的中国韵味和文化习俗,不仅使得艺术歌曲的民族韵味十足,还使得钢琴伴奏在弹奏时也常常体现出这种民族音乐演奏的音响特点,“尊重了古典诗词的内涵、气质, 也尊重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又具有开阔的视角与现代技法经验, 并将其融入这些不同的片段中的创意性特点。”{2}尤其产生的各种变化较大的和声色彩与歌词相互辉映,充分显示出了对歌词的衬托作用。
结语
古典艺术歌曲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同时也是音乐给诗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种联觉反映。《大江东去》这首作品既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勃发出澎湃的内在激情,也能让人们在历史的河流中回归内心的宁静,“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也充分表现出了宋代苏轼原词中的艺术水准和情境特点,”{3}把中国古典诗词的塑造的民族韵味表现得酣畅淋漓、尽显古诗词表达的风格特性,也将沉淀了千余年的苏轼诗词,赋予了钢琴这种西方乐器以神秘的东方古韵,词曲与伴奏之间的巧妙结合,让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诗词魅力。
注释:
{1}李斐兰.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3}崔莹莹.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半音技法分析——以《大江东去》《卜算子》为例[J].当代音乐,2018(11):89-90.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 深层内涵 钢琴伴奏 《大江东去》
一、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基本语境
中国古诗词艺术源远流长,展现出了悠长的中国古代诗词雅韵与水彩泼墨般的历史画卷。{1}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大多尊重传统古诗词中的意境、情境和音韵特点,在以诗词为蓝本的基础上,发掘音乐的表现力与二者间的融合力。以古典诗词作为歌词进行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注重突出伴奏的作用,注重发挥其古典的音韵节奏特点,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展现出歌曲的内涵特点。近些年来,随着为古诗词创作歌曲的数量增多,围绕着严谨歌词韵律、典雅的结构形态、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特征所展开的音乐、文学内涵发掘手段也更为多样,能够体现出更为深刻的历史人文,作品往往耐人寻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点也具有很好的欣赏性、接受性特点。
上世纪三四十年我国作曲家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一首风格独特的艺术歌曲,多年以来深受国内外的音乐爱好者及专业演唱者喜爱。这首歌曲中的伴奏也以其独特的渲染作用和暗示性、象征性的技法效果得到人们的青睐,长期以来被作为音乐会常见的保留曲目之一。在众多同类诗词声乐曲目中,青主的这首《大江东去》不仅是当时我国艺术歌曲较少的环境下诞生的一首精品,也是在艺术歌曲领域比较成功的典范。青主根据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气势、情感特点将其进行旋律与伴奏创作,形成了一首风韵独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
苏轼创作的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身也是一首尽显其才华的作品,是其所有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代表作品。在这首怀古性的诗词中,苏轼通过了几个不同的诗句创作出了一系列的形象鲜明,个性完整的人物,历史形象特征,很好地表现出了词人在江边怀想古人之作为,感慨当下之遭遇、梦想建功之有为的激情内心世界。青主的歌曲中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深刻历史事件特征与文化内涵特点,还为这首作品的钢琴伴奏创作出了“诗中有情”的意蕴情景,体现出以人为情感载体的主旨思想,与传统古人诗词中的讲究以诗文来传情达意的模式进行对比,尤其是强烈地表达了诗词中喜怒哀乐皆通过不同诗曲对比来抒发的载体功能,从而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现力与技法特点向更开阔的领域推进。
在青主创作的这首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里,运用独特性的西方和声序列与功能逻辑对抒情性的乐句进行表达,采用大小调基础上的和弦与中国诗词作品中的传统音韵、韵律特点进行结合,体现出了艺术歌曲中较多的中外文化交融信息,突破了传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纯粹中国民族风韵的局限性特点,更具有现代性特点。诗人苏轼在创作这首诗词作品时,更为注重强调自己的历史怀想与所见所闻之间的内心悸动,以及欢喜或悲伤的情感交替特点,很形象的抒发出了他内心的独特感受。青主也在被当局通缉中隐姓埋名在上海国立音乐學院教书、做编辑,面对国内国际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无能为力,也从这首诗词的谱曲中寄予了强烈的而又复杂情感宣泄。青主在进行伴奏音乐的创作时强调其对气氛、情感、情绪变化的渲染效果并以该诗词中的音韵和音调为蓝本,所选择使用的技术手段范围也比较广泛,因此创作出的表现空间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出了较强的表现功用。
二、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伴奏特点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歌词部分,诗人苏轼充分的运用了“以宾喻主”的方法,这首诗词命名为“怀古”、怀念古人的历史功绩,事实上抒发了自我“抒情”的目的。通过对历史上三国时期周瑜、诸葛亮等“宾”客的历史角色定位,凸显词人苏轼将自己设为苦闷的“主”角的逻辑特点,从而实现在诗词中“借古喻今”的创作意图。苏轼当时面临着很困难的局面,诗词中的周瑜、诸葛亮等有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这衬托出了主人公该时期不能有味和无所作为的心境,结尾也折射出一种故作旷达的特点,体现出苏轼深沉的感慨与抑郁的内心感触。
在这首艺术歌曲作品的伴奏中,声乐旋律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戏曲的音调特点,尤其是展现出了带有昆曲意味的特点,钢琴伴奏则较有西方大小调基础上的和声连接特色。这种中西混合的音乐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的创作中比较罕见,尤其是在作曲家青主生活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专业作曲中也是较为少见的。在这首作品的钢琴伴奏中对于西洋歌剧中常用的伴奏方式,还体现在伴奏本身所具有的咏叹调特征方面——鉴于很多乐句曲调的宣叙调性特点,钢琴伴奏部分只能更具有宣叙性特征。
其次,在作品的前两小节,体现出艺术歌曲的开始声乐旋律中,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昆曲的唱腔音调特点和韵白演唱特点。歌曲的旋律走向是与诗词音调的朗诵起伏趋势相映衬的,随着韵律的起伏而改变旋律走向,极具有昆曲中的念白性特点,从而与西方传统歌剧中的宣叙调角色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特征。与之对应的钢琴伴奏肢体则一方面包含有主旋律部分的骨干音程,这样能实现与演唱者曲调的贴近,同时骨干音还是结合着和弦序列进行纵向结合的音响效果,也使得曲调的主题更具有鲜明的形象与性格特征。因此,钢琴伴奏中采用的伴奏织体实际上具有一种戏剧性的力量——采用一系列的柱式和弦与具有宣叙调性格的曲调音韵进行结合,类似于西方歌剧中的伴奏思维,既可以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中的起承转合特征,也体现出其中的古典韵味特点。
在这首完整的古诗词作品中,具有很强的戏剧冲突性特征,而且呈现出一种较强的上升趋势,因此钢琴伴奏在其中承担了快速推动戏剧性升温的作用。无论是钢琴伴奏中的琶音和弦的运用,还是采用比较急促的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或是连续性的跳进进行等,都为音乐带来了一种焦虑、不安的戏剧冲突感。 在第二段中间的间奏部分由钢琴伴奏部分独立承担的,其音乐的力度上也基本以强为主的特点。在此之后的几个小节中,与前面的第一段中所具有的宣叙性特征进行对比,这种强烈性的气氛特点仍然得以延续。但此时的钢琴伴奏织体与前面相比而言也稍有一些变化——虽然在总体风格方面它继承了第一段中的部分织体特点,但在这一段中却融入了更多的流动性与厚重性。歌词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情感厚度的逐渐下降,而是相反。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部分时,需要旋律和钢琴伴奏在强有力的力度、快速的速度以及强有力的演奏演唱中合力,才可以将此部分的情感、情绪推向一个更高的高潮,展现出全曲中的戏剧性高潮特点。在第二段抒情部分的旋律中,旋律悠长、舒缓的韵律节奏与优美、委婉的曲调风格是并行的,伴奏部分则体现出了在舒展而寬广的旋律之外,对于戏剧性内涵的表现与发掘,钢琴伴奏所产生的效果与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性格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特点。
三、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伴奏内涵解读
《大江东去》这首艺术歌曲中的伴奏,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特征,而并不仅仅作为伴奏角色来运用。在演奏这首作品的钢琴伴奏旋律与和弦时,首先需要注意体现伴奏与曲调同等重要、二者兼容、彼此不分的特点,正如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与宣叙调关系。所以在进行钢琴伴奏的音乐弹奏时,除了演奏者需要让脚下踏板干净、利落的起落外,还需要让手指的触键也格外发力,体现出与昆曲性格的旋律特征相结合的表现力特点。
其次,在这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中,还需要体现出和弦的序列性、功能性以及饱满有气势的渲染性特点。演奏钢琴伴奏方面,一方面需要强调右手重复旋律声部的清晰性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左手的演奏——尤其是采用三连音式的分解和弦部分,需要演奏者在弹奏时,体现出左手非常连贯、一气呵成的特点。这首艺术歌曲的尾声部分的伴奏部分也需要极为关注,因为这涉及到钢琴伴奏的第三个层面特征——对于戏剧性、情景性气氛的塑造以及对于深层音乐内涵的强调作用。虽然音乐的材料还是来自于第一段,但是已经开始在简单的念白为主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新的伴奏带来的韵律特征——无论是钢琴伴奏部分的右手演奏,尤其是在每小节的结尾所采用的具有象征性、暗示意义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还是在最后一句采用的具有冲击性力量、强度的 ff 力度,都体现出了伴奏对于特殊情景、气氛的强调作用。而且在这一层次中还产生了深刻的想像效应——将人从过去历史画面所产生的梦境中将镜头拉回到现实中的作用,而且很多的伴奏音型也形象性的体现出把酒人生的豪情形象性场面内涵。古诗词中蕴含的多种场面内涵与现实中的大江东流、在与作者个人的所处环境都在和谐的伴奏中静谧隐含其中,从而将全曲的戏剧性、情感特征都一起推向作品的最高潮。
此外,在钢琴的伴奏中,琶音和和弦肢体的运用也最大程度的模仿了古琴和古筝的音响效果,来呼应古典诗词中独特的中国韵味和文化习俗,不仅使得艺术歌曲的民族韵味十足,还使得钢琴伴奏在弹奏时也常常体现出这种民族音乐演奏的音响特点,“尊重了古典诗词的内涵、气质, 也尊重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又具有开阔的视角与现代技法经验, 并将其融入这些不同的片段中的创意性特点。”{2}尤其产生的各种变化较大的和声色彩与歌词相互辉映,充分显示出了对歌词的衬托作用。
结语
古典艺术歌曲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同时也是音乐给诗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种联觉反映。《大江东去》这首作品既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勃发出澎湃的内在激情,也能让人们在历史的河流中回归内心的宁静,“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也充分表现出了宋代苏轼原词中的艺术水准和情境特点,”{3}把中国古典诗词的塑造的民族韵味表现得酣畅淋漓、尽显古诗词表达的风格特性,也将沉淀了千余年的苏轼诗词,赋予了钢琴这种西方乐器以神秘的东方古韵,词曲与伴奏之间的巧妙结合,让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诗词魅力。
注释:
{1}李斐兰.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3}崔莹莹.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半音技法分析——以《大江东去》《卜算子》为例[J].当代音乐,2018(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