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同志:
我的母亲今年65岁了。自我记事时起,就没看到她去医院治过病。但并不是说她身体好,从来不得病。而是每当她有了头痛、发烧、关节痛等不舒服的感觉时就自己拔罐。按她的说法是:哪痛拔哪。说来奇怪,我母亲的这种方法还真有效。因此,我很想问一下,拔罐为什么能治病?它能治哪些病?
丹东 李静
李静读者:
拔罐是以杯罐做工具,用加热或抽吸的办法,排除罐内的空气,使罐内出现负压,促使其吸着于皮肤,引起局部淤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我国传统使用的拔罐为火罐,近年来又发明了抽气罐。抽气罐使用起来比火罐方便。
一、拔罐的机理
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实、活血化淤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②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根据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三、拔罐的临床应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现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用拔罐法治疗感冒
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头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风门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关6、太阳穴7。对于发烧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络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疗头痛
症状:头部胀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阳穴。
3.用拔罐法治疗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痰多,伴胸骨后疼痛,气急,胸闷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丰隆10、尺泽11。
4.用拔罐法治疗胃痉挛
症状:突发性剧烈上腹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胃痉挛常见于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有胃神经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枢14、内关15。
5.用拔罐法治疗失眠
症状:入睡困难,多梦,头晕、健忘、疲倦无力等。
取穴:心俞16、肾俞17、脾俞18、内关、三阴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疗高血压
症状: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失眠,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7.用拔罐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症状:腰臀部、大小腿右侧、小腿右外侧及足背侧发生放射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等。
取穴:肾俞、环跳22、承扶23、殷门24、委中25、承山26、悬钟27、风市28。
8.用拔罐法治疗关节炎
症状:关节疼痛、肿胀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髎29(音辽)、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30、足三里、风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阳关32。
9.用拔罐法治疗颈椎病
症状:颈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疗肩周炎
症状:肩部疼痛、夜间尤甚及肩部有压痛,活动受限等。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点处)。
四、拔罐的禁忌症
拔罐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也有其禁忌症。如,对于患有以下疾病的人不宜进行拔罐治疗。
1.患严重心脏病的人。
2.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3.患有肿瘤的人。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人。
5.孕妇和经期的妇女。
6.患有皮肤病的人。
五、拔罐应注意的事项
1.拔罐时应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2.拔罐前不宜过于劳累或饮酒,以免影响疗效。
3.每次治疗时留罐的时间为10—15分钟。
4.拔罐的部位如果出现瘀斑、水泡(在规定时间内)属正常现象,可用消毒器具刺破水泡,涂以龙胆紫,以防感染。
5.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6.人体的眼、耳、乳头、前后阴、脐、心脏搏动处及毛发过多的部位等不宜拔罐。
7.存在溃疡、水肿的部位不宜拔罐。
附注: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等病症。
19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失眠等。
20安眠: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癫狂等病症。
21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位于臀横纹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门:位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位于腘横纹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等病症。
26承山:位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悬钟: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主治下肢痿痹、胸胁胀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28风市:位于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病症。
29肩髎: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音鱼)穴后寸许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等病症。
30阳陵泉: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胁痛、呕吐等病症。
31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病症。
32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等病症。
33肩中俞: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位于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等病症。
我的母亲今年65岁了。自我记事时起,就没看到她去医院治过病。但并不是说她身体好,从来不得病。而是每当她有了头痛、发烧、关节痛等不舒服的感觉时就自己拔罐。按她的说法是:哪痛拔哪。说来奇怪,我母亲的这种方法还真有效。因此,我很想问一下,拔罐为什么能治病?它能治哪些病?
丹东 李静
李静读者:
拔罐是以杯罐做工具,用加热或抽吸的办法,排除罐内的空气,使罐内出现负压,促使其吸着于皮肤,引起局部淤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我国传统使用的拔罐为火罐,近年来又发明了抽气罐。抽气罐使用起来比火罐方便。
一、拔罐的机理
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实、活血化淤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②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根据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三、拔罐的临床应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现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用拔罐法治疗感冒
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头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风门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关6、太阳穴7。对于发烧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络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疗头痛
症状:头部胀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阳穴。
3.用拔罐法治疗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痰多,伴胸骨后疼痛,气急,胸闷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丰隆10、尺泽11。
4.用拔罐法治疗胃痉挛
症状:突发性剧烈上腹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胃痉挛常见于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有胃神经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枢14、内关15。
5.用拔罐法治疗失眠
症状:入睡困难,多梦,头晕、健忘、疲倦无力等。
取穴:心俞16、肾俞17、脾俞18、内关、三阴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疗高血压
症状: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失眠,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7.用拔罐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症状:腰臀部、大小腿右侧、小腿右外侧及足背侧发生放射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等。
取穴:肾俞、环跳22、承扶23、殷门24、委中25、承山26、悬钟27、风市28。
8.用拔罐法治疗关节炎
症状:关节疼痛、肿胀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髎29(音辽)、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30、足三里、风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阳关32。
9.用拔罐法治疗颈椎病
症状:颈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疗肩周炎
症状:肩部疼痛、夜间尤甚及肩部有压痛,活动受限等。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点处)。
四、拔罐的禁忌症
拔罐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也有其禁忌症。如,对于患有以下疾病的人不宜进行拔罐治疗。
1.患严重心脏病的人。
2.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3.患有肿瘤的人。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人。
5.孕妇和经期的妇女。
6.患有皮肤病的人。
五、拔罐应注意的事项
1.拔罐时应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2.拔罐前不宜过于劳累或饮酒,以免影响疗效。
3.每次治疗时留罐的时间为10—15分钟。
4.拔罐的部位如果出现瘀斑、水泡(在规定时间内)属正常现象,可用消毒器具刺破水泡,涂以龙胆紫,以防感染。
5.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6.人体的眼、耳、乳头、前后阴、脐、心脏搏动处及毛发过多的部位等不宜拔罐。
7.存在溃疡、水肿的部位不宜拔罐。
附注: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等病症。
19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失眠等。
20安眠: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癫狂等病症。
21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位于臀横纹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门:位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位于腘横纹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等病症。
26承山:位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悬钟: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主治下肢痿痹、胸胁胀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28风市:位于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病症。
29肩髎: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音鱼)穴后寸许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等病症。
30阳陵泉: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胁痛、呕吐等病症。
31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病症。
32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等病症。
33肩中俞: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位于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