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应该贯穿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始终。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讲“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自觉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关键词:新课 导入;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061-01
一、导入设计的依据
1、导入应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解决为何而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俗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明确为何而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你就不必担心有什么学不好的了。新课导入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能的因素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2、导入应回归生活
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导入应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观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入应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案例分析
笔者在以前的导入多数采用直接导入方式,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这种导入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知识的堆砌,让学生感觉乏味,没有新鲜感,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通过这几年自己教学经验积累以及外出听课获取的“灵感”对新课导入的方法或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选取几个案例就导入给予粗浅的分析。
1、故事导入
通过一个小故事,提出问题,引出课题。笔者听一位初中教师的一节课——海陆变迁。该教师选取了一个故事——幽灵岛,并配有视频,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幽灵岛时隐时现?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回答问题,学生满脸疑惑。该教师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一种求知欲进入课堂。此种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拆字导入
中国汉字,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在汉字这四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力量。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有意识和目的地运用汉字对有关地理事物、现象进行独具匠心的解读。
笔者在听一位地理教师讲授人教版“中东”一节课时,该教师首先在PPT上呈现出一个大大的汉字——“热”,当时天气较热,该教师讲:“今天天气较热,这个‘热’不仅与今天天气有关,还与今天所学习的地区‘中东’有关,请大家联想一下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快速地运转。教师揭开谜底:“中东是一个气候炎热和时政热点地区,这是‘热’字在此表示的第一层含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更深一步的进行联想。最后教师讲出自己的联想。他是这样讲解的:“热”字的上半部分“执”用红色书写,表示中东人们因战争所流淌的热血,下面的四点用黑、白、绿、黄四种颜色书写分别表示中东一些国家之间因石油之争而战、因宗教信仰之争而战、因水资源之争而战、因领土之争而战。一个“热”字巧妙地联系了整节的主要内容,同时强化了学生对此节知识的理解。
3、诗境导入
我国的诗词浩如星辰,很多诗词以其文学价值而千古流传,同时,一些诗句由于诗作者对地理事物细致地观察而包含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描述了一些典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特征、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笔者在讲授地理必修一(人教版)常见的天气系统中“锋与天气”这一课题时,让学生集体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当学生沉浸在这首优美的抒情诗的诗境时,抛出问题:诗中的雨为何不是磅礴大雨,而是绵绵细雨?若是磅礴大雨有这种意境么?那诗中的雨又是我们地理学习中什么类型的雨呢?笔者恰到好处地引出课题——锋与天气。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从诗境中回到现实,借着心理的“落差”和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进入新课。
4、生活导入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拥有一双“地理慧眼”,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笔者在讲授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所在学校的平面图,边讲边画,让学生参与其中。画好图,提出问题:学校的外部轮廓是什么形状?学校内部有哪些主要建筑设施及其分布?笔者继续讲,外部轮廓即学校形态,内部建筑设施及其分布即学校的内部空间结构。随即引出课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导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引导学生跨入艺术境界的艺术。只要我们能够勤于钻研,善于归纳,就能设计出新颖、高效的导入。
(作者单位:蚌埠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魏丽丽.新课导入 贵在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2).
[2]王天阁.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艺术[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01).
关键词:新课 导入;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061-01
一、导入设计的依据
1、导入应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解决为何而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俗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明确为何而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你就不必担心有什么学不好的了。新课导入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能的因素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2、导入应回归生活
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导入应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观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入应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案例分析
笔者在以前的导入多数采用直接导入方式,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这种导入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知识的堆砌,让学生感觉乏味,没有新鲜感,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通过这几年自己教学经验积累以及外出听课获取的“灵感”对新课导入的方法或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选取几个案例就导入给予粗浅的分析。
1、故事导入
通过一个小故事,提出问题,引出课题。笔者听一位初中教师的一节课——海陆变迁。该教师选取了一个故事——幽灵岛,并配有视频,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幽灵岛时隐时现?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回答问题,学生满脸疑惑。该教师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一种求知欲进入课堂。此种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拆字导入
中国汉字,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在汉字这四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力量。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有意识和目的地运用汉字对有关地理事物、现象进行独具匠心的解读。
笔者在听一位地理教师讲授人教版“中东”一节课时,该教师首先在PPT上呈现出一个大大的汉字——“热”,当时天气较热,该教师讲:“今天天气较热,这个‘热’不仅与今天天气有关,还与今天所学习的地区‘中东’有关,请大家联想一下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快速地运转。教师揭开谜底:“中东是一个气候炎热和时政热点地区,这是‘热’字在此表示的第一层含义。”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更深一步的进行联想。最后教师讲出自己的联想。他是这样讲解的:“热”字的上半部分“执”用红色书写,表示中东人们因战争所流淌的热血,下面的四点用黑、白、绿、黄四种颜色书写分别表示中东一些国家之间因石油之争而战、因宗教信仰之争而战、因水资源之争而战、因领土之争而战。一个“热”字巧妙地联系了整节的主要内容,同时强化了学生对此节知识的理解。
3、诗境导入
我国的诗词浩如星辰,很多诗词以其文学价值而千古流传,同时,一些诗句由于诗作者对地理事物细致地观察而包含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描述了一些典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特征、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笔者在讲授地理必修一(人教版)常见的天气系统中“锋与天气”这一课题时,让学生集体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当学生沉浸在这首优美的抒情诗的诗境时,抛出问题:诗中的雨为何不是磅礴大雨,而是绵绵细雨?若是磅礴大雨有这种意境么?那诗中的雨又是我们地理学习中什么类型的雨呢?笔者恰到好处地引出课题——锋与天气。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从诗境中回到现实,借着心理的“落差”和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进入新课。
4、生活导入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拥有一双“地理慧眼”,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笔者在讲授地理必修二(人教版)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所在学校的平面图,边讲边画,让学生参与其中。画好图,提出问题:学校的外部轮廓是什么形状?学校内部有哪些主要建筑设施及其分布?笔者继续讲,外部轮廓即学校形态,内部建筑设施及其分布即学校的内部空间结构。随即引出课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导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引导学生跨入艺术境界的艺术。只要我们能够勤于钻研,善于归纳,就能设计出新颖、高效的导入。
(作者单位:蚌埠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魏丽丽.新课导入 贵在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2).
[2]王天阁.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艺术[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