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简述了黄芪的生物学特点,介绍了其在中医学上的药用价值,重点介绍了黄芪的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黄芪;栽培规范;中药材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01-2
黄芪是我市地道中药材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我省膜荚黄芪的主产区。人工栽培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大量栽培也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58年市药材公司在永吉县、旺起、三家子、市郊区二道,舒兰县的平安等乡大量栽种黄芪。面积达500多亩,单产干货320市斤。1979年在省药材公司的支持下,市药材公司在舒兰县的平安乡、永吉县的杨木乡等地建立了商品基地。并与永吉等县研究了黄芪高产栽培规范化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广面积已达二千多亩。永吉县杨木乡和舒兰县平安、上荣、小城等乡都大面积栽培。亩产达八百斤左右。规范化新技术栽培比旧法栽培增产一倍左右,而且黄芪根体长大粗壮,药用品质好价值高。受到广大药农的拥护和中药购销加工部门的欢迎。市医药部门已经决定在全地区推广此项规范化新技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黄芪生产经久不衰,随着林业产业的调整,野生资源逐年的减少,现以成为林业生产和药农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项目。
1 黄芪的主要特点
我市栽培的黄芪主要品种为膜荚黄芪,还有棉芪。通称为北芪。山区野生的黄芪主要是膜荚黄芪,在各县均有少量分布。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市中药材用黄芪为地产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nanacevs(Fisch)Bge和内蒙黄芪Amongholcus Bungo的根,通称黄芪。本品为常用中药。
本品为常用中药,是我市地道药材之一,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味甘性温。入脾、肺经。其功能是补气补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症,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能出现食少便浊。气短乏力等症。如兼中气下陷,则能导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气虚不能摄血,则能引起便血崩漏。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故可用于上述诸症。但须随不同的气虚表现作相应的配伍。如与人参同用(参芪膏)能增强补气功效,可治病后气虚体弱,配白术(芪术膏),能补气健脾,可治脾虚气弱,食少便秘或泄泻;配当归(当归补血汤),能补气生血,可治气虚血亏;配附子(芪附汤),助阳,可治气虚阳衰,畏寒多汗;配党参、白术、灸甘草、升麻、柴胡等(补中益气汤),能补气,可治中气下陷,久滨脱肛,子宫脱垂;配党参、白术、当归、龙眼肉、红枣、远志等(归肺汤)有补气摄血安神之功,可治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
用于表虚自汗;卫气虚则表不固,可见表虚自汗,黄芪能益卫气,故有固表止汗之功。如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牡蛎散),可止自汗。治阴虚引起的盗汗,须与生地、熟地、黄柏、黄连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用于浮肿尿少,黄芪有补气利尿退肿功效。故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多配伍防已,拍打主等同用,如“金匮”防已黄芪汤。
用于气虚血滞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如“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黄花是生产定型方剂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柏子养心丸、再造丸、归脾丸、乌鸡白凤丸、十全大补丸、艾附爱宫丸等的重要原料。近年随着现代医疗科学的发展,又研制成北芪精,北芪蜂王浆粗剂型。
经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黄芪多糖有抗肿瘤的作用。可降低线粒体耗氧量,增加肌体应激能力,有强心及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并对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据文献报导黄芪合24.41一二胫基-5,0一二甲基异黄酮,熊竹膏、胆碱、甜菜碱、多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叶酸,毛草异黄酮和芒花素,另外黄芪还含有铬、锰、镁、钴、铜、锌、钼等14种微量元素。
2 黄芪的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我市从八十年代开始研究黄芪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在杨木、平安等地进行试验研究,一是选用黄芪良种。从东北黄芪(膜荚黄芪)与内蒙黄芪的对比试验中,发现内蒙黄芪、质优高产,决定选用内蒙黄芪为主栽品种,二是催芽播种,促进早发。三是高床育黄,培育壮苗。四是卧式栽培,实现优质高产。经过近年的多次试验研究,已经探索出一套黄芪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
2.1 主推内蒙黄芪良种,以永吉杨木乡为基点,1983年引种,1984年栽培811.7亩,当年收起黄芪6万多斤,产值达12万多元
1985年,内蒙黄芪已在基地安家落户,基本达到品种全部纯化。
2.2 浸种催芽
过去栽培黄芪都是种子直接下地,播种后第15-20天才出苗,有的甚至达二个月之久,而且出芽率低,苗出的不齐。根据黄芪种籽的特点,我们改进浸种催芽播种方法,这样播种后只需5-7天即可出苗,而且苗齐、苗全、浸种催芽方法简介如下:
将种籽放70℃热水中浸泡10-20分钟,并不停地搅动。达到种籽全部吸水肿胀,然后搓出装入麻袋进行催芽,待种籽萌动却可播种下地,这样可使黄芪种籽出芽率提高到80%以上。
2.3 高床育苗
过去多年来栽培黄芪均采用大垄直播二年后收获,即浪费了土地面积,而且不便起收,遇到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容易造成缺苗,断条现象,到收获时只有60%左右的苗,保苗率低,影响产量。采用高床育苗移栽,做到育一亩苗移栽五至八畝,不但节省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还可以在栽苗时剔出病弱苗,按大、中、小苗分别移栽,便于管理,移栽后保苗率可提高到90%以上,达到苗齐、苗全、苗壮、高产的目的。
为促进苗期根系生长,做出高床,排水升温,早育壮苗,苗床具体规格如下:畦(床)高30-40cm,哇宽120cm,作业道(畦间距离)40-50cm,长短根据地形而定。并可扣小棚育苗,早育壮苗,进一步提高单产。
2.4 卧式移栽,使根长根大,优质高产。
过去起收一亩黄芪需50个人工,深挖后土壤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起收过程中大多数将根部挖断,降低了高品质量,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东北黄芪和内蒙黄芪根长调查表:
根据内蒙黄芪根长的特点,改为卧式移栽。黄芪根部生长茁壮,移栽后不但封结构良好,而且收起时作业方便不易折根。每亩只用十个工时,这样既解决了起收的困难,也保证了商品的质量,节省了人力资金。
移栽:春季四月上中旬,秋季十月中旬,沟深根据黄芪苗的大小而定,株距10cm,行距25cm,将苗斜放于沟内,斜放角度以不超过30°为宜,栽后上面覆土10cm,然后镇压,以便保墒。
过去大垄直播,立式移栽亩产商品芪300-400市斤。
高床育苗、卧式移栽亩产商品黄芪可达600-800市斤,比旧的栽培方式产量产值增加一倍,纯收益增加近二倍。
3 建议
(1)落实好计划,保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价格变化幅度不能过大,保证相对稳定。
(2)巩固老基地,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保证生产计划落实,实行定产量,定质量。
(3)保证野生黄芪资源,合理采挖,尽快恢复野生黄芪的自然生长能力,建立中药野生资源保护区。
作者简介:陈长静(1960-),男,吉林吉林人,吉林市船营区林业畜牧局农艺师,研究方向:林业特产和畜牧。
关键词:黄芪;栽培规范;中药材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01-2
黄芪是我市地道中药材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我省膜荚黄芪的主产区。人工栽培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大量栽培也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58年市药材公司在永吉县、旺起、三家子、市郊区二道,舒兰县的平安等乡大量栽种黄芪。面积达500多亩,单产干货320市斤。1979年在省药材公司的支持下,市药材公司在舒兰县的平安乡、永吉县的杨木乡等地建立了商品基地。并与永吉等县研究了黄芪高产栽培规范化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广面积已达二千多亩。永吉县杨木乡和舒兰县平安、上荣、小城等乡都大面积栽培。亩产达八百斤左右。规范化新技术栽培比旧法栽培增产一倍左右,而且黄芪根体长大粗壮,药用品质好价值高。受到广大药农的拥护和中药购销加工部门的欢迎。市医药部门已经决定在全地区推广此项规范化新技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黄芪生产经久不衰,随着林业产业的调整,野生资源逐年的减少,现以成为林业生产和药农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项目。
1 黄芪的主要特点
我市栽培的黄芪主要品种为膜荚黄芪,还有棉芪。通称为北芪。山区野生的黄芪主要是膜荚黄芪,在各县均有少量分布。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市中药材用黄芪为地产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nanacevs(Fisch)Bge和内蒙黄芪Amongholcus Bungo的根,通称黄芪。本品为常用中药。
本品为常用中药,是我市地道药材之一,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味甘性温。入脾、肺经。其功能是补气补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症,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能出现食少便浊。气短乏力等症。如兼中气下陷,则能导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气虚不能摄血,则能引起便血崩漏。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故可用于上述诸症。但须随不同的气虚表现作相应的配伍。如与人参同用(参芪膏)能增强补气功效,可治病后气虚体弱,配白术(芪术膏),能补气健脾,可治脾虚气弱,食少便秘或泄泻;配当归(当归补血汤),能补气生血,可治气虚血亏;配附子(芪附汤),助阳,可治气虚阳衰,畏寒多汗;配党参、白术、灸甘草、升麻、柴胡等(补中益气汤),能补气,可治中气下陷,久滨脱肛,子宫脱垂;配党参、白术、当归、龙眼肉、红枣、远志等(归肺汤)有补气摄血安神之功,可治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
用于表虚自汗;卫气虚则表不固,可见表虚自汗,黄芪能益卫气,故有固表止汗之功。如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牡蛎散),可止自汗。治阴虚引起的盗汗,须与生地、熟地、黄柏、黄连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用于浮肿尿少,黄芪有补气利尿退肿功效。故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多配伍防已,拍打主等同用,如“金匮”防已黄芪汤。
用于气虚血滞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如“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黄花是生产定型方剂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柏子养心丸、再造丸、归脾丸、乌鸡白凤丸、十全大补丸、艾附爱宫丸等的重要原料。近年随着现代医疗科学的发展,又研制成北芪精,北芪蜂王浆粗剂型。
经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黄芪多糖有抗肿瘤的作用。可降低线粒体耗氧量,增加肌体应激能力,有强心及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并对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据文献报导黄芪合24.41一二胫基-5,0一二甲基异黄酮,熊竹膏、胆碱、甜菜碱、多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叶酸,毛草异黄酮和芒花素,另外黄芪还含有铬、锰、镁、钴、铜、锌、钼等14种微量元素。
2 黄芪的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我市从八十年代开始研究黄芪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在杨木、平安等地进行试验研究,一是选用黄芪良种。从东北黄芪(膜荚黄芪)与内蒙黄芪的对比试验中,发现内蒙黄芪、质优高产,决定选用内蒙黄芪为主栽品种,二是催芽播种,促进早发。三是高床育黄,培育壮苗。四是卧式栽培,实现优质高产。经过近年的多次试验研究,已经探索出一套黄芪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
2.1 主推内蒙黄芪良种,以永吉杨木乡为基点,1983年引种,1984年栽培811.7亩,当年收起黄芪6万多斤,产值达12万多元
1985年,内蒙黄芪已在基地安家落户,基本达到品种全部纯化。
2.2 浸种催芽
过去栽培黄芪都是种子直接下地,播种后第15-20天才出苗,有的甚至达二个月之久,而且出芽率低,苗出的不齐。根据黄芪种籽的特点,我们改进浸种催芽播种方法,这样播种后只需5-7天即可出苗,而且苗齐、苗全、浸种催芽方法简介如下:
将种籽放70℃热水中浸泡10-20分钟,并不停地搅动。达到种籽全部吸水肿胀,然后搓出装入麻袋进行催芽,待种籽萌动却可播种下地,这样可使黄芪种籽出芽率提高到80%以上。
2.3 高床育苗
过去多年来栽培黄芪均采用大垄直播二年后收获,即浪费了土地面积,而且不便起收,遇到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容易造成缺苗,断条现象,到收获时只有60%左右的苗,保苗率低,影响产量。采用高床育苗移栽,做到育一亩苗移栽五至八畝,不但节省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还可以在栽苗时剔出病弱苗,按大、中、小苗分别移栽,便于管理,移栽后保苗率可提高到90%以上,达到苗齐、苗全、苗壮、高产的目的。
为促进苗期根系生长,做出高床,排水升温,早育壮苗,苗床具体规格如下:畦(床)高30-40cm,哇宽120cm,作业道(畦间距离)40-50cm,长短根据地形而定。并可扣小棚育苗,早育壮苗,进一步提高单产。
2.4 卧式移栽,使根长根大,优质高产。
过去起收一亩黄芪需50个人工,深挖后土壤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起收过程中大多数将根部挖断,降低了高品质量,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东北黄芪和内蒙黄芪根长调查表:
根据内蒙黄芪根长的特点,改为卧式移栽。黄芪根部生长茁壮,移栽后不但封结构良好,而且收起时作业方便不易折根。每亩只用十个工时,这样既解决了起收的困难,也保证了商品的质量,节省了人力资金。
移栽:春季四月上中旬,秋季十月中旬,沟深根据黄芪苗的大小而定,株距10cm,行距25cm,将苗斜放于沟内,斜放角度以不超过30°为宜,栽后上面覆土10cm,然后镇压,以便保墒。
过去大垄直播,立式移栽亩产商品芪300-400市斤。
高床育苗、卧式移栽亩产商品黄芪可达600-800市斤,比旧的栽培方式产量产值增加一倍,纯收益增加近二倍。
3 建议
(1)落实好计划,保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价格变化幅度不能过大,保证相对稳定。
(2)巩固老基地,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保证生产计划落实,实行定产量,定质量。
(3)保证野生黄芪资源,合理采挖,尽快恢复野生黄芪的自然生长能力,建立中药野生资源保护区。
作者简介:陈长静(1960-),男,吉林吉林人,吉林市船营区林业畜牧局农艺师,研究方向:林业特产和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