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风险被过度放大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6035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2010年及2011年上半年,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政策年”,从不太为人关注和了解,陡然成为了经济界热点和传媒界焦点,进而成为各项政策的调控重点。要清晰把握平台目前面临的风险并顺利走出困境,并不能仅就平台来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来分析更为透彻。
  从宏观来看,地方经济持续增长、投融资体制建设与平台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就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这一环节在当下制度环境中主要是由平台来承担的,起着对接“市长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也即业内所讲的“背靠市长,面向市场”。目前来看,自觉并正确认识到这一关系并主动调整完善地方投融资体制的政府并不多,大部分或通过计划指令或涸泽而渔,割裂切断了投融资平台与城市资源经营的有机联系,从根源上种下了平台发展的种种风险。
   从中观层面来看,即区域内的平台体系建设问题,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包括平台代表利益部门化、定位与职责交叉等,但最为突出的是一个城市的投融资平台数量庞大,规模偏小。一般来讲,地区的GDP与平台数量的比值控制在1000-1500为佳,比值越小说明平台的规模效益越差,也成为平台风险的重要构成因素。
  从微观层面来看,平台作为一个企业,其面临的风险主要在于战略、结构与运营三个层面。首先看战略层面,在目前这个阶段表现为转型的风险。平台发展一般历程有其自身的规律,2010年和其后半年的宏观经济及结构调整加速了平台转型发展的进程,这次的转型主要体现在基于平台的城市有效资源重构、平台自身经营性业务体系的构建及投融资理念的更新,一部分未能或无法转型的平台就结束了其存在的地位而被整合。因此这种转型风险无形但巨大,直接从根本上动摇投融资平台的存在。
  战略决定结构,结构传承战略,结构层面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业务结构不尽合理,二是管控结构跟不上发展需求。从业务结构来看,平台的业务以经营性为标准可分为非经营性业务(公益性业务)、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大部分平台由于承担着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如城市道路、广场、河道整治等,基本是投资大无回收项目。从统计数据来看,这类业务一般占到平台投资业务的70%甚至更高。而国家发改委在《关于规范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有关审核标准的工作指引》中提出,“最近三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或营业总收入)与补贴收入(如未单列则采用营业外收入科目数据)之比大于7:3方可申请发债”。由此可见,平台经常应用的债券融资手段对业务结构的要求与平台实际业务结构有着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所产生的风险直接影响着平台融资手段的创新、既有负债的偿还及健康持续发展。
  从管控结构来看,目前也是平台面临的一大风险,部分平台在短短三年资产总量成倍甚至十多倍的增长,这种增长并非是自身经营积累形成的,而是通过快速整合重组形成,其中一个重要成因是企业债券的发行。在这过程中,平台在形式上完成了从公司向集团的转变,但从管理理念、结构、模式、手段等还停留在单公司运作的层面,再加上一般平台治理结构不够清晰,亦政亦商较为突出,这就使集团的管控风险巨大,表现为集团本部的组织架构设置与业务体系不匹配,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交叉冲突,缺乏对子单元的有效管理控制等。
  而经营层面的风险是目前最为明显的,最受外界所关注的是财务风险,或者更为具体的是债务风险,近期反响最大的就是“城投债”风险。平台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承担城市化、城市经营过程中的债务风险并通过统筹运用财政及金融等手段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风险。近期平台债务风险极为突出的成因在于宏观政策及金融政策的变化,表现为债务结构与债务期限的不匹配,从我们长期持续与平台的接触来看,这类风险始终伴随着平台。但就目前我们接触的包括东、中、西部平台的债务偿还来看,有一定的压力但并没到压垮的程度,只要合理控制新增负债,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债务风险的化解并非难解。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个行业的年轻与快速发展,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风险与不规范,但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融资平台对城市化做出了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贡献,质疑与批评对融资平台走向市场化、规范化应该是动力而非障碍。有理由相信,2011年将成为融资平台行业发展的“规范化元年”,平台行业通过自身的规范,必将能在收缩中实现壮大,在转型中完成跨越。
  (作者系南京卓远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
其他文献
多面的生存困境    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英美治理模式:以产权理论和经营委托代理为基础,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强调规则管理,使利益相关方(主要是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二是日德治理模式:以大企业、金融机构对企业相互持股为特点,强调各方(主要是企业主、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利益相互均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如德国著名的“三三制”。三是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治理模式,这其
期刊
相比一般企业,上市公司因为集聚着多重资源和优势,无疑是中国企业层面的创新驱动者。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掌舵中国上市企业的战略思想家们,已将创新的目光投向商业模式、价值链、战略管理乃至公司治理的层面。他们希望借助全方位的创新体系的建设,有效提升组织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为争夺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夯实根基。    董文标:颠覆自我创新未来    “提前十年想,提前五年做。”思想
期刊
利率市场化:要有时间表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施必要的改革推动利率完全市场化,将促进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过,这是一项惊天动地的系统性工程,并非发几个文件就能短期促成。作为最大的市场经济主体,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业将要彻底打破以往存在多年的利率行政性垄断,这不啻于“自我革命”,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注定是个重大的考验。  在这场不可逆的体制性突围中,能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成功,能否通过倒
期刊
未来薪酬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监管机构将要求提高薪酬激励的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要通过薪酬监管来抑制不恰当的薪酬激励导致的业务创新与冒进的风险    2011年3月2日,美国证交会(SEC)发布新规,将对金融经纪商、自营商和投资顾问公司的高额薪酬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并首次要求接受监管的公司每年向SEC报告详细的薪酬计划,而SEC则有权禁止相关公司发放那些被其判定为属于激励过度的薪酬安排。新规被认为是
期刊
在美国,如果你把一位企业家称为具有学者特质的企业家(scholar businessman),他绝不会认为你在称赞他,反倒怪你说他有点优柔寡断或纸上谈兵    中国有一个特别的词,叫儒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虽然也有类似的翻译,但意思完全不准。  儒商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用儒家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的商人,二是文化素养高并有点书卷气的商人。可以肯定,无论是商人还是普通大众,都是从后者去理解的,因为
期刊
尽管大脑看起来很顽固,但是大脑中的神经联系却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只要通过思考自己正在想什么,并时刻关注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何处,即使是最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改变    众所周知,实现组织变革的根本在于改变公司员工,而这仅靠简单的上级指令完全不够。如何富有成效地调整公司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习惯,成为阻碍公司变革的最大难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渐渐揭开了这个问题的神秘面纱:要养成新行为,
期刊
许多企业的战略规划对市场的预测是以每年某个固定速度增长作为依据,并以目前的市场竞争状况作为考虑,然后建议企业应该进入或是其他,这样的建议在中国往往注定是失败的    很多中国企业做大以后,在做战略规划时总是尝试将商学院里学来的西方经典战略规划方法照搬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又有部分咨询顾问在给中国企业制定战略时也是遵循了西方经典的战略规划的方法,在对市场的发展以及市场未来的分析状况基础之上得出企业的
期刊
目前中国银监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消费者利益保护委员会或者设立相应的部门,消费者利益受损事件不断发生,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因此对银行业的监管治理尤为重要。我们借鉴国外学者构建的金融监管治理评估框架,结合中国实际,设计了中国银行业监管治理指数的指标体系。中国银行业监管治理指数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四个纬度:独立性、责任性、透明度和监管操守,每个纬度又细分为若干指标,总计47个指标。指标
期刊
资本市场不是一个由少数人启动决定、大多数人被动配合的游戏。自上向下用行政手段推动市场发展,其效果往往与目标是背离的    中国资本市场“向上成长”二十年后,取得了许多令人目眩神迷的成绩。2010年,沪深两市IPO融资规模超过香港、纽约和伦敦,一跃成为全球第一;截至2010年底,沪深两市的股市总市值也已跃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并购及海外并购似乎也风生水起……于是,我们开始憧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
期刊
产品有品牌,服务有品牌,企业有品牌,甚至人也有品牌(如苹果的Steve Jobs,美国大众电视节目主持Oprah Winfrey,国际建筑大师Frank Gehry),公司项目又怎能缺了品牌?  研究显示,即便是公司项目,如果缺乏引人注目的品牌,也将不得不忍受诸多的挫折与阻碍。在创新领域的重量级公司3M,CEO George Buckley最近就一直感叹,为了激励团队,支撑看似平凡、实则有着突破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