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控制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中的恢复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72例,对他们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膝关节控制训练,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在训练前后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分类、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训练效果;结果:在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但通过不同方法的训练后,观察组的步行功能恢复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效果好(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使用膝关节控制训练,具有明显改善患者步行功能的作用,值得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膝关节控制训练;脑卒中;步行功能;康复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是指患有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各种诱因引发脑内动脉闭塞、狭窄或者破裂,导致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它属于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起病突然。脑卒中又可分成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一大部分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存在步行功能障碍,步行功能障碍给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对脑卒中患者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步行功能得以恢复。因此,采取哪种有效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加强训练,是临床医生及广大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取了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观察病例及方法
1.1观察病例:本组研究病例共7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法对他们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中有左偏瘫14例,右偏瘫22例,他们的年龄为38-72岁,平均年龄为(53.4±7.2)岁,他们的病程为0.4-3年,平均病程为(1.8±0.6)年;对照组患者有17例左偏瘫,有19例右偏瘫,他们的年龄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5.3±7.8)岁,他们的病程为0.6-2.8年,平均病程为(2.2±0.8)年。全部患者都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确诊,且不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影响训练的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均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的基本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简易功能训练,其中包括桥式运动、躯干控制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坐(站)平衡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步态训练等,每天训练两次,每次训练四十分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再加上膝关节控制训练,训练时间为每天二十分钟。观察组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如下:
1.2.1床上膝关节控制训练: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健侧下肢向下展开,患侧足底放置在操作者腿部,进行膝关节屈曲及伸展运动[1]。操作者在屈膝时对股二头肌进行拍打刺激,在伸膝时对股四头肌进行刺激,这样可诱发患者膝关节进行主动运动。随着训练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少对患者的辅助量,并增加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
1.2.2患侧负重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协助患者取站立位,将健侧放置台阶,让患侧肢体负重,并做膝关节屈伸运动,待屈曲大概15°时停止,保持7秒左右,再继续做伸直动作,让它保持在5°的屈曲状态。训练时要取患侧下肢为重心,防止向前倾,为了避免患者膝关节没有良好控制,可给予适量辅助。
1.2.3擺动前膝关节控制训练:让患者取站立位,将健侧放置于前方,起到支撑整个体重的作用,患肢放在后方于膝关节放松时屈曲,提前为摆动患肢做好准备。
1.2.4摆动时膝关节控制训练:让患者取站立位,让健肢负重,患肢屈髋位,进行膝关节屈曲及伸展训练,在训练时要让裸关节背屈内翻,接着再进行髋伸展位膝屈伸训练,反复训练。
1.2.5转移重心膝关节控制训练:患者取站立位,患肢在前方,将重心全部移到患肢,在转移重心时让膝关节从屈曲位过渡到自然伸展,进行转移重心前后膝关节控制训练,防止出现膝过伸。两组患者均进行30天的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参照简式Fugl-Meyer 运动量表[2]对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所检察的项目有17项,每项最高分为2分,最高总分为34分。对两组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同时按照步行能力进行分级,分别为无法步行、辅助步行、单独步行三个级别。观察步行能力提高的程度和两组患者训练前后步行能力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训练前后比较,在训练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一个月时间的康复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
2.1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情况,见表一如下[n( )]:
组别 训练前 训练后
观察组(n=36) 6.68±2.52 22.13±6.12
对照组(n=36) 6.75±2.63 17.53±5.89
注:训练前后比较,t检验,P<0.01.
2.2两组患者训练前后步行能力比较情况,见表二如下(n):
步行能力 无法步行 辅助步行 单独步行
观察组(n=36)
(训练前) 8 22 6
(训练后) 2 4 30
对照组(n=36)
(训练前) 6 20 10
(训练后) 4 12 20
注:两组患者训练后独立步行功能比较,经χ2 检验,P<0.05.
3.讨论
正常人在刚开始站立时,膝关节是先屈曲然后再伸展,站立一段时间后,膝关节会呈5°屈曲,让身体重心保持平稳,到了最后,又会呈现屈曲状态,为步行更加协调做准备;在摆动初期,由于膝关节屈曲缩短了下肢,摆动足待足趾离地后离开地面,膝关节保持屈曲,于下次足跟地前瞬间伸膝,这样一个完整的步行动作就完成了。因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伸肌协调运动功能不正常,也就造成步行动作不正常[3]。
偏瘫患者在步行过程中,导致站立相负重期膝关节过伸的主要原因有股四头肌控制能力下降、膝关节没有进行充分的分离运动、本体感觉衰退等。患者在站立时下肢容易产生伸肌痉挛模式,产生了膝反张和踝关节内翻情况,这时患者重心没有全部往前转移,身体前进幅度过小,导致步态不正常。本研究中使用的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对膝关节周围肌肉加强了控制训练,不断刺激患者患肢肌肉,提高了他们的主动运动意识,对患侧下肢的运动感知具有改善作用,也就增强了患肢的控制功能[4]。采取站立负重训练,让患肢的肌张力得到减轻,可纠正不正常的模式;而重心转移练习可让患者步行更加平稳,步行能力也得以提高。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训练前后比较,在训练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一个月时间的康复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
综上所述,在训练时一定要由简至难,缓慢进行,不可让患者用力过度,诱发伸肌痉挛,操作者应在旁对其进行提醒和指导,再针对患者训练情况调整辅助量,从各个方面让患者的控制能力得以提高,并掌握自身的运动感觉,让膝关节控制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晓峰,胡雪艳.偏瘫步态膝关节角度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2(10):9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75.
[3]孙嘉,谭东升.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重建[J].中国临床康复,2011:5(9):59.
[4]方兴强.早期站立对偏瘫康复治疗作用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11,5(6):25~26.
关键词:膝关节控制训练;脑卒中;步行功能;康复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是指患有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各种诱因引发脑内动脉闭塞、狭窄或者破裂,导致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它属于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起病突然。脑卒中又可分成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一大部分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存在步行功能障碍,步行功能障碍给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对脑卒中患者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步行功能得以恢复。因此,采取哪种有效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加强训练,是临床医生及广大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取了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观察病例及方法
1.1观察病例:本组研究病例共7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法对他们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中有左偏瘫14例,右偏瘫22例,他们的年龄为38-72岁,平均年龄为(53.4±7.2)岁,他们的病程为0.4-3年,平均病程为(1.8±0.6)年;对照组患者有17例左偏瘫,有19例右偏瘫,他们的年龄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5.3±7.8)岁,他们的病程为0.6-2.8年,平均病程为(2.2±0.8)年。全部患者都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确诊,且不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影响训练的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均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的基本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简易功能训练,其中包括桥式运动、躯干控制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坐(站)平衡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步态训练等,每天训练两次,每次训练四十分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再加上膝关节控制训练,训练时间为每天二十分钟。观察组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如下:
1.2.1床上膝关节控制训练: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健侧下肢向下展开,患侧足底放置在操作者腿部,进行膝关节屈曲及伸展运动[1]。操作者在屈膝时对股二头肌进行拍打刺激,在伸膝时对股四头肌进行刺激,这样可诱发患者膝关节进行主动运动。随着训练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少对患者的辅助量,并增加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
1.2.2患侧负重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协助患者取站立位,将健侧放置台阶,让患侧肢体负重,并做膝关节屈伸运动,待屈曲大概15°时停止,保持7秒左右,再继续做伸直动作,让它保持在5°的屈曲状态。训练时要取患侧下肢为重心,防止向前倾,为了避免患者膝关节没有良好控制,可给予适量辅助。
1.2.3擺动前膝关节控制训练:让患者取站立位,将健侧放置于前方,起到支撑整个体重的作用,患肢放在后方于膝关节放松时屈曲,提前为摆动患肢做好准备。
1.2.4摆动时膝关节控制训练:让患者取站立位,让健肢负重,患肢屈髋位,进行膝关节屈曲及伸展训练,在训练时要让裸关节背屈内翻,接着再进行髋伸展位膝屈伸训练,反复训练。
1.2.5转移重心膝关节控制训练:患者取站立位,患肢在前方,将重心全部移到患肢,在转移重心时让膝关节从屈曲位过渡到自然伸展,进行转移重心前后膝关节控制训练,防止出现膝过伸。两组患者均进行30天的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参照简式Fugl-Meyer 运动量表[2]对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所检察的项目有17项,每项最高分为2分,最高总分为34分。对两组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同时按照步行能力进行分级,分别为无法步行、辅助步行、单独步行三个级别。观察步行能力提高的程度和两组患者训练前后步行能力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训练前后比较,在训练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一个月时间的康复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
2.1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情况,见表一如下[n( )]:
组别 训练前 训练后
观察组(n=36) 6.68±2.52 22.13±6.12
对照组(n=36) 6.75±2.63 17.53±5.89
注:训练前后比较,t检验,P<0.01.
2.2两组患者训练前后步行能力比较情况,见表二如下(n):
步行能力 无法步行 辅助步行 单独步行
观察组(n=36)
(训练前) 8 22 6
(训练后) 2 4 30
对照组(n=36)
(训练前) 6 20 10
(训练后) 4 12 20
注:两组患者训练后独立步行功能比较,经χ2 检验,P<0.05.
3.讨论
正常人在刚开始站立时,膝关节是先屈曲然后再伸展,站立一段时间后,膝关节会呈5°屈曲,让身体重心保持平稳,到了最后,又会呈现屈曲状态,为步行更加协调做准备;在摆动初期,由于膝关节屈曲缩短了下肢,摆动足待足趾离地后离开地面,膝关节保持屈曲,于下次足跟地前瞬间伸膝,这样一个完整的步行动作就完成了。因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伸肌协调运动功能不正常,也就造成步行动作不正常[3]。
偏瘫患者在步行过程中,导致站立相负重期膝关节过伸的主要原因有股四头肌控制能力下降、膝关节没有进行充分的分离运动、本体感觉衰退等。患者在站立时下肢容易产生伸肌痉挛模式,产生了膝反张和踝关节内翻情况,这时患者重心没有全部往前转移,身体前进幅度过小,导致步态不正常。本研究中使用的膝关节控制训练方法,对膝关节周围肌肉加强了控制训练,不断刺激患者患肢肌肉,提高了他们的主动运动意识,对患侧下肢的运动感知具有改善作用,也就增强了患肢的控制功能[4]。采取站立负重训练,让患肢的肌张力得到减轻,可纠正不正常的模式;而重心转移练习可让患者步行更加平稳,步行能力也得以提高。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训练前后比较,在训练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一个月时间的康复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
综上所述,在训练时一定要由简至难,缓慢进行,不可让患者用力过度,诱发伸肌痉挛,操作者应在旁对其进行提醒和指导,再针对患者训练情况调整辅助量,从各个方面让患者的控制能力得以提高,并掌握自身的运动感觉,让膝关节控制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晓峰,胡雪艳.偏瘫步态膝关节角度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2(10):9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75.
[3]孙嘉,谭东升.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重建[J].中国临床康复,2011:5(9):59.
[4]方兴强.早期站立对偏瘫康复治疗作用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11,5(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