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徐志摩写过一首诗叫《沪杭车中》。虽然很多年过去了,其中所表达的内容大致还记得:列车飞驰,更觉时光匆匆。
我在纽约边上的新泽西州呆了两个晚上后,要去宾州的兰卡斯特。一是不想让朋友开车送我,二是没有在美国乘过火车,我决定坐火车去兰卡斯特。下午,朋友把我drop在纽瓦克的Penn火车站的门口。背着双肩包,推着行李箱,我独自去旅行。不过,我还是挺自豪的,因为朋友告诉我,他到美国20多年,还未曾有机会坐过火车呢!
进了火车站,首先把电子票换成一张像飞机登机牌那样的乘车票,然后就只需等电视屏幕上显示我要乘的车在哪个站台停靠。所以,我有时间像个异乡客似的在火车站里到处溜达。
这是一座有80年历史的老车站。就是说,80年前人们从这里上车去远方,今天人们还是如此;80年来,或许它经过多次装修、改建,但车站还是这个车站。
Penn车站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味的车站:大理石的墙壁、拱形的屋顶、水磨石的地面,木质的长椅,见证过不知多少旅人,已经被磨得发亮。站内的旅客因为班车到达的情况,时多时少,但候车的旅客并不多。大家都是到了点来到车站,进了站很快便上车离开。更主要的是,每趟车的乘客数量往往都比较少。车站的外间是售票厅兼候车区,往里面是延伸出去的两个L形长厅,有不同的通道通向上面的站台:可以从楼梯上,可以乘电梯;如果行李沉重也可以乘直升电梯。
走在这座老车站,让人想起一些西方老电影里离别的场景。在我们的印象中,车站是拥挤、喧闹、无序、人头攒动的地方,但Penn车站让人觉得它是一个有情调的场所。男男女女,脚步匆匆,不一样的故事,洋溢在带有古典气息的空气中。
虽说Penn车站的古典味十足,但我又觉得周围的一切却是十分“现实”。里厅外厅走了两遍后,我发现Penn车站有“三多”:一是警察多,我数了数,不大的车站大约有10个警察,另外还有一只警犬;二是黑人多,候车厅里坐着的大多数都是黑人;三是奇奇怪怪的人多,当然主要也是黑人。坐在我对面的一个黑人,嘴里一直在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说几句还哈哈大笑一下,并不时从一只纸口袋里掏垃圾食品吃。不过,我后来明白了,那些黑人可能大多数并不是乘客,而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我要乘坐的火车的信息终于在电视屏上显示了:669次,前往哈里斯堡的火车,5:34发车,停靠3站台。我连忙推着行李箱去找电梯。走进电梯,发现里面有两个人,一个白人(女的)、一个黑人(男的)。白人妇女出了电梯后,黑人留在里面,我进去后,他并没有出去。这让我有点警觉。电梯上行,他用口音很重的英语说,他误了火车,其他话我没怎么听懂,估计是想要我给他点钱什么的。我没有理他,当然也不怕他,一是从候车厅到站台这点距离他没有時间对我怎么样,二是外面那么多警察,我心里比较踏实。上到站台,映入眼帘的是英国老车站的古老景象。昏暗的灯光,站台上三三两两的乘客,让人想起庞德的那首《地铁车站》。对面应该是5站台,绰绰约约一些人影,其中有一个警察,也牵着一只大警犬。
5:32,开往哈里斯堡的669次火车到站。我的车票上并没有座位号,只显示是reserved coach seat(保留座位),所以,我只要找到空位坐下就行。
最后一节车厢很空,我一个人可以坐两个座位,可以打开电脑工作。从纽瓦克,到Trenton,到费城,列车晃晃荡荡的,仿佛坐在中国90年代的火车上。渐渐地,我睡着了,模模糊糊中觉得车里的人越来越多,又听见一个很放肆的女人很放肆地笑。中途上来一个老太太,我侧了侧身,让她坐到靠窗户的那个座位;过道对面一个小伙子、一个姑娘,他们一路上似乎一直在读一本书……在半睡半醒之间,窗外的市镇闪过:一切似乎真实,一切似乎又不那么真实;或许时差反应还没有过去,或许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空气,我似乎有一种失重感。我是我,又好像不是我;周围的人,是真人,又像是些符号。没有人会叫出我的名字,没有会打电话给我;在这陌生的车厢里,我也是个符号,一个东方的符号,一个过客,一个在陌生的空间里划过的一段时间的弧线;换一个时空,我可能觉得自己的存在很重要,但在这里,我只是个赶路的,周围那些人,你一万年都不会再见到。
列车一路西行,把时间压到车轮下面,又抛到后面,忽然觉得,徐志摩的那首诗虽然写得一般,甚至有点幼稚,但还是颇有些哲理: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忽然,火车渐渐慢了下来,不一会儿,只见车窗外闪过一行字LANCASTER。再看表,8:27,正点——兰卡斯特到了。我连忙抓起外套,拽上双肩包,朝车厢连接处走去。兰卡斯特站比Penn站小多了。冷冷清清的站台,不像现实中的,更像是故事里的。
我在纽约边上的新泽西州呆了两个晚上后,要去宾州的兰卡斯特。一是不想让朋友开车送我,二是没有在美国乘过火车,我决定坐火车去兰卡斯特。下午,朋友把我drop在纽瓦克的Penn火车站的门口。背着双肩包,推着行李箱,我独自去旅行。不过,我还是挺自豪的,因为朋友告诉我,他到美国20多年,还未曾有机会坐过火车呢!
进了火车站,首先把电子票换成一张像飞机登机牌那样的乘车票,然后就只需等电视屏幕上显示我要乘的车在哪个站台停靠。所以,我有时间像个异乡客似的在火车站里到处溜达。
这是一座有80年历史的老车站。就是说,80年前人们从这里上车去远方,今天人们还是如此;80年来,或许它经过多次装修、改建,但车站还是这个车站。
Penn车站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味的车站:大理石的墙壁、拱形的屋顶、水磨石的地面,木质的长椅,见证过不知多少旅人,已经被磨得发亮。站内的旅客因为班车到达的情况,时多时少,但候车的旅客并不多。大家都是到了点来到车站,进了站很快便上车离开。更主要的是,每趟车的乘客数量往往都比较少。车站的外间是售票厅兼候车区,往里面是延伸出去的两个L形长厅,有不同的通道通向上面的站台:可以从楼梯上,可以乘电梯;如果行李沉重也可以乘直升电梯。
走在这座老车站,让人想起一些西方老电影里离别的场景。在我们的印象中,车站是拥挤、喧闹、无序、人头攒动的地方,但Penn车站让人觉得它是一个有情调的场所。男男女女,脚步匆匆,不一样的故事,洋溢在带有古典气息的空气中。
虽说Penn车站的古典味十足,但我又觉得周围的一切却是十分“现实”。里厅外厅走了两遍后,我发现Penn车站有“三多”:一是警察多,我数了数,不大的车站大约有10个警察,另外还有一只警犬;二是黑人多,候车厅里坐着的大多数都是黑人;三是奇奇怪怪的人多,当然主要也是黑人。坐在我对面的一个黑人,嘴里一直在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说几句还哈哈大笑一下,并不时从一只纸口袋里掏垃圾食品吃。不过,我后来明白了,那些黑人可能大多数并不是乘客,而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我要乘坐的火车的信息终于在电视屏上显示了:669次,前往哈里斯堡的火车,5:34发车,停靠3站台。我连忙推着行李箱去找电梯。走进电梯,发现里面有两个人,一个白人(女的)、一个黑人(男的)。白人妇女出了电梯后,黑人留在里面,我进去后,他并没有出去。这让我有点警觉。电梯上行,他用口音很重的英语说,他误了火车,其他话我没怎么听懂,估计是想要我给他点钱什么的。我没有理他,当然也不怕他,一是从候车厅到站台这点距离他没有時间对我怎么样,二是外面那么多警察,我心里比较踏实。上到站台,映入眼帘的是英国老车站的古老景象。昏暗的灯光,站台上三三两两的乘客,让人想起庞德的那首《地铁车站》。对面应该是5站台,绰绰约约一些人影,其中有一个警察,也牵着一只大警犬。
5:32,开往哈里斯堡的669次火车到站。我的车票上并没有座位号,只显示是reserved coach seat(保留座位),所以,我只要找到空位坐下就行。
最后一节车厢很空,我一个人可以坐两个座位,可以打开电脑工作。从纽瓦克,到Trenton,到费城,列车晃晃荡荡的,仿佛坐在中国90年代的火车上。渐渐地,我睡着了,模模糊糊中觉得车里的人越来越多,又听见一个很放肆的女人很放肆地笑。中途上来一个老太太,我侧了侧身,让她坐到靠窗户的那个座位;过道对面一个小伙子、一个姑娘,他们一路上似乎一直在读一本书……在半睡半醒之间,窗外的市镇闪过:一切似乎真实,一切似乎又不那么真实;或许时差反应还没有过去,或许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空气,我似乎有一种失重感。我是我,又好像不是我;周围的人,是真人,又像是些符号。没有人会叫出我的名字,没有会打电话给我;在这陌生的车厢里,我也是个符号,一个东方的符号,一个过客,一个在陌生的空间里划过的一段时间的弧线;换一个时空,我可能觉得自己的存在很重要,但在这里,我只是个赶路的,周围那些人,你一万年都不会再见到。
列车一路西行,把时间压到车轮下面,又抛到后面,忽然觉得,徐志摩的那首诗虽然写得一般,甚至有点幼稚,但还是颇有些哲理: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忽然,火车渐渐慢了下来,不一会儿,只见车窗外闪过一行字LANCASTER。再看表,8:27,正点——兰卡斯特到了。我连忙抓起外套,拽上双肩包,朝车厢连接处走去。兰卡斯特站比Penn站小多了。冷冷清清的站台,不像现实中的,更像是故事里的。
这是一座有80年历史的老车站。就是说,80年前人们从这里上车去远方,今天人们还是如此;80年来,或许它经过多次装修、改建,但车站还是这个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