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助力高校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事业,高校体育课程要牢固把握“健康第一”的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以体育课程思政助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整理分析体育课程的标志性特征,探索体育课程思政的要素谱系,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助力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价值内涵,从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几个方面,精准把握体育课程思政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助力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精神;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1)04-0077-05
  The Educational Valu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to Help College Patriotism
  HAN Bing1,YAO Xiao-lin2
  Abstract:Patriotism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related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main line of “health first”, take “moral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educate people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arty, and promote patriotism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ist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xplores the factor pedigre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eply excavat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help patriotism, and accurately grasp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subject, educational object, educational medium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practical path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help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riotism; Practice path
  202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重点内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以其体育运动的拼搏属性、运动实践特色、教育过程中自带意志品质培养、民族精神塑造等方面的显著教育优势成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理想选择。体育课程思政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将每一个“立德树人”的元素,紧系教学目标、紧随教学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获得强健的身体、塑造坚强的内心、铸造英勇爱国的灵魂,完成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架构的蓝图,更具有实践价值。本文从体育课程思政助力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教育入手,深度挖掘其教育内涵,从课程思政的要素谱系中寻找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实践路径,将思政元素浸润于体育课程之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1体育课程思政的要素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1]
  1.1以运动实践为价值引领
  運动实践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志性特征。体育课程思政的突出特点便是以运动实践为引领,是体育课程思政区别于一般课程思政最显著的特征。一般课程思政,多以老师讲述、学生倾听理解为主要的授课方式。体育课程思政根据其特点,要以运动实践为重点,在运动实践克服困难、排除阻碍、战胜自己、敢打敢拼,从中感悟并深刻理解思政要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重实践、敢拼搏的运动实践中,把体育比赛获得的胜利变成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团队的训练中,在集体的配合中逐渐生根发芽。体育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想上的学习和理解,而且还要以运动实践的方式,用身体去体验和感知,通过大脑和身体的协调配合,扎实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体育人”推进高校体育课程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在运动实践的挫折式教育中,实现大学生的强身健体、塑心铸魂的教学目的。   1.2以列队训练巩固国防教育
  列队训练是任何体育课的课堂常规,是体育課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集合、报数、点名、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齐、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跑步走等训练内容,根据教学需要搭配相应的口令,进行列队训练。体育课的列队训练接近于军训训练,又不同于军训训练,通过体育课的列队训练可以巩固大学生军训训练的成果,巩固和推进国防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列队训练,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组织纪律性和服从性,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列队训练成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一种独特运作方式,发挥这种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在于“高标准、严要求”,把体育课的列队提升到军训的标准,要求学生的站姿挺拔、精神抖擞,身体塑形如钢铁一般的坚固,虎虎生威展现强大的战斗意志,把保家卫国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融入其中。体育课的列队训练就是一种课程思政,它能纠正那些气不饱盈、身体松垮和双目无神的气质。实现体育强国需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强壮,更是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的强大。
  1.3以团队协作蕴育爱国主义热情
  团队协作是体育课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也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形式。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竞技比赛中发挥战术配合作用,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涉及到团队的相互协作,在一个集体里,首先要充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把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做好,把集体荣誉感作为最高荣誉,共同去维护、争取和创建。体育运动团队协作培养集体观念。学校体育开展的任何体育项目都涉及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凝结在体育课程的日常训练中和竞技比赛中。体育运动团队协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在中国贫穷落后的年代,不畏挫折的,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有的体育精神,是发挥团队合作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特殊精神。发挥自我价值,融入自己的团队中,发挥团体的力量初步实现凝聚力较强的团队。因此,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就是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建设目标,它蕴育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在各项体育赛事中生根发芽。
  2体育课程思政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自十九大以来,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内容涉及范围更加广阔和全面,其中包括校园足球、冰雪运动、体质健康等领域。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实现美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保障。“爱国主义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需要,密切围绕体育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自觉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体育课程思政之于大学生成长的价值,在于身体强健、在于心灵美化、在于品格健全。”[4]
  2.1体育课程思政厚植爱国之心
  爱国是对国家的热爱,是最深层、最持久、最朴素的情怀,体育课程思政是一场重要的爱国主义实践,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体育实践中涌现出优秀的运动员和广大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他们热情激昂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特点,丰富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意蕴,强化实践教育价值,创新开拓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认同。爱国之心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竞技体育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更加的耀眼和光彩夺目。
  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搭建课堂的竞技体育平台,为学生创造奋勇争先、英勇拼搏的竞赛体制,探索体育运动发展规律,推动学校体育竞赛体系与国家竞赛体系的有机融合。以集体荣誉感为核心,将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种子,播撒开来。体育课程思政要创新运动员培养和选拔制度,充分调动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发挥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潜力,实现以人为本的为国争光的能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准确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把握体育赛事中真实案例作为高校爱国主义的重点。
  2.2体育课程思政坚定强国之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砥砺前行。体育的发展成就着一代又一代体育工作者的报国之志,体育展现着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在种种的艰苦条件下,创造着中国人的荣耀。在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推动下,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作用,弘扬优良传统,将个人的强健体魄和强国之魂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努力壮大自己高举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新时代伟大征程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
  强国之志是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而来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志向,新时代的强国之志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激发学生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能力,为学生明确奋斗目标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以“女排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将排球打出了为了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把强国之志激励着每一名女排队员,她们用顽强战斗和勇敢拼搏,鼓舞着中华民族一代人的士气和热情,它契合新时代体育强国的需要,不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指代社会体育文化的一种符号。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6]
  2.3体育课程思政落实报国之行
  体育课程思政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以报国之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国之行是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的行动方式。[7]首先要具备实现教育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扬和传播中国智慧、拥有强健的体魄、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然而,仅仅拥有优秀的才华还不足以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需要有高尚的爱国品质、坚定强国之志,并且将报国之行落实到实践之中。   体育课程思政推动学生将想法、意识、志向落实到实践之中,让身体动起来提升“行”的本领。体育运动项目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的运动,都会以团队的形式存在,都会以践行的方式去实现目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称号,就是一个接力棒,在这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赛中,传递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使命担当,扛起这份担当跑下去,就是报国的途径,通过切实的行动,推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要激励每一个学生,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统整“立德树人”的价值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手段,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统整道德素养与课程内容对接。不断挖掘体育课程中的隐形元素,统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性元素结合。立德树人的整体性,也要兼顾和渗透于理想信念之中,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将报国的行动,落实在最简单的生活和运动之中,为学生树立基本的报国观念:“只要我拥有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3体育课程思政助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3.1教育主体的共创关系助力教育的交互性
  体育课程思政助力爱国主义的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包括体育课堂上的教师以及学校的其他教育群体,受教育者主要指课堂中的大学生群体。在助力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的这种共创共历关系,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共同经历的实践过程。首先,体育课程思政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不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的过程,而是要带着学生一起运动,在运动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问题,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分析、研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学习和提高,从而达到一个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度,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要交互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创共历关系,融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体育课堂上把运动实践作为交流的语言,为实现教育主体的交互转化关系打下扎实基础。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把冠军运动员作为教学的范例和榜样,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去体会和感悟夺得冠军的艰辛,教育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发扬体育运动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成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咏唱者。第二,体育课程思政要摒弃“我教你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借助于共创共历的关系,平等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引导受教育者开展自我教育,才能实现和推进体育终身教育的目标。教育主体共创共历角色转换,引导体育运动更加出众的大学生主动承担教育者的角色,实现长效教育机制。第三,体育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协同作用。思政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的教育责任,各门各类的教师都应该承担起协同教育的责任,让体育课程每个项目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并且配合高校学生党团支部、学生社团等进行协同教育,通过各种交流和体育实践夯实融入协同教育能力。
  3.2教育客体的“精神动力”助力教育的实效性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体育课程的教育客体是指凝结在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相关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规范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的行为动机,精神动力的科学转化是推进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各阶段目标要求,将与体育和健康相关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具有实效性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融入到体育课程思政中。被经常提及关于体育与身体健康的“精神动力”包括“体育精神”“女排精神”等。女排精神是体育精神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中,各项体育运动呈现出辉煌的一幕,都是经历了无尽的挫折。以“女排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动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人民力量和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精神动力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路径,通过体育赛事和课程运动实践去深刻认识爱国主义教育本质,剖析提取“女排精神”中多层次的爱国情感,推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实现培育大学生整体性爱国情感的教育目标。以“体育精神”的规则制度意蕴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法治意识,推动爱国主义行为更加具有道德性、规范性、合法性。
  体育課程思政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内心需要。女排精神就有中国女排的运动典范,这些以榜样和英雄的形象深深映入大学生的内心。女排精神仅仅是体育精神的典型代表,高校的体育课程具有多项目的特点,在每项运动中,便要深入挖掘对应的典范代表。以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为典范,为体育课程思政打开了榜样展示的平台,富有英雄情节、偶像情节,有利于为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强化自我认同感,有增强精神定力的内生需要。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应以体育中的“精神动力”为指引,通过在体育运动中排除一切阻碍和困难,以深刻的共情感去强化内心认同。
  3.3教育介体的多元利用助力教育的精准性
  以传统媒体、新媒体、体育品牌等为介体,把体育精神的影响力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搭建传播平台。体育课程结合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把体育活动的开展作为环体资源,创新教育介体,把体育课程开展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将体育精神动力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创新资源,灵活利用并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性。
  教育介体要有效利用传统媒体。树立体育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把体育的相关报道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体育课程开展的预习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地了解体育专项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利于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与分量。教育介体要灵活运用“幕课”平台、网课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有利于促进爱国情感和精神力量的传递,强化共情效果,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体育课程中。体育器材与运动品牌的联动效果。包括运动器材,一些运动器材的起名,以某一个体育明星命名,此运动器材代表着一段历史,代表着一种情怀,代表着一份爱国的热情,代表着一代人的佳话。商品凝结着价值,同样也凝结这一份爱国主义情怀。从运动的品牌开始,李宁、李小双等运动员的品牌创立开始,体育明星成为了一些运动的领跑人。体育赛事、明星以及运动品牌为媒介,在体育课程建设中,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并附有相对应的成长故事,这些凝结在运动中的介体故事中,都有一段爱国主义精神蕴含其中。   3.4教育环体的有机统一助力教育的全面性
  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环体指的是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课外锻炼环境的总称。
  体育运动的项目种类非常多,每一种运动的起源都富含着一种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方面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沉淀的有机统一体。”[8]体育汇聚的文化气息来自于世界各地、各民族。这些体育文化融入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富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汇聚成人们熟知的各种体育运动。体育课程思政就是把体育文化中附带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真正的做到“以文化人”,让体育中蕴含的美好事物及优秀品质融入体育课程中。
  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是通过培养人体的运动能力,保持健康体魄、孕育优良品德,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效果。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上,实现育人价值的最优化。毛泽东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育道德之舍也。”体育课程思政引领着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方向,在培养基本的运动能力的同时,强健体魄、锻炼良好的心态,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课程思政丰富体育内涵,扎根于体育实践,融入体育知识与技能,发扬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强国精神。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体育课程思政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对接到学生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德育人通过遵守体育行为规范,培养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形成穩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体育课程思政就是要通过各种体育实践,锤炼高尚品格,提升学生对“德”的认同和践履。
  4结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9]体育课程思政仅仅围绕体育精神为动力源泉,以体育运动实践为教学方式,为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提供许多创新理念,在全体推进“立德树人”的体育教学中,将“体育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互通互融,是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课题。发挥体育课程思政以运动实践为特色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更加贴合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为此,应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女排精神”的内涵,全面挖掘“体育精神”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通过教育主体的交互性、教育客体的实效性、教育介体的精准性、教育环体的全面性,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入。
  参考文献:
  [1]新华社,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 (2016-1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2]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4):80-86.
  [3]孙树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9:1-230.
  [4]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 28(1):1-6.
  [5]葛骁欧,罗佳兴.大学生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内涵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74-77.
  [6]发扬女排精神 保持昂扬斗志[EB/OL] .央视新闻 ,2019-09-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6080603047677160&wfr=spider&for=pc
  [7]邓验,侯凯升.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0(4):66-70.
  [8]王静仪,刘建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体育的逻辑、价值和路径[J].体育学刊,2021, 28(1):14-19.
  [9]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
  [10]朱文华,寇健忠. 国内外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审视与启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3):58-62.
  [11]郝家春. 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检视与优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6):9-15.
  收稿日期:2020-03-15;修回日期:2020-04-2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编号:GJB1320415)。
  作者简介:韩冰(198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其他文献
摘要:足球的最高境界是盘带过人后的射门得分,盘带主义思想也便具有了特殊地位。成功的盘带表演近似艺术,因而具有稀缺性。盘带大师的表演宛如猎狮的最后一击,它超越了团队合作的惯性体系。盘带的游戏性很强,它将足球的始发性与终极性精神合二为一,盘带技术因此而更受推崇。盘带技术原理简单,但操作复杂,这也构成了一种更大的辩证性。单项的盘带技术大多有具体的发明人,但也有大量即兴而为的元素,其中并无准确的专利者,足
摘要:为了更好的了解黑龙江省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基于第三方机构监测的2020年黑龙江省部分城市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使用符合教育部要求的体质健康测试仪器对黑龙江省17 520名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我省小学阶段体质健康总体合格率近80%,女生的合格率要高于男生。初中阶段体质健康总体合格率为50%,男生的合格率要低于女生。高中教育阶段体质健康总体合格率为65%,男女生的合格率差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新时期厦门体育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准其高质量发展定位目标,并针对主要问题给出相关建议。研究认为:厦门市体育产业总体规模扩大、市场主体日益活跃,同时体育消费升级刺激体育产业高速发展,成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引擎。但在体育产业升级中存在创新创造力不足,未能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品牌,缺少独立产业园区的问题;在体育产业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留学教育的发展,分别对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方针、发展思路以及具体细则问题作出了说明和规范。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留学教育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有所优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留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效益显著,对国家战略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但我国留学教育仍存在逆差不断扩大,结构尚不合理,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升的问题,未来应深入梳理工作目标,加强留学教育统筹规划,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做好留学教育布局设计,加强
学位授予活动的核心是对学位申请者学术水平的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高校校规赋予了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管理进行实质审查的职责。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科更加细化,专业性不断加强,在多层级学位评定机制下,这种实质审查模式容易出现“外行判断内行”的现象,必须予以变革。学位评定委员会应定位为学位管理的监督机构,其职责应由微观的实质性审查转向对学位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的形式审查。同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条款,完善学位撤销中的多数决机制和撤销程序机制,疑难案件中需引入同行专家审查机制,以更好地优
摘要:目的:对影响1500m跑速的各机械变量及赛后血乳酸浓度进行相关分析。方法:以11名男子中长跑选手为研究对象,通过视频分析与血乳酸浓度测试,获取选手各机械变量及赛后血乳酸浓度值。结果:步幅与速度间呈显著相关性(r=0.805,P<0.01)。赛后血乳酸浓度峰值与比赛成绩无显著相关性。L3区间速度与血乳酸浓度峰值呈显著相关性(r=0.608,P<0.05)。各区间变量分配在L3区间速度、步频、身
为提高城乡韧性,减少雨洪灾害对城乡发展造成的损失,选取北京房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CS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域极端降水情况的降水量,利用等体积计算的方法,借助ArcGIS软件对房山区极端降雨情况下进行雨水淹没模拟分析,将其与河道缓冲区进行整合构建雨洪淹没格局,并根据各个流域和河道的平均淹没深度构建雨洪安全格局。根据各个乡镇所在地区的雨洪安全格局类型,基于韧性城乡理念,对不同类型淹没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优化建议和非工程措施优化策略,旨在为韧性城乡发展中对雨洪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方法参考与借鉴。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中,广西有《驻村笔记》《人间消息》《被风吹过的村庄》三部作品获奖。三部作品体裁不尽相同,文风各异,但书写的都是壮乡土地上的元素,文本具有很强的地域认知度、民族辨识度、“民间”向度,体现出地域化、民族化、民间化的写作倾向,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新时代广西作家书写壮乡的姿态,值得业界品读与关注。基于此,本文从地域性、民族性、民间性三个角度综合评析三部作品,为三部作品的获奖寻求某种合理性解读。
变异理论自20世纪末引入中国,与中国教学特色形成呼应和互促,其独特视角、深邃分析、精微模式在我国得到特别关注,许多研究者和教师开展了应用变异理论改进课堂教学的探索。我国变异理论教学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进展和成果:一是探索变异理论与已有教学理念关系,形成的教学新视野主要体现在重视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精细分析和衔接,将系统变异模式与指导性探究结合以及探索“对比先行”原则的教学意义;二是探索以变异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流程和变异模式表述方式;三是基于我国变异理论教学研究分析变异理论的适用性。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处于发展上升期的我国滑雪旅游业因疫情冲击而引发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虽受到疫情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并未改变滑雪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同时利用这个“空窗期”予以重新审视和思考行业的优势和不足,对推动滑雪企业复业后提质增效,推进我国滑雪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提出加强行业风险管理,提高危机反应和处理能力;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