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嘉禄,上海报业集团《新民周刊》主笔、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二十多部,并有多部艺术鉴赏类专著。
壶并非孤零零地降临人世,它属于一个壮阔的器具方阵,盘、盆、钵、豆、杯、碗、瓶、鼎、罐、鬹……都是它的兄弟姐妹。只不过,壶有着活跃的性格和谦逊的可塑性,它始终根据时代的审美向度与人类的生产要求、生活质量而微调,而演进。但它是有原则的,有一个挺拔的颈,一个向外翻出的口,一个容量很大的腹,一个稍稍凹陷的底,后来还加了一个稳重的圈足,器物的重心不断下移,而审视者的视线却一直向上、向上。
当然,从壶具诞生的那天起,聪明的匠人就在它身上记录事物、寄托希望、描绘梦境,不经意之中使它成为一件旷世杰作。有考古学家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应该出现在陶器上。这个判断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最原始的图案与雕塑,已经体现出超越时空的精神与气魄。这,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吧。
甚至,壶身上那些历经数千年依然鲜明如初的图案,让我们怦然心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语汇,在马家窑文化陶壶的图案与色彩上,可以找到破解的密码。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壶,是人类启蒙阶段的一抹玫瑰色曙光。
接着,中华民族昂扬进入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黄金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黑陶、白陶、印纹硬陶。春秋战国及至两汉的大腹侈口、盘口陶壶,常用的装饰手法是刻划弦纹、鸟兽纹、雷云纹等,并贴塑对称的铺首,施绿釉或褐釉。
差不多早在商代就悄悄诞生的原始瓷器,在此时日渐成熟,给了世界一个巨大的惊喜:尤以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越窑青瓷,引领中国瓷器茁壮成长,笑傲天下。中国的陶,有了长江流域的瓷业中心与之呼应。
此时的壶,肩部安装上了对称的系,穿上绳子便于提携;再后来,壶口有了微微隆起的盖子,便于保洁与贮存。壶形也变得姿态丰富,有茧形壶、扁壶、鸡首壶、羊首壶、双耳壶、鸡冠壶、蒜头壶等。壶具印证了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大时代。
花开花落,潮起潮涌,在完成了小型化后,特别是中国出现了桌子及椅子,随着人们日常行为的高抬,壶自然而然地有了流、嘴以及把柄。隋唐时期的三彩陶器,标志着彩釉陶器的横空出世,同时也开始中国陶器与西域的交流。襟怀宽广的大唐盛世,借鉴了中亚、南亚诸国的金银器造型及工艺,丰富了中国壶具的型制与装饰语言,龙柄凤首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长沙窑的盘口壶、广口壶,还有更具代表性的执壶等名声显赫的中国陶瓷,则通过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实现了向西辐射至阿拉伯与欧洲、非洲,向东延伸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的商品与文化输出,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从审美意义上说,它以施釉加彩与贴塑,特别是以诗文记录时风流俗的手段,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人文档案。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三百首,还在粗颈短流的执壶上回响着抑扬顿挫的声调。
进入宋代以后,时代风气在器物的造型与装饰上变得纤细柔美,碧玉一般晶莹剔透的瓷质壶具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五大名窑汝、定、哥、钧、官多用于陈设,但后起之秀景德镇窑场则将热情倾注在壶具烧造上。事实上,我们从《韩熙载夜宴图》上就可以看到,景德镇出品的影青细瓷莲瓣温碗和秀美的长颈执壶了。
元明清三个朝代是瓷质壶具烧造的一个高峰,大腹侈口的壶具到此时完成了瘦身,壶具家族则更加兴旺,出现了匏壶、梨形壶、葫芦壶、茄式壶、多穆壶、贲巴壶、莲瓣壶、提梁壶……执壶在唐宋定型之后一直在完善,变得纤瘦流畅而更具西方色彩,不断伸展的柄与流也更易于把握与出水。直到饮茶方式由饼茶烹点,改为散茶冲泡后,宜兴的紫砂壶应运而生,为中国茶文化的登峰造极提供更利于发茶、也更利于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独特器具,贡献巨大。至此,中国的壶具,从材质到功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壶的多元化和指向性也进一步明确了。
但不管历朝历代,千变万化的中国壶具,那优美流畅的轮廓线,朝着更具诗情画意的审美高度延伸;那饱满含蓄的精气神,也在从容诠释中国的哲学与生活智慧。
面对一只从千年之远来到我面前的陶壶,我不由得问自己一声:为什么古希腊、古印度的壶具,在功能与形状等方面,与中国的壶,居然惊人的相似?它们远隔千山万水,在不通音信的远古时代,成为亲如手足的兄弟,难道真有上帝在指点领悟力极强的工匠?
编辑:沈海晨
壶并非孤零零地降临人世,它属于一个壮阔的器具方阵,盘、盆、钵、豆、杯、碗、瓶、鼎、罐、鬹……都是它的兄弟姐妹。只不过,壶有着活跃的性格和谦逊的可塑性,它始终根据时代的审美向度与人类的生产要求、生活质量而微调,而演进。但它是有原则的,有一个挺拔的颈,一个向外翻出的口,一个容量很大的腹,一个稍稍凹陷的底,后来还加了一个稳重的圈足,器物的重心不断下移,而审视者的视线却一直向上、向上。
当然,从壶具诞生的那天起,聪明的匠人就在它身上记录事物、寄托希望、描绘梦境,不经意之中使它成为一件旷世杰作。有考古学家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应该出现在陶器上。这个判断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最原始的图案与雕塑,已经体现出超越时空的精神与气魄。这,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吧。
甚至,壶身上那些历经数千年依然鲜明如初的图案,让我们怦然心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语汇,在马家窑文化陶壶的图案与色彩上,可以找到破解的密码。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壶,是人类启蒙阶段的一抹玫瑰色曙光。
接着,中华民族昂扬进入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黄金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黑陶、白陶、印纹硬陶。春秋战国及至两汉的大腹侈口、盘口陶壶,常用的装饰手法是刻划弦纹、鸟兽纹、雷云纹等,并贴塑对称的铺首,施绿釉或褐釉。
差不多早在商代就悄悄诞生的原始瓷器,在此时日渐成熟,给了世界一个巨大的惊喜:尤以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越窑青瓷,引领中国瓷器茁壮成长,笑傲天下。中国的陶,有了长江流域的瓷业中心与之呼应。
此时的壶,肩部安装上了对称的系,穿上绳子便于提携;再后来,壶口有了微微隆起的盖子,便于保洁与贮存。壶形也变得姿态丰富,有茧形壶、扁壶、鸡首壶、羊首壶、双耳壶、鸡冠壶、蒜头壶等。壶具印证了一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大时代。
花开花落,潮起潮涌,在完成了小型化后,特别是中国出现了桌子及椅子,随着人们日常行为的高抬,壶自然而然地有了流、嘴以及把柄。隋唐时期的三彩陶器,标志着彩釉陶器的横空出世,同时也开始中国陶器与西域的交流。襟怀宽广的大唐盛世,借鉴了中亚、南亚诸国的金银器造型及工艺,丰富了中国壶具的型制与装饰语言,龙柄凤首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长沙窑的盘口壶、广口壶,还有更具代表性的执壶等名声显赫的中国陶瓷,则通过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实现了向西辐射至阿拉伯与欧洲、非洲,向东延伸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的商品与文化输出,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从审美意义上说,它以施釉加彩与贴塑,特别是以诗文记录时风流俗的手段,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人文档案。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三百首,还在粗颈短流的执壶上回响着抑扬顿挫的声调。
进入宋代以后,时代风气在器物的造型与装饰上变得纤细柔美,碧玉一般晶莹剔透的瓷质壶具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五大名窑汝、定、哥、钧、官多用于陈设,但后起之秀景德镇窑场则将热情倾注在壶具烧造上。事实上,我们从《韩熙载夜宴图》上就可以看到,景德镇出品的影青细瓷莲瓣温碗和秀美的长颈执壶了。
元明清三个朝代是瓷质壶具烧造的一个高峰,大腹侈口的壶具到此时完成了瘦身,壶具家族则更加兴旺,出现了匏壶、梨形壶、葫芦壶、茄式壶、多穆壶、贲巴壶、莲瓣壶、提梁壶……执壶在唐宋定型之后一直在完善,变得纤瘦流畅而更具西方色彩,不断伸展的柄与流也更易于把握与出水。直到饮茶方式由饼茶烹点,改为散茶冲泡后,宜兴的紫砂壶应运而生,为中国茶文化的登峰造极提供更利于发茶、也更利于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独特器具,贡献巨大。至此,中国的壶具,从材质到功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壶的多元化和指向性也进一步明确了。
但不管历朝历代,千变万化的中国壶具,那优美流畅的轮廓线,朝着更具诗情画意的审美高度延伸;那饱满含蓄的精气神,也在从容诠释中国的哲学与生活智慧。
面对一只从千年之远来到我面前的陶壶,我不由得问自己一声:为什么古希腊、古印度的壶具,在功能与形状等方面,与中国的壶,居然惊人的相似?它们远隔千山万水,在不通音信的远古时代,成为亲如手足的兄弟,难道真有上帝在指点领悟力极强的工匠?
编辑: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