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比方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jiangfash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149-01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既难为学生,又困扰老师的问题。老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教得好,学生不知道怎样学才能记得住。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力,教学效果又不理想。
  镜头一:七年级刚入门的学生在进行汉译英练习时,常出现以下错误。
  (1)The girl in a red hat.(这个女孩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
  (2)Lucy and Mary at school now.(露西和玛莉现在在学校。)
  (3)Jim is likes bread very much.(吉姆很喜欢面包。)
  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初学英语的学生受到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简单地把相关词汇串联起来,忽视了英语语言自身的规律(谓语动词的作用)。因此,我在帮助学生矫正的同时,尝试着用一个恰当的比方来确立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操作如下:
  (1)问题导入:一个人若没有脊梁,能站立起来吗?(学生毫不犹豫地立即予以否定。)
  (2)切入比方: 谓语动词就相当句子的“脊梁”。任何一个句子如果没有它,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脊梁无法站立一样,句子无法成立而成不了句子。
  这个与人的身体联系起来的比方简单易懂,学生很快能领悟到谓语动词在句子中不可缺的地位,立即给上述错句(1)(2)添上了be 动词。分别更正为:
  The girl is in a red hat.
  Lucy and Mary are at school now.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一个人只有一根脊梁。同样,英语句子也不能同时有系动词be 和实义动词两根“脊梁”,否则就会出现畸形人似的畸形句。听到这样的描述后,学生马上意识到了Jimislikesbreadverymuch 中的is是多余的,必须去掉。
  教学效果:学生牢牢记住了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脊梁”作用,在造句、翻译等练习中杜绝了漏写谓语动词现象及系动词和实义动词连用的现象。
  镜头二:学生对系动词的概念和用法认识模糊。不少学生认为be 是系动词,系动词就是be ,其他动词则都为实义动词。导致出现下列句子:
  (1)Mr White feels very happily.
  (2)Wei Hua doesn’t like keep busily.
  (3)Jim seemed to be worried half an hour ago.
  为了扭转学生脑海中对系动词的片面认识,我再次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1)陈述导入:同学们一直认为系动词就只有一个be,事实并不如此。
  (2)切入比方:系动词其实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里成员不少,而be是他们中的老大,它引领着一大群小弟小妹们。不信,我们去它家看一下。
  (3)成员展示:be look taste sound smell feel,get turn become grow go,keep seem stay fall...
  一个个系动词的逐个展示仿佛让学生置身于正在参观系动词大家庭的活动中,学生自觉地把lookbecome keep 等词纳入系动词的知识系统,(当然,其也有实义动词的一面)并把他们和be动词的用法联系了起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教学效果:学生明确了系动词的概念, 增强他们对系动词的敏感度,加深了学生对系动词+形容词构成系表结构的认识。
  镜头三:在学习和巩固动词不定、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名词时,不少学生总是忘记对这些非谓语动词进行适当的变化而仍使用动词原形形式,出现了与下面类似的误句:
  (1)He asked me close the window.
  (2)Do morning exercis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3)My job is feed the animals.
  (4)The policeman ran into the room save the baby.
  出现下列误句的原因,我想是由于许多学生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了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上,忽视了非谓语动词的自身特点,甚至把非谓语动词当作谓语动词来对待。我在这个问题上也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解决。
  (1)背景导入:动词是所有词类中最活跃的一个成员,它可以充当句子的任何成分。既除了作大家熟悉的谓语外,还可作主语,表语,宾语,宾补,定语,状语等。
  (2)切入比方:句子的谓语好比是动词的“老家”,是它的“根据地”。而动词又是一个爱走亲访友的人,经常去主语,表语,宾语,宾补,定语,状语家作客,按我们中国的传统习惯,去走亲访友作客可不能两手空空啊,英语句子的动词也象我们中国人一样,不但在家里守规矩,出门作客也注意礼貌,只要离家,它总是不忘带上礼物(既在动词前加to,或在词尾加ing或加ed等)。至于学生提出如see sb.do sth.Make sb do sth等句子中的do没变化时,我向学生解释说他们不是没带礼物,而是礼物太贵重藏在了身上让人看不见而已。即圆了上述说法,又使学生认识到了see,make,hear等动词的特殊性。
  这种赋予动词人性特征的比方对着学生娓娓道来,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接受起来快,脑海中烙下的印记深。
  教学效果:学生明确了总体上动词存在两种形式,即谓语动词形式和非谓语动词形式,谓语动词形式主要朝学生平常识记的各种时态和语态方向考虑,非谓语动词形式则朝动词不定式,动词ing形式和动词的过去分词方向考虑。
  以上是我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之中所使用的几个打比方的教学实例。当然,这种方法运用之处还很多,这里无需要一一举例了。总之,打比方是教师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似点,通过学生认知迁移,从简单具体的已知事物规律中悟出相对繁杂抽象的未知事物的规律,在很打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失为英语教学中可供借助解难的好帮手。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改变了一种教学方式:把复习知识与趣味竞赛相结合。课堂效果截然不同,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更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发扬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复习知识 趣味竞赛 教学方式 学生能力及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 要: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激素”,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重大推动力。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品质的制约。为此探讨学生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改革其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举措。  关键词:体育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61-02    1、前言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文言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转变教学观念,以诵读为本,指导学生评点,做到“言”“文”统一,注重语言的积累,以读促写,拓展延伸。  关键词:提高 文言文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77-01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相比之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则要滞后的多,钱梦龙先生曾经形象的称之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73-01    21世纪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人口将会出现倒金字塔式的增长,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在一个家庭中,上至爷爷奶奶,下到爸爸妈妈,四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孩子已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有些父母,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一家人会竭尽全力来满足他,还美其名曰“孩子小,不懂事,长
期刊
摘 要:德育和创新素质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特定时代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德育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并阐述了德育在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中导向性、基础性、决定性的宏观作用和提高创新意识、塑造创新品格、启发创新思维的微观作用。为研究生德育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 德育 创新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78-01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渗透于其他各育之中,对德育、智育、体育,乃至整个身心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学校教育的一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93-01    PowerPoint这款演示文稿图形处理系统,它可以非常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变成既具专业风范又能满足观众多种要求的一组幻灯片。它同样也可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有效整合在一个整体中,并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可随时对内容进行补充修改,满足教学内容不断变化的要求。它的优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150-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深刻领会
期刊
摘 要:创造力不仅是个体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气氛;切实结合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运用多比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善于由果溯因,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关键词:创造力 创造气氛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133-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154-01    预习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  人们接受新的知识,需要一个过程。 它有这样一个规律:感知——理解——掌握——运用。预习就是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不仅可以感知教材,为课堂学习理解打下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