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工是一个处于城乡文化临界点上的中间性社会阶层,其群体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频繁变化性。面向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既是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外在要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只有进一步强化灵活多样、实用性强、适应性强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才能真正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充分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农民工阶层 成人教育 价值分析
[作者简介]金崇芳(1965- ),女,陕西渭南人,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陕西西安710061)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062-02
在当今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其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尤为引人关注。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至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已达1.2亿人,其中进城农村劳动力约为1亿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这一新的社会阶层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工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群体特点。因而,阐明和揭示这些特征,对于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阶层的群体特征解析
农民工现象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以农民工大规模、跨地域务农经商为主要方式,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以人口与居住地域事实分离为主要活动方式,以“农民”和“农民工”双重社会角色为主要特征的人口流动。①农民工阶层就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流动条件下,以农民职业身份为标志、从事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是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群,是中国转型时期最具“特色”的过渡性社会阶层,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农民工阶层的职业经济特征。与传统的产业工人一样,农民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主要来自非农业劳动的工资性收入。但是与作为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相比,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又明显不同:第一,农民工同农业、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农民工常年游走在城市,苦苦寻求各种就业机会,但是因为目前户籍制度的限定,其社会身份依然是农民,在农村仍保留着承包地,多数人在农忙季节还要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尽管部分农民工在城里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长期生活在城市,但是因为其工作完全由劳务市场的需求来调节,与所供职的企业之间缺乏长期的契约关系,许多权利和义务都与户籍所在的农村发生联系。实质上,他们就是一个频繁游走在城乡之间的“双栖”社会阶层。第二,多数农民工从事着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受到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制约,在进城谋求工作时,绝大多数农民工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重、险工作;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部分农民工宁肯放弃自己的某些权益,接受雇主苛刻的条件,也得去谋求一份报酬低廉的工作;有的甚至在完全缺乏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的环境下工作,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成为最容易受伤的群体。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广州接触职业危害的四十多万工人中,70%以上是农民工。近年来,中央政府多次要求彻底清欠农民工工资,也足以见得问题的严重程度。第三,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普遍窘迫。虽然进城务工人员,原本是带着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和渴求、为了改变农村生活的贫困而进城谋生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民工群体往往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租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者用建筑废料搭建临时住所,卫生状况难以保证;面对微薄的收入,为了尽可能减少在城市的开支,他们节衣缩食,甚至有病不医,为的就是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支付孩子的学费等特别必要的费用。
2.农民工阶层的社会组织特征。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尽管已经同社会化大生产相关联,但是他们在政治地位和组织形式上与城市的产业工人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第一,主人翁地位的缺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中。但是,农民工群体分化在质量上仍处于初期阶段,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分化后的阶层整合也亟须加强。这种分化与整合的初级性,一方面使现在的农民工依然带有很多的传统农民情结,未能自觉树立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他们进城就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系数。加之多数农民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因此就职业认同感来讲,绝大多数农民工实际上并不具有参与企业管理和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多数人除了卖力干活以外,很少关心所在企业的前途命运,当然也不可能具有主人翁的工作地位和意识。第二,城市政治生活的排斥。依照法律规定,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一样,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参与社会政治和表达自己意愿的言论自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这些政治权利却往往得不到实质的落实。比如,按照有关规定,选民实际上已经迁居异地但是没有转出户口的,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的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地参加选举。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办理这些手续需要付出较高的误工和往返费用。因此,在办理选民资格手续和放弃参加选举之间,多数农民工会弃前择后,这种选择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农民工排斥在了城市政治生活之外。第三,社会尊重的缺乏。清华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全部100种职业的排位中,农民工居于第94位,而且排在最后10个位次的职业都与农民工有关。可见,虽然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农民工却普遍遭到歧视。如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恶劣却极少得到劳动保护、在商店遭受店员歧视、在其他公共场所遭受各类管理和执法人员的歧视等,有些歧视明显带有政府行为倾向。
二、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价值分析
社会学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②即受教育程度在总体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业、职业和社会流动的可能,并实际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分层过程。由于不同层级的人群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社会层次又反过来刺激着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较好的职业所需的资格和品质,取得个人介入社会分层过程的较为优越的条件。可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中,要提高和改变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政治参与度,针对农民工阶层特征的成人教育不能或缺、必不可少。
1.面向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是成人教育固有价值的进一步体现。现代成人教育,具有传统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它既能直接面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能直接面对成年群体工作、生活乃至终身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人教育从其诞生开始,就实际承担着缓解社会失衡、消解社会不公,特别是给予生活状况、经济状况处于不利位置的人们以真切关怀的重要功能。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需要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适应和劳动创造能力;就实际境遇而言,他们当前比任何人都更加需要教育培训。显然,通过成人教育活动,帮助农民工群体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自身价值、改善生活质量实际上就是成人教育固有价值的最好体现。
2.面向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是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就实际状况而言,农民工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离乡背井就是希望在城市里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他们也亲身体验到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带来的问题困境,渴望以有效的成人教育为突破口,使自己可以适应岗位需求,实现角色转化,拥有向更高阶层流动的个人能力,从而摆脱自身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于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二代”农民工来说,在面临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面对新兴岗位高技术含量的要求时,这种渴望更为强烈。
3.面向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不仅需要加大物质资本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与否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表明: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而普遍下降,即投资的教育阶段越高,则社会收益率越少。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一个国家的GDP就会增加9%。③ 可见,加大对科学文化素质欠缺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加强针对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实质上就是优化我国人力资源、提升我国人力资本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实际上就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面向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普遍提升为基本前提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真正到来,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已成几何倍数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建构一个新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甚至可以说,不论一个人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具有多高的学历,都不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着的社会要求,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而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状况恰恰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5年,只相当于小学水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为20%,三者总计只有23.53%。而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没有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外还有大量的文盲存在。”④以上所有这些,都为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活动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和条件。
总之,农民工阶层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过渡性特定产物,是一个处于城乡文化临界点上的中间性社会阶层。他们从事的是非农业劳动,拥有的却是农业劳动者的社会身份;取得生活资料的来源已经接近城市居民,却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虽然离开了农村,但又与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其职业目前依然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频繁变化性。农民工问题实质上就是牵动中国发展的一条“命脉”,而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固有价值的进一步体现,又是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既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只有充分加强针对农民工阶层特征的成人教育,进一步强化灵活多样、实用性强、适应性强的农民工成人教育培训,才能逐步扩大农民工就业、逐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快速有序转移;只有真正提高农民工阶层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分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充分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教育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中指出,2006~2010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两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这既是我国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目标任务,又是成人教育的整体社会责任,面对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需要成人教育系统千方百计、尽心竭力。
[注释]
①高志敏,吴洪伟.农村流动劳动力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7(2):6.
②周洪娟.社会分层过程中的成人教育[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6):23.
③④俞雪琴.社会流动视角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J].当代教育论坛,2007(9):42,41.
[关键词]农民工阶层 成人教育 价值分析
[作者简介]金崇芳(1965- ),女,陕西渭南人,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陕西西安710061)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062-02
在当今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与整合,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其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尤为引人关注。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至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已达1.2亿人,其中进城农村劳动力约为1亿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这一新的社会阶层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工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群体特点。因而,阐明和揭示这些特征,对于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阶层的群体特征解析
农民工现象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以农民工大规模、跨地域务农经商为主要方式,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以人口与居住地域事实分离为主要活动方式,以“农民”和“农民工”双重社会角色为主要特征的人口流动。①农民工阶层就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流动条件下,以农民职业身份为标志、从事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是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群,是中国转型时期最具“特色”的过渡性社会阶层,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农民工阶层的职业经济特征。与传统的产业工人一样,农民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主要来自非农业劳动的工资性收入。但是与作为城市居民的产业工人相比,农民工在经济地位上又明显不同:第一,农民工同农业、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农民工常年游走在城市,苦苦寻求各种就业机会,但是因为目前户籍制度的限定,其社会身份依然是农民,在农村仍保留着承包地,多数人在农忙季节还要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尽管部分农民工在城里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长期生活在城市,但是因为其工作完全由劳务市场的需求来调节,与所供职的企业之间缺乏长期的契约关系,许多权利和义务都与户籍所在的农村发生联系。实质上,他们就是一个频繁游走在城乡之间的“双栖”社会阶层。第二,多数农民工从事着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受到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制约,在进城谋求工作时,绝大多数农民工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重、险工作;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部分农民工宁肯放弃自己的某些权益,接受雇主苛刻的条件,也得去谋求一份报酬低廉的工作;有的甚至在完全缺乏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的环境下工作,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成为最容易受伤的群体。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广州接触职业危害的四十多万工人中,70%以上是农民工。近年来,中央政府多次要求彻底清欠农民工工资,也足以见得问题的严重程度。第三,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普遍窘迫。虽然进城务工人员,原本是带着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和渴求、为了改变农村生活的贫困而进城谋生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民工群体往往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租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者用建筑废料搭建临时住所,卫生状况难以保证;面对微薄的收入,为了尽可能减少在城市的开支,他们节衣缩食,甚至有病不医,为的就是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支付孩子的学费等特别必要的费用。
2.农民工阶层的社会组织特征。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尽管已经同社会化大生产相关联,但是他们在政治地位和组织形式上与城市的产业工人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第一,主人翁地位的缺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中。但是,农民工群体分化在质量上仍处于初期阶段,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分化后的阶层整合也亟须加强。这种分化与整合的初级性,一方面使现在的农民工依然带有很多的传统农民情结,未能自觉树立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他们进城就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系数。加之多数农民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因此就职业认同感来讲,绝大多数农民工实际上并不具有参与企业管理和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多数人除了卖力干活以外,很少关心所在企业的前途命运,当然也不可能具有主人翁的工作地位和意识。第二,城市政治生活的排斥。依照法律规定,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一样,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参与社会政治和表达自己意愿的言论自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这些政治权利却往往得不到实质的落实。比如,按照有关规定,选民实际上已经迁居异地但是没有转出户口的,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的证明后,可以在现居住地参加选举。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办理这些手续需要付出较高的误工和往返费用。因此,在办理选民资格手续和放弃参加选举之间,多数农民工会弃前择后,这种选择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农民工排斥在了城市政治生活之外。第三,社会尊重的缺乏。清华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全部100种职业的排位中,农民工居于第94位,而且排在最后10个位次的职业都与农民工有关。可见,虽然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农民工却普遍遭到歧视。如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恶劣却极少得到劳动保护、在商店遭受店员歧视、在其他公共场所遭受各类管理和执法人员的歧视等,有些歧视明显带有政府行为倾向。
二、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价值分析
社会学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②即受教育程度在总体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业、职业和社会流动的可能,并实际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分层过程。由于不同层级的人群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社会层次又反过来刺激着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较好的职业所需的资格和品质,取得个人介入社会分层过程的较为优越的条件。可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中,要提高和改变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政治参与度,针对农民工阶层特征的成人教育不能或缺、必不可少。
1.面向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是成人教育固有价值的进一步体现。现代成人教育,具有传统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它既能直接面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能直接面对成年群体工作、生活乃至终身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人教育从其诞生开始,就实际承担着缓解社会失衡、消解社会不公,特别是给予生活状况、经济状况处于不利位置的人们以真切关怀的重要功能。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需要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适应和劳动创造能力;就实际境遇而言,他们当前比任何人都更加需要教育培训。显然,通过成人教育活动,帮助农民工群体更好地服务社会、体现自身价值、改善生活质量实际上就是成人教育固有价值的最好体现。
2.面向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是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就实际状况而言,农民工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离乡背井就是希望在城市里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他们也亲身体验到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带来的问题困境,渴望以有效的成人教育为突破口,使自己可以适应岗位需求,实现角色转化,拥有向更高阶层流动的个人能力,从而摆脱自身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于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二代”农民工来说,在面临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面对新兴岗位高技术含量的要求时,这种渴望更为强烈。
3.面向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不仅需要加大物质资本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与否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表明: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而普遍下降,即投资的教育阶段越高,则社会收益率越少。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一个国家的GDP就会增加9%。③ 可见,加大对科学文化素质欠缺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加强针对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实质上就是优化我国人力资源、提升我国人力资本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实际上就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面向农民工的成人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普遍提升为基本前提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真正到来,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已成几何倍数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建构一个新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甚至可以说,不论一个人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具有多高的学历,都不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着的社会要求,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而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状况恰恰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5年,只相当于小学水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为20%,三者总计只有23.53%。而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没有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外还有大量的文盲存在。”④以上所有这些,都为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活动提供了大好的机遇和条件。
总之,农民工阶层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过渡性特定产物,是一个处于城乡文化临界点上的中间性社会阶层。他们从事的是非农业劳动,拥有的却是农业劳动者的社会身份;取得生活资料的来源已经接近城市居民,却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虽然离开了农村,但又与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其职业目前依然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频繁变化性。农民工问题实质上就是牵动中国发展的一条“命脉”,而面向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固有价值的进一步体现,又是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既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只有充分加强针对农民工阶层特征的成人教育,进一步强化灵活多样、实用性强、适应性强的农民工成人教育培训,才能逐步扩大农民工就业、逐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快速有序转移;只有真正提高农民工阶层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分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充分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教育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中指出,2006~2010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两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这既是我国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目标任务,又是成人教育的整体社会责任,面对农民工阶层的成人教育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需要成人教育系统千方百计、尽心竭力。
[注释]
①高志敏,吴洪伟.农村流动劳动力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7(2):6.
②周洪娟.社会分层过程中的成人教育[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6):23.
③④俞雪琴.社会流动视角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J].当代教育论坛,2007(9):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