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迎击本科最大敌人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54h446jn6gf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四毕业还有两个多月,我就已打败了最后的敌人——毕业论文,作为工科生,我终于实现了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搞科研”。从大三下半年起,我就开始找课题、做实验、磨论文——那是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最紧迫的关头。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磨练,还是科研精神的一种锻炼。
  对大豆蛋白产生感情
  我学的是生物工程,本科学得比较基础,所以毕业设计方向挺广,论文课题选择很多。同学们有的野外搞生态,有的标本室剖虫子,有的种草研药,有的每周提基因,有的如我:混在香精或者鱼干等各种气味中做酶解工艺。因为本专业老师中没有主研食品方向的教授,为了写一篇食品类论文就必须抢占先机,又因为是跨专业借导师,我大三下半学期就开始磨班主任,终于预约到了专门从事食品安全研究的黄教授。
  第一次见到中年未发福的黄老,我说:“老师,我想做食品。”“哦。”黄老手一摆手把我引到沙发上坐下,“你想做什么呀?”我以为是他没听到,于是重复了一遍。后来我才知道是自己没理解,食品跟本专业是交叉关系,其本身也是个很广的方向,所以那天的问题我当然没有回答出来。黄老又问我对大豆蛋白感兴趣吗?我傻不拉唧地回答平常喝得挺多比较熟悉。一个大吃货——我想这就是我在导师眼里的第一印象吧!
  大概是看我意志坚定,黄老决定让师姐带我一起研究蛋白酶解。“试试看!”黄老最后是这么跟我交代的,结果一来二去我对大豆蛋白产生了感情,蛋白溶液浓稠的质感,温暖的香味,溶液产生化学反应时呈现出的颜色也很好看——从浅蓝到深蓝或者从淡紫到紫罗兰,总之我就是这么对它着迷了。课题定下来后,就开始了漫长的毕设周期。以前我做生物竞赛和野外实践的时候,路都是铺好的,按照制定的规则和经验前进就一定会有收获,但到了毕业论文这里就行不通了,因为得有创新。所以除了做实验,我决定多翻查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实验最新发展方向,以提出更进一步的观点。
  论文初期,我按照师姐的步骤开始做实验,熟练后再慢慢开始独立做。实验方法是熟悉了,但写起论文超不顺手,虽然黄老是时常QQ上线有问必答的,但我还是会在写步骤目的和原理的时候卡壳:阴离子树脂啥型号、pH梯度怎么配、Folin Phenol法测定蛋白跟测水解原理为何……虽然过程很麻烦,但是既然选择了大豆蛋白,我早就决定了“不离不弃”!导师不在实验室的时候就靠师姐了,“师姐,紫外换一台用可以吗?”“老大(师姐昵称),溶液要不要过膜?”“大王(师姐绰号),凝胶柱什么型号?”……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唐僧,每天围着师姐念却乐此不疲。
  某位师姐有句名言:“平时实验不注意,写起论文就泄气。”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就跟写日记一样把每天的实验内容、实验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下来,如今回头整理论文时速度飞快。等到实验做完,一本小A4笔记本也刚好写完,有字有图,光翻翻就有成就感。
  数据结论大反转
  作为一个纯血统的工科小战士,只有在实验室里战斗过才写得出论文,以本科这点儿科水平,任何做作都难逃专业教授的法眼。除了基础课,本专业还强调实验动手能力,而我的实验内容又是应用型的,数据占据了论文内容的半壁江山。数据的获得主要在于实验,其过程之艰辛道路之坎坷这里省略六万字,如何将数据与论文完美结合?若放在早前,我是十分不屑于这个问题的,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太天真,究其原因,一切要从两个月前说起。
  话说两个月前我就完成了毕设实验,用U盘事无巨细地拷了一大堆数据就安心回家了。打开电脑,转送数据,同时为早早安装好了SPSS(一种统计分析软件)而沾沾自喜,现在想来真是蠢到至极。点开表格,数据工工整整地躺在一个个表框里,每个环节得到的数据不仅有必须的平行数据,还有同一环节中不同条件下的对比数据,面对繁杂的数据,我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准确的实验目标。
  然而,十多页数据与实验结果假设之间却是个空白。如何搭桥铺路?我完全没了头绪。赶紧手机联系师姐:“大王,图有了,接着该怎么办啊?”师姐回答:“把每行最终数据输入SPSS,分析显著性差异,将水平设为0.05就可以用来验证啦!”显著性差异?这个词怎么听着有点熟悉!0.05水平是什么程度的水平?回头赶紧掏出教材好好复习一遍。终于熬到开软件,看着软件菜单上的英文完全不明白,遂重新装了汉化的SPSS,看了教程,但还是一知半解,把数据捣鼓来捣鼓去就是没有得出想要的结果。最后还是师姐借助远程把操作过程教给了我,救我于水火,在这里赠她一张好人卡。
  然而真正的绝望才刚开始。在酶解过程中,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多肽与亚铁结合能力的高低在图表上表现的柱高差别很大,我当时还高兴了半天。因为实验大多是一个环节的数据对应一个结论,差异越大说明条件对结果的影响越大,我自然是希望正向的影响越大越好。因为先前的数据准确率高,所以我对预想的结论充满信心。我几乎肯定酶解条件对亚铁结合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经过进一步的显著性分析后,对该环节的得出实验结果却是“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示酶解条件对亚铁结合能力没有影响,与我之前的预期结果截然相反。为此我颇不甘心,马不停蹄地与师姐讨论了另外的分析方法,结果效果均不理想,数据们犹如列车一头开进了“否”海里。当初的信心满满胜利在望最后变成了这样的结果,当时的我就像被泼了一脑袋的冷水,心里哇凉哇凉的!但没办法,科学就该尊重客观事实,我只得抹抹泪,只好再将重点转移到其它环节试试吧!
  要省力还是要创新
  回想毕设中期,导师引用新技术,师姐想带我,但我担心风险都拒绝了,现在想来实在是太欠缺论文全局上的思考,毕业论文还没写完,我就已经吃到了教训。通过论文层层深入过程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更慢慢体会到细节起到的关键作用。许多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都表明在学术研究上必须戒骄戒躁,才不会导致舍本逐末的悲剧。
  我的毕设扩展开后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多肽制备工艺优化、多肽的分离纯化、铁肽复合物的鉴定——这也分别是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学生的课题,一般要按工艺、纯化、鉴定的顺序进行实验。当初我实验开始得最早,一心想在大四前完成实验,如果做纯化和鉴定,那就意味着要等前面的实验出结果才可以进行下去,这样至少要拖到大四第一学期末。结果师姐在介绍鉴定可以用新方法走新路线的时候,我完全没在频道上,一颗野心完全扑在了基础制备中。又因为那时的我工艺部分的技术操作已经十分熟练,更坚定了我拒绝的心。后来随着文献阅读的积累,这才发现工艺部分发展有限,我渐渐开始后悔。方法上不够新颖,实验效率低,实验不幸拖到了十月底。现在想来,还不如做鉴定——方法新颖、时间成本低、实验效果突出。虽然谈不上失败,但有什么能与擦肩而过的上升空间更令人懊恼!
  在论文写作前期,本着追求真实的业界良心,对于一些不太合理的数据,因为当时实验时间充足(我可是从大三就开始毕设了),我决定在师姐的帮助下重新配置材料和仪器,于是忍痛舍弃最原始的数据,同一步骤补充做了两三次才算过关,最后得到的数据平行组之间数据稳定,各个平行组中的偏差与极差都维持在较小的状态,若要自我评价,那论文附录初始数据这一段可算是最大的亮点,这也是整个写论文过程中最让我满意的地方,最终为论文结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看来要有所突破,不怕苦不怕累才是王道。
  论文初稿完成后,在黄老的指导下改了又改,十多遍下来抵触心理丛生,等到被评为优秀论文的时候,我才终于明白当初导师的良苦用心。如今,看着身边那些熟悉的痛苦伏案者们,回头想想我的论文修炼经历——从为文而论进化到为论而文,虽然期间被来回折磨的滋味不好受,但我的专业知识却得到了实质性的增长。我也终于正确认识到大学本科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还有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原来“搞科研”并没有那么遥远。
其他文献
如今北京的雨也像极了南方的雨,雨点又大又急,像是憋不住脾气的悍妇,不知道错碰了哪里,一点就着了。往年的秋分一过,这里的天气就该冷了,如今,时日到了,却还绿莹莹的一片,少许黄色的落叶斑斑驳驳缀着。往年这个时候,已经能见到街上有清洁工拿着一人高的巨大柳条枝绑成扫把在呼呼地刮着地上的落叶了,如今已没有这番景象了,这样也好,南不南,北不北的,虚度了思乡的光与景,浑浑的,里外都是家了。  因为父亲是极南的人
整个二月我都在病中,日子过得很懒散。请了假,每日睡到中午,起床拿本书坐着。三杯咖啡喝完,也就到了傍晚。住在城市里,对日出日落其实没概念,只有钟表会告诉人该做什么。  早上9点,是上班时间;下午6点,是下班时间。每天如此。生病是个重新审视时间的机会。  这病是从月初开始发作的,当时我在越南南部一座叫美奈的海滨小城里。大概是不适应热带气候,刚到就感冒发烧,每日输液吃药,只能搬个躺椅坐在海边看人游泳、冲
我喜欢中文,觉得中文比较容易学习,我也喜欢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在我的印象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2008年奥运开幕式上,我看到许多有关鼓、孔儒思想、印刷术、造纸、水墨丹青等方面的文化,我非常着迷。此外,我也喜欢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善良,孟加拉国与中国一向有着良好的关系,所以我来到了中国。  2009年,我通过大使馆举办的考试来到了中国。来中国留学的过程非常不容易,为了通过考试我每天努力学习,最终我
2013年9月18日,公牛集团携手被公众称为“长江保护第一人”的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杨欣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展开一场主题为“30年,专一梦”的校园演讲,与大家分享了他长江第一漂以及保护长江源等因专注而显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  建立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我在四川的大山里长大,从小对长江充满了神往。1986年,我23岁,作为长江漂流科考探险队的一名队员,参加了长江漂流项目。可能在座的对这个项目了解
上大学以来,读《大学生》杂志一直是我不变的习惯,这本杂志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新锐”。很多新鲜词汇,大学校园里发生的趣事,教育的最新动态以及一些新奇的大学生创业小点子我都是最先从《大学生》上读到。  我马上即将大三,从大二到大三这段时间,是大学里相对自由的时间段,我和很多有想法的同学一样,并不想浪费这段宝贵的时光。有些人选择去旅行、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找实习单位,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做一点更适合
我觉得和中国同学一起上课很有意思,虽然不能完全听懂,却可以感受到中国学生学习的氛围以及考虑问题的方式。比如有一次上课讨论的话题是商务会谈,我认为商务会谈就应该比较正式,人人西装革履,但中国同学却认为一起去按摩是一种更好的形式。因为按摩中心的环境更舒适、更轻松,整个氛围是平等的——大家都穿着同样的浴袍!这样一来,所有的圈套和财富都被留在了门外,对话也能更加直接。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
据说寒假面对三姑六婆的轮番提问,正解是:过年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学MOOC。比如,问:“期末考得怎么样啊?”  可回答:“我上哈佛大学的MOOC课,拿了个completion with distinction,哎,说了你也不懂!”  就算面对“男朋友交了吗”的尴尬问题,也可以用“我上了清华的‘财务分析与决策’,感觉年纪尚小投资爱情不合适”化解。  不知有没有小伙伴用这一招成功的,至少MOOC名称一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  《大学生》:节能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是怎么样的?  李碧浩: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链、也就是纵向领域看,可以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从节能环保产业的横向领域来看,包括工业、建筑、交通、民用等诸多领域,环保业则包括水、气、声和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领域。  节能环保是一个产业链,包括生产性链环和非生产性链环。生产性链环是产业链的主体,包括产品和设备生
在各种高速交通工具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自行车也不再只是怀旧、浪漫的代言而已。自行车简洁的两个轮子上不停转动的是大学生们对大学生活里自由、洒脱、快乐的期待与希望。  2014年9月8日,清华西门自行车市场。北大新生——来自台湾的小中同学挑了一辆自行车。因为住在万柳,到北大上课是一段不远不近的路程。坐公交麻烦,打车不现实,骑自行车正好。清华西门的自行车市场是小中的室友给他的强烈推荐。付完钱一切搞定后,小
“加入MT就是进入职业发展的快车道,但是机会需要自己把握。在这期间,有人留下,也有很多人离开。MT只是给你一个机会,你能否留下来完全取决于自己。”  —— 刘杰    [人物小档案]    刘杰  硕士:英国华威大学  专业:货运(供应)工程及物流专业  公司:AkzoNobel(荷兰阿克苏诺贝尔)    工作经历  2005年5月~2008年 管理培训生  第一个轮岗:2005年5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