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沈从文先生学习文章修改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oeni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先生是我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小说名作《边城》被人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后,年近八旬的沈老对剧本进行了审阅,对剧本的文字进行了具体的修改,有的地方还作了说明,这些改评文字对同学们学习修改文章很有启发性。
  对语句的修改:
  例1 黄狗一颠一颠地跑在前头。
  改句:黄狗快快地向前跑去。
  例2 翠翠无语,将船轻轻撑离岸。
  改名:翠翠无语,攀着水面那条竹缆使船身靠岸。
  例3 “喂,摆渡!”有人喊……
  改句:“喂,有人过河。”有人喊……
  例4 “我是老骨头了,还说什么?来!快披上蓑衣……翠翠,翠翠,快来渡客到对岸去。”老船夫挥着手喊。
  改句:“我是一把老骨头了,还说什么?来!快披上蓑衣……翠翠,翠翠,快来帮个忙,把船拉过河去。”老船夫挥着手喊。
  例5 船头卷起一阵白浪,船危险地倾倒。
  改名:船头卷起一阵白浪,船忽然翻了。
  例6 剪影般的翠翠放下竹笛轻轻叹了一口气。
  改句:剪影般的翠翠放下竹笛,痴痴地望着天空,不知想些什么。
  比较以上原句与改句可以看出,沈先生对于描写性陈述句的修改,力求具体、形象、自然;对人物对话的修改,力求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性格和环境,力求口语化。认真品味、对比,我们从中会得到宝贵的教益。
  
  对语言表达的说明:
  例7 带露的虎耳草在晨风中摆着它那圆圆的叶片。(不宜这么说,虎耳草紧贴石缝间和苔薛一道生长,不管什么大风也不会动的。)
  例8 流水淙淙响,远处竹雀有——声没一声地啾啁着。(雨中竹雀不大叫,只宜远处有时远时近的杜鹃叫才对。)
  例9 一节豆荚入水……在水流中起起伏伏越淌越远,终于沉没了。(豆荚不会沉入水下的。)
  例10 大老已经离去,但见林间绿苔上深深的履痕。(不可能,这么形容处理不美。)
  例11 与大自然的心搏息息相通。(这类现代文字必避开不用。是学生所熟悉,乡下人可用不上。原文较朴素。)上面例句后面括号里的话,是沈先生所作的说明。例7至例10四个例句都是与观察有关的,沈先生对自己表达的内容观察细致、体会深刻,力求准确贴切地进行表达。例11说明语言要符合人物所处的时代和身份。
  体会沈从文先生的改评之处,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沈先生锤炼语言的技巧,更能感受到沈先生细致认真的作风。平常,我们感到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件头痛的事情,往往不知从何改动,沈先生对《边城》电影剧本的修改,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示范。相信读者朋友看了沈从文先生修改的范例后,会从中受到启发。
其他文献
我家地处山区,松脂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一项较大的来源。传统的收脂方法是:从割脂口流下来的松脂一般是用收脂器装着,而积在割脂口上的干松脂,则采取用柴刀刮下来的办法收集。去年假期的一天,我跟舅舅上山收集干松脂,看见舅舅一手拿柴刀刮干松脂,一手用桶在下面盛着。刮下的松脂,有的掉到荒地上,这种刮法很费时间、费力,又不方便,干脂也没有得到全部收回,收脂效率低。  根据上述这种情况,我想:要是能制作一件方便刮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