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对外扩张成败,对其股价表现将有决定性影响
中国企业对外扩张的步伐明显大幅度加快。2004年以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超过10亿美元的案例极为罕见;但从那以后,这种量级的收购案例已有八宗之多。其中,中海油以196亿美元企图收购UNOCAL,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尤其吸引全球的注意力。
中国企业对外扩张行为提速,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政府对资金流向态度的改变。2004年前,政府基本上是想把钱引进中国。但是,日益膨胀的外汇储备、与重要贸易伙伴日趋严重的摩擦、外资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以及资金过度“繁荣”引起的经济过热,都使政府意识到“钱太多也不是好事”,开始鼓励资金走出去。
——政府积极提出在四个方面大力发展海外投资,即资源类项目、能够促进劳动力或设备出口的生产及基建项目、能够促进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的研发项目,以及能够帮助知名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市场销售渠道。同时,政策性银行(如中国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融资服务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外资的支持。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或者具备在海外上市的资格,鼓励了很多国际知名的私人股权基金愿意帮助及参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业务。联想能够成功取得IBM的PC业务,私人股权基金的参与功不可没。
——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快速上升,中国经济对能源及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从2003年起,“中国需求”在全球商品市场中开始显现出呼风唤雨的威力。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也成为自己快速成长的受害者。由于对上游资源缺乏控制,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利润日益受压,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则享受到商品价格飞涨带来的巨额利润。所以,从根子上控制资源,成为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对软商品特别是粮食的进口需求在加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伴随着可耕地的减少。两广、两湖、江浙这些传统的粮仓,在过去20年间反而成了发展最快的工业基地,过去十年可耕地流失的百分比已达两位数。
另一方面,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对肉、乳制品的消耗大大增加,又加重了对饲料的需求。这几年,国内的粮食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即使是“紧平衡”,也可能被土地污染所破坏。中国受污染的可耕地面积可能已占到总耕地的10%以上,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
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带来了对很多中国并不出产的软商品的需求。比如,消费者对巧克力(特别是含可可量高的高级巧克力)需求的品位的成熟,使得可可价格一路飙升;汽车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天然橡胶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走出去买种植园的迫切性,未必比买油田低多少。
——对品牌及渠道的渴求。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之所以一味要靠价格来竞争,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品牌效应。由于短期内培养出能够得到西方消费者认可的品牌难如登天,去海外收购品牌及渠道便成为一条捷径。
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例子,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已经静悄悄地开展了海外收购之旅。比如,万象集团过去在美国买了六家企业,有些历史相当悠久。当美国著名汽车零部件生产商DELPHI去年申请破产时,万象出乎美国人意料,成为其中一些业务的竞价者,而此时万象在美国的员工已经数以千计了。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加快,华尔街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从“中国卖什么”转向“中国买什么”了;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日益引起投资者不同程度的注意。但是,不同的企业因行业特性不同,收购行为本身的难易程度和收购后磨合的困难也注定了大为不同,而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也会有不同。
中石油因为大部分收购都发生在与中国关系相对友好的国家,成功率较高;中海油在美国高调收购UNOCAL时,则低估了政治风险,最后无功而返。中石油过去一年远为优秀的股价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它收购能力的肯定。
更具挑战性的,是对品牌和渠道的收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磨合更具有不可预测性,中国的管理层怎样留住西方的专业人才,的确是一大难题;如果同时低估被收购品牌的困境,则可能雪上加霜。迄今,联想、TCL的海外收购之旅都是荆棘重重,两家公司的股票也相应屡创新低。
即使如此,我们可以肯定,中国企业的对外扩张现在只是刚刚起步。随着未来几年人民币的升值,企业走出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由于这些企业大多在香港上市,他们对外扩张的行为和前景,不可避免地影响自身的股价乃至整个市场的表现,对此,需要密切关注。■
中国企业对外扩张的步伐明显大幅度加快。2004年以前,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超过10亿美元的案例极为罕见;但从那以后,这种量级的收购案例已有八宗之多。其中,中海油以196亿美元企图收购UNOCAL,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尤其吸引全球的注意力。
中国企业对外扩张行为提速,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政府对资金流向态度的改变。2004年前,政府基本上是想把钱引进中国。但是,日益膨胀的外汇储备、与重要贸易伙伴日趋严重的摩擦、外资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以及资金过度“繁荣”引起的经济过热,都使政府意识到“钱太多也不是好事”,开始鼓励资金走出去。
——政府积极提出在四个方面大力发展海外投资,即资源类项目、能够促进劳动力或设备出口的生产及基建项目、能够促进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的研发项目,以及能够帮助知名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市场销售渠道。同时,政策性银行(如中国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融资服务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外资的支持。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或者具备在海外上市的资格,鼓励了很多国际知名的私人股权基金愿意帮助及参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业务。联想能够成功取得IBM的PC业务,私人股权基金的参与功不可没。
——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快速上升,中国经济对能源及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从2003年起,“中国需求”在全球商品市场中开始显现出呼风唤雨的威力。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也成为自己快速成长的受害者。由于对上游资源缺乏控制,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利润日益受压,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则享受到商品价格飞涨带来的巨额利润。所以,从根子上控制资源,成为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对软商品特别是粮食的进口需求在加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伴随着可耕地的减少。两广、两湖、江浙这些传统的粮仓,在过去20年间反而成了发展最快的工业基地,过去十年可耕地流失的百分比已达两位数。
另一方面,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对肉、乳制品的消耗大大增加,又加重了对饲料的需求。这几年,国内的粮食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即使是“紧平衡”,也可能被土地污染所破坏。中国受污染的可耕地面积可能已占到总耕地的10%以上,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
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带来了对很多中国并不出产的软商品的需求。比如,消费者对巧克力(特别是含可可量高的高级巧克力)需求的品位的成熟,使得可可价格一路飙升;汽车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天然橡胶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走出去买种植园的迫切性,未必比买油田低多少。
——对品牌及渠道的渴求。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之所以一味要靠价格来竞争,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品牌效应。由于短期内培养出能够得到西方消费者认可的品牌难如登天,去海外收购品牌及渠道便成为一条捷径。
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例子,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已经静悄悄地开展了海外收购之旅。比如,万象集团过去在美国买了六家企业,有些历史相当悠久。当美国著名汽车零部件生产商DELPHI去年申请破产时,万象出乎美国人意料,成为其中一些业务的竞价者,而此时万象在美国的员工已经数以千计了。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加快,华尔街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从“中国卖什么”转向“中国买什么”了;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日益引起投资者不同程度的注意。但是,不同的企业因行业特性不同,收购行为本身的难易程度和收购后磨合的困难也注定了大为不同,而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也会有不同。
中石油因为大部分收购都发生在与中国关系相对友好的国家,成功率较高;中海油在美国高调收购UNOCAL时,则低估了政治风险,最后无功而返。中石油过去一年远为优秀的股价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它收购能力的肯定。
更具挑战性的,是对品牌和渠道的收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磨合更具有不可预测性,中国的管理层怎样留住西方的专业人才,的确是一大难题;如果同时低估被收购品牌的困境,则可能雪上加霜。迄今,联想、TCL的海外收购之旅都是荆棘重重,两家公司的股票也相应屡创新低。
即使如此,我们可以肯定,中国企业的对外扩张现在只是刚刚起步。随着未来几年人民币的升值,企业走出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由于这些企业大多在香港上市,他们对外扩张的行为和前景,不可避免地影响自身的股价乃至整个市场的表现,对此,需要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