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引导他们去发现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充分将儿童的潜能激发出来,通过思考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让儿童在学前阶段就充满对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且系统地将儿童对知识体系方面的理解力整合起来,从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特点及内涵,然后介绍了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背景及问题分析,之后分析了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思考,阐述了创新性重构学前儿童兴趣教育模式的几个途径,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系统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89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石,在进行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儿童的身心和年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与学前儿童相互匹配的兴趣教育。学前儿童的兴趣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也是较为全面的教育,要有机地结合儿童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品质。
一、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特点及内涵
(一)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基本特点
学前儿童对所有的事情都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认知不足,所以对事物的甄别能力也比较弱,并且部分家长都用传统的知识体系,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另外,有些家长对培养儿童学习兴趣不重视,使得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兴趣教育。如有很多儿童对数字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可是这些儿童的家长却让儿童背唐诗,还有一些儿童对色彩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可是有一些家长却强迫这些儿童去学习数学或是外语。因此,不难发现,如果要让儿童的学前教育能够有所提升,家长必须要充分了解遵循兒童成长规律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儿童完成兴趣教育[1]。儿童的兴趣教育应和生活结合起来,儿童在学前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过程,所以,家长和教师需要以生活作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自然教育。
(二)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内涵
在进行儿童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兴趣教育是建立在以需求为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中的内涵就是乐趣和专注,还有学生的态度以及后期的变化,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的教育,创造更加有趣的空间,让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儿童学前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观察他们的态度,是否对接受的教育感兴趣,有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有关注的态度,这种关注的态度是一种多样性的态度。一是儿童对自身的关注,二是儿童所接受的教育者的关注,三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给予的态度。在目前的条件下,儿童的学前教育仍然需重视智力以及非智力的因素。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决定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条件[2]。如果儿童在学前的时候,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智力因素,那么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有所提升。非智力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和认知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包括情感以及性格,还有需求,动机等各个方面。
二、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兴趣教育选择未遵循个体差异
有很多儿童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天分,有的在几岁时就可以熟读唐诗,并且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如果知识结构较为僵化,那么对儿童心理成长往往会产生不利的效果。部分家长或教师,为了追求短期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给儿童施加的压力是很大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儿童和家长之间的意愿相违背,那么对知识以及事物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所以在进行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科学谨慎,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从而选择合适的兴趣教育方式。
(二)儿童兴趣教育成人化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如果教育脱离了现实,那么儿童很有可能会失去对生活建构的能力。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兴趣变得更具有成人化的特征[3]。甚至有的学前教育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进行的教育往往和儿童自身的意愿相违背,长此以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思考
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而教育的定位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因此,如果想有效地实施学前儿童兴趣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教育生活化
学习兴趣可以使人充分地认识世界,并且渴望获得更多的文化科学类的知识,以及不断探求真理等,具有很大情绪色彩的意向。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生活是可以帮助其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前儿童对色彩以及声音等各方面的变化,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也会因此而集中注意力,在生活当中使用更加欢快的音乐,以及非常多彩的图形和图像,还有生动的动画还有配音等相关教育手段,可以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从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使学前儿童拥有更高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使用语言来描述的问题,儿童理解起来是比较吃力的,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其可以更快地掌握。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以“废物利用”为主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废弃物,将其制作成艺术品;学校还可以开展“亲子时装秀”的教学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制作“时装”并进行展览。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出学前教育的生活化,同时也能够增强亲子情感交流,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
(二)坚持教育先行
要让教育来引导兴趣,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个不同层面,第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如儿童是否可以独立解答问题。第二种是最近发展区,儿童仍然无法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可以在活动当中通过模仿来解决问题。好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追随在发展过程的后面,而是要超越发展过程,同时也要引领发展过程,帮助开发学前儿童兴趣,从而让儿童的综合素质获得提高。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思维方式和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开发,为幼儿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的相互配合或者讨论等方式,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幼儿的自主能动性。比如,在手工制作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先为幼儿设定一些制作的主题,如“未来的汽车”“未来的房子”等。然后让幼儿进行思考,并通过小组之间相互配合的方式,完成手工作业,最后对作品进行展示。 (三)注重个性教育
在进行兴趣培养的过程当中,儿童的个性是非常鲜明的,对某些事物会产生超乎寻常的关注。还有一些儿童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但是部分教师容易忽略这方面,只是注重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儿童的表达,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教师应注重把握儿童的性格,从而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的综合素养有所提高,让儿童获得全面发展[4]。
四、创新性重构学前儿童兴趣教育模式的几个途径
(一)优化兴趣内涵,促进兴趣教育
学前儿童的年龄比较小,而且情绪并不十分稳定,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其情绪对儿童的学习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通过愉快的情绪,可以更加生动地影响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察以及引导等相应的手段,可以使儿童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兴趣发展,来找到兴趣的发展内涵,使非智力因素得到优化,从而促使兴趣和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二)发展注意力,改变教育思路
通过实践不难发现,运动变化越是丰富的物体,越能够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比如教师在做一个怪异动作的時候,无论是表情的特殊性还是声音的特殊性,都会让儿童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家长,多带儿童到不一样的地方游玩,使儿童接触到更多新鲜的事物,从而开阔眼界,使儿童的知识得到增长,让儿童更有积极性,以此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儿童,在方法上也要尽量改善教育思路,使兴趣教育能够得到培养。
(三)丰富知识结构,促进兴趣开发
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越丰富,那么兴趣也会变得更加广泛,在兴趣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尽量延伸儿童的知识面,从而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使儿童的知识结构得到有效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阅读任务或是听写任务等,从而创设简单的游戏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信息技术拥有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如播放教学课件进行音乐学习、美术欣赏等,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情境,让兴趣与智力结合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做一些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有意义的游戏,或者是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儿童可以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了解自己在兴趣方面的能力。家长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以及模仿能力等,这对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够产生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信息教育的培养可以让儿童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获得了全面拓展。教师进行兴趣教育,可以整合儿童的知识体系,让儿童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促使儿童更加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晨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J].中国文艺家,2019(7):209.
[2]邓婉蓉.浅谈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学生美术兴趣的策略[J].环球首映,201(5):129.
[3]谢佩君.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初探[J].科技资讯,2020(2):146.
[4]翟羽佳.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639.
关键词: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系统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89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石,在进行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儿童的身心和年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与学前儿童相互匹配的兴趣教育。学前儿童的兴趣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也是较为全面的教育,要有机地结合儿童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品质。
一、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特点及内涵
(一)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基本特点
学前儿童对所有的事情都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认知不足,所以对事物的甄别能力也比较弱,并且部分家长都用传统的知识体系,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另外,有些家长对培养儿童学习兴趣不重视,使得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兴趣教育。如有很多儿童对数字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可是这些儿童的家长却让儿童背唐诗,还有一些儿童对色彩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可是有一些家长却强迫这些儿童去学习数学或是外语。因此,不难发现,如果要让儿童的学前教育能够有所提升,家长必须要充分了解遵循兒童成长规律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儿童完成兴趣教育[1]。儿童的兴趣教育应和生活结合起来,儿童在学前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过程,所以,家长和教师需要以生活作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自然教育。
(二)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内涵
在进行儿童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兴趣教育是建立在以需求为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方式,其中的内涵就是乐趣和专注,还有学生的态度以及后期的变化,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的教育,创造更加有趣的空间,让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儿童学前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观察他们的态度,是否对接受的教育感兴趣,有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有关注的态度,这种关注的态度是一种多样性的态度。一是儿童对自身的关注,二是儿童所接受的教育者的关注,三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给予的态度。在目前的条件下,儿童的学前教育仍然需重视智力以及非智力的因素。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决定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条件[2]。如果儿童在学前的时候,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智力因素,那么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有所提升。非智力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和认知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包括情感以及性格,还有需求,动机等各个方面。
二、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兴趣教育选择未遵循个体差异
有很多儿童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天分,有的在几岁时就可以熟读唐诗,并且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如果知识结构较为僵化,那么对儿童心理成长往往会产生不利的效果。部分家长或教师,为了追求短期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给儿童施加的压力是很大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儿童和家长之间的意愿相违背,那么对知识以及事物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所以在进行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科学谨慎,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从而选择合适的兴趣教育方式。
(二)儿童兴趣教育成人化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如果教育脱离了现实,那么儿童很有可能会失去对生活建构的能力。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兴趣变得更具有成人化的特征[3]。甚至有的学前教育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进行的教育往往和儿童自身的意愿相违背,长此以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思考
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而教育的定位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因此,如果想有效地实施学前儿童兴趣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教育生活化
学习兴趣可以使人充分地认识世界,并且渴望获得更多的文化科学类的知识,以及不断探求真理等,具有很大情绪色彩的意向。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生活是可以帮助其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前儿童对色彩以及声音等各方面的变化,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也会因此而集中注意力,在生活当中使用更加欢快的音乐,以及非常多彩的图形和图像,还有生动的动画还有配音等相关教育手段,可以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从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使学前儿童拥有更高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使用语言来描述的问题,儿童理解起来是比较吃力的,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其可以更快地掌握。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以“废物利用”为主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废弃物,将其制作成艺术品;学校还可以开展“亲子时装秀”的教学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制作“时装”并进行展览。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出学前教育的生活化,同时也能够增强亲子情感交流,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
(二)坚持教育先行
要让教育来引导兴趣,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个不同层面,第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如儿童是否可以独立解答问题。第二种是最近发展区,儿童仍然无法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可以在活动当中通过模仿来解决问题。好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追随在发展过程的后面,而是要超越发展过程,同时也要引领发展过程,帮助开发学前儿童兴趣,从而让儿童的综合素质获得提高。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思维方式和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开发,为幼儿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的相互配合或者讨论等方式,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幼儿的自主能动性。比如,在手工制作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先为幼儿设定一些制作的主题,如“未来的汽车”“未来的房子”等。然后让幼儿进行思考,并通过小组之间相互配合的方式,完成手工作业,最后对作品进行展示。 (三)注重个性教育
在进行兴趣培养的过程当中,儿童的个性是非常鲜明的,对某些事物会产生超乎寻常的关注。还有一些儿童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但是部分教师容易忽略这方面,只是注重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儿童的表达,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教师应注重把握儿童的性格,从而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的综合素养有所提高,让儿童获得全面发展[4]。
四、创新性重构学前儿童兴趣教育模式的几个途径
(一)优化兴趣内涵,促进兴趣教育
学前儿童的年龄比较小,而且情绪并不十分稳定,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其情绪对儿童的学习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通过愉快的情绪,可以更加生动地影响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察以及引导等相应的手段,可以使儿童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兴趣发展,来找到兴趣的发展内涵,使非智力因素得到优化,从而促使兴趣和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二)发展注意力,改变教育思路
通过实践不难发现,运动变化越是丰富的物体,越能够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比如教师在做一个怪异动作的時候,无论是表情的特殊性还是声音的特殊性,都会让儿童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家长,多带儿童到不一样的地方游玩,使儿童接触到更多新鲜的事物,从而开阔眼界,使儿童的知识得到增长,让儿童更有积极性,以此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儿童,在方法上也要尽量改善教育思路,使兴趣教育能够得到培养。
(三)丰富知识结构,促进兴趣开发
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越丰富,那么兴趣也会变得更加广泛,在兴趣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尽量延伸儿童的知识面,从而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使儿童的知识结构得到有效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阅读任务或是听写任务等,从而创设简单的游戏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信息技术拥有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如播放教学课件进行音乐学习、美术欣赏等,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情境,让兴趣与智力结合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做一些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有意义的游戏,或者是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儿童可以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了解自己在兴趣方面的能力。家长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以及模仿能力等,这对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够产生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信息教育的培养可以让儿童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获得了全面拓展。教师进行兴趣教育,可以整合儿童的知识体系,让儿童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促使儿童更加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晨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J].中国文艺家,2019(7):209.
[2]邓婉蓉.浅谈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学生美术兴趣的策略[J].环球首映,201(5):129.
[3]谢佩君.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初探[J].科技资讯,2020(2):146.
[4]翟羽佳.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