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迟子建女士以她富于魔力的笔再现这些鄂温克人生命的片段,这对于濒临消失的少数民族不能不说是一件功德的好事,这在世界文学中是具有前瞻性的意義的,这让她的作品更加的厚重,更加的深刻,能够充分地显示出其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美学品味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迟子建;小说;美学品味;艺术价值
文学以其特有的方式介入到社会文化的价值评价系统当中,迟子建女士将自身无条件无限度地投入到对大兴安岭地域文化的叙写中,大兴安岭的地域文化意识渗透于她创作的审美机制之中,自然就造就了她作品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品位,而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和依赖于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鄂温克族的大百科全书,让人们对地域文化视野下她的小说创作的认识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从而了解她小说的地域文化书写的价值意义和审美理想,以及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隐忧和反思。
《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朴素、简单、美丽而忧伤的鄂温克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中鄂温克人的生存状态是理性的、神奇的、超然的,也是凄凉的、哀伤的、无助的。迟子建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的掌握是精当准确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鄂温克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世界,在她的眼里绝不是以现代“文明人”来回看“原始人”,她的情感在本质上是与鄂温克人唇齿相依的,她用一个女性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部鄂温克人百年生活变迁的历史画卷,她将民间里被遮蔽的本真生活用民族历史传奇的方式展示出来。
一支数百年前贝加尔湖畔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逐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游猎,他们有大爱也有大痛,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独特民风和生死传奇,充分显示了这个弱小部落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大爱是迟子建生命美学观的基本点,它贯穿于迟子建寻求个体生命自由的始终,是诗意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与个体存在价值的建构,小说着意塑造了两位具有悲悯情怀和传奇色彩的萨满形象,即:“有灵论和有神论,相信灵魂不死,相信神无所不生”。
这就是是鄂温克人诗意生活的精神内驱力,也是鄂温克人生存的精神支撑,更是鄂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人如果需要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神,就要通过萨满大师这一中介才能实现。《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就是这样两位沟通天和地的通灵人,在鄂温克部落里他们就是医生的角色,但是,他们为人除病不是用药物,而是通过与神灵的沟通来治疗疾病,可治病救人总要付出代价的,他们勇于舍弃个人的小爱来呈现出人类的大爱。
迟子建在创作中自始至终本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品读她的文字感觉特别好,独特的感受,飞扬的想象,优美典雅且透着一股山水的灵性,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也就自然而然伴着她的作品诞生了,她创作的成熟意味着一种人生观、艺术观的确立,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二十年如一日的追求生命的本真自然,并以之为人格的最高境界。
她对与自己生命、灵魂相系的故乡家园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回归情结,这也是她一直坚持以大兴安岭地域文化作为背景来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的原因所在,它们所构成的意象也成为其作品美感和诗性的一个重要向度,让我们在一种诗意的意象中让我们感知朴素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的亲切召唤,体验来自大自然的生长与消亡的感动,充分显示了鄂温克族的神秘性、人文性的审美特征,她灵动地把这方热土演变为精神安憩的家园,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内涵,鄂温克民族的人、神、自然和谐共生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才是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大境界。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鄂温克族这样传统的地方性文化越来越凸显出其自身的价值,他们浓郁的民族文化给人以久审美享受和深度思考,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人原始的风景已经渐行渐远了,对于原始人类的生存想象成为我们寻根文学的意象表征,而这种追寻是在人类共同记忆的大前提下产生的,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何其重要,迟子建是一个很早觉醒的当代作家之一。
大兴安岭的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化让迟子建找到文学艺术表达的最佳突破口,《额尔古纳河右岸》确实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作品,她的小说一直将大兴安岭中的一切看成生命体,大森林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融入了她的审美价值取向,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显示存在的秘诀与真谛,人与自然之间心灵和精神是相通的,鄂温克人生长在大自然中有着美好的人性,在他们的生命和信仰里对爱情忠贞执着,对友人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也能做到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们的萨满是极具侠义精神的智灵之化身,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自我信仰,蕴藏着人类生存的精神实质。它们和人一样都是有情感、有生命、有意志的,正是在这种神性的光辉中人性的美好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建构了一种诗意的栖居的原生态生活的神话。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计划《迟子建作品地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项目编号:12525011)
参考文献:
[1][美]罗尔斯顿,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罗 素.西方哲学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5]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关键词: 迟子建;小说;美学品味;艺术价值
文学以其特有的方式介入到社会文化的价值评价系统当中,迟子建女士将自身无条件无限度地投入到对大兴安岭地域文化的叙写中,大兴安岭的地域文化意识渗透于她创作的审美机制之中,自然就造就了她作品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品位,而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和依赖于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鄂温克族的大百科全书,让人们对地域文化视野下她的小说创作的认识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从而了解她小说的地域文化书写的价值意义和审美理想,以及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隐忧和反思。
《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朴素、简单、美丽而忧伤的鄂温克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中鄂温克人的生存状态是理性的、神奇的、超然的,也是凄凉的、哀伤的、无助的。迟子建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的掌握是精当准确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鄂温克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世界,在她的眼里绝不是以现代“文明人”来回看“原始人”,她的情感在本质上是与鄂温克人唇齿相依的,她用一个女性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部鄂温克人百年生活变迁的历史画卷,她将民间里被遮蔽的本真生活用民族历史传奇的方式展示出来。
一支数百年前贝加尔湖畔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逐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游猎,他们有大爱也有大痛,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独特民风和生死传奇,充分显示了这个弱小部落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大爱是迟子建生命美学观的基本点,它贯穿于迟子建寻求个体生命自由的始终,是诗意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与个体存在价值的建构,小说着意塑造了两位具有悲悯情怀和传奇色彩的萨满形象,即:“有灵论和有神论,相信灵魂不死,相信神无所不生”。
这就是是鄂温克人诗意生活的精神内驱力,也是鄂温克人生存的精神支撑,更是鄂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人如果需要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神,就要通过萨满大师这一中介才能实现。《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就是这样两位沟通天和地的通灵人,在鄂温克部落里他们就是医生的角色,但是,他们为人除病不是用药物,而是通过与神灵的沟通来治疗疾病,可治病救人总要付出代价的,他们勇于舍弃个人的小爱来呈现出人类的大爱。
迟子建在创作中自始至终本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品读她的文字感觉特别好,独特的感受,飞扬的想象,优美典雅且透着一股山水的灵性,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也就自然而然伴着她的作品诞生了,她创作的成熟意味着一种人生观、艺术观的确立,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二十年如一日的追求生命的本真自然,并以之为人格的最高境界。
她对与自己生命、灵魂相系的故乡家园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回归情结,这也是她一直坚持以大兴安岭地域文化作为背景来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的原因所在,它们所构成的意象也成为其作品美感和诗性的一个重要向度,让我们在一种诗意的意象中让我们感知朴素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的亲切召唤,体验来自大自然的生长与消亡的感动,充分显示了鄂温克族的神秘性、人文性的审美特征,她灵动地把这方热土演变为精神安憩的家园,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内涵,鄂温克民族的人、神、自然和谐共生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才是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大境界。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鄂温克族这样传统的地方性文化越来越凸显出其自身的价值,他们浓郁的民族文化给人以久审美享受和深度思考,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人原始的风景已经渐行渐远了,对于原始人类的生存想象成为我们寻根文学的意象表征,而这种追寻是在人类共同记忆的大前提下产生的,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何其重要,迟子建是一个很早觉醒的当代作家之一。
大兴安岭的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化让迟子建找到文学艺术表达的最佳突破口,《额尔古纳河右岸》确实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作品,她的小说一直将大兴安岭中的一切看成生命体,大森林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融入了她的审美价值取向,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显示存在的秘诀与真谛,人与自然之间心灵和精神是相通的,鄂温克人生长在大自然中有着美好的人性,在他们的生命和信仰里对爱情忠贞执着,对友人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也能做到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们的萨满是极具侠义精神的智灵之化身,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自我信仰,蕴藏着人类生存的精神实质。它们和人一样都是有情感、有生命、有意志的,正是在这种神性的光辉中人性的美好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建构了一种诗意的栖居的原生态生活的神话。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计划《迟子建作品地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项目编号:12525011)
参考文献:
[1][美]罗尔斯顿,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罗 素.西方哲学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5]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