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8-01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我想很多人知道滕王阁是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上的这篇课文《滕王阁序》,我也一样。
今天,终于来到了序中写到的地方――南昌滕王阁。
远远看去滕王阁与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阁靠着赣江边,被现代都市里密集的高楼包围着,如果不是因为汽车导航的缘故,我大概很难发现和找到它。
汽车停在停车场,下车步行三四百米,绕过一条仿古的小街,就到了它的正门。买票的时候,小贩向我们兜售纪念品,我想既然来了还是买点什么,于是花十元买了把折扇,虽不贵,也谈不上精致,但上面印有苏轼写的《滕王阁序》的书法原文,很喜欢,况且天又热,拿这样的扇子应该很合适。
以前听说游滕王阁只要会背《滕王阁序》全文就可以免票,于是试着问了问售票员,她只是摇摇头,没有吱声,我只好买了票,看来道听途说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
象很多遊玩过的古迹一样,进去后首先是不规则石头铺就的小路,路旁种着各种叫不出名的树,枝干虬劲,树荫繁茂,树下有人工草坪,路边树从间点缀着假山怪石,间或有指示牌和景点说明立在路旁。走在小路上从透过的树缝中隐约能看到远处滕王阁高大的身影。不大一会,就来到滕王阁下,阁前是一片宽阔的青砖铺就的广场,广场中央用彩砖拼出太极图案,广场的东北西三面环绕着庭台廊榭之类的仿古建筑,南面是巍峨耸立着的滕王阁。站在广场中间,需要仰视才能看到它的全貌。阁坐落在高大的石台上,约六层,五六十米高,碧瓦红墙,飞檐高啄。时值午后,阳光将滕王阁巨大的阴影投在广场上,让人对它的雄伟更添了一份敬畏和震憾。阁的正面从上向下悬挂有四幅巨匾,最上层匾额上是苏东坡所书“滕王阁‘’三个大字,向下依次是“东引瓯越”、“江山入座”,最下层的匾上是怀素草书‘’瑰伟绝特‘’四个字。同行的妻子、女儿、侄女不认识草字,于是让我认,给我显摆的机会,我大声读出来的时候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看她们的表情也很为我得意。
站在广场上第一要做的事是合影,这也是旅游中必需的程序。现在手机拍照方便,照片也清淅,还可以传上网发朋友圈做为纪念,不象以前的人,纪念要靠文字,或作文、或作诗、或直接在景点写刻上某某到此一游。文明的进步使人便利,也会使人懒惰,古人用文字做纪录虽然麻烦,但也因文字而留下名字,甚至千古不朽,王勃的《滕王阁序》大概就是最有名的例证,文因阁作,阁以文名,文与阁共不朽。
拍完照,我们顺高台的石阶往上进入滕王阁。今天游人不多,大厅里不显拥挤,可以自由随性地逛。大厅里的布置更象博物馆,每层的厨窗里都摆放着各种文物、古董、字画,有真品,也有仿品,墙上也有挂着的字画,除了内容与滕王阁有关,我看不出与以前参观过的其它地方的博物馆的不同。墙上的《滕王阁序》全文书法最让我神往的是苏轼和文征明所写,虽是现代雕刻版,但我还是驻足了很久。另外印象中较深的是二层大厅摆放的唐、宋、明、清、现代各个时期的滕王阁微缩模型和五层大厅循环播放的介绍滕王阁兴废的全息投影。原来我现在看到的滕王阁并不是王勃写到的那个滕王阁,甚至也不是后来的古代建筑,而是现代人于1989年重建的,这是历史上第29次也是最近一次重建。
登上頂层,从阁的侧门向外走是环绕在阁四周的宽阔回廊,站在回廊上,能环视四周的风景。此时不由让人在心中默念起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历史穿越千年,回到初唐盛世的洪都故郡,一位翩翩少年,身逢“他乡失路”之境,“躬逢盛宴”,在江左名儒云集的滕王高阁,俯瞰壮丽山河,“山原盈视,水光接天,鹤汀凫诸,兰洲雾列,舸舰迷津”,不禁逸兴遄飞,挥豪写就他那华丽的千古名篇。
然而,千年之后呈献在世人眼前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阁的正前方,宽阔的赣江静静地流淌着,夏日午后的阳光照射在灰绿色的江水上,江面如绸缎般泛着丝滑的光,沁凉而柔软。江心的沙洲上,白鹭三五成群,或立、或卧、或展翅欲飞,仿佛凝固了的样子,细看,却是人工的雕塑。右边远处,双塔的斜拉索大桥匍匐着贴江而过,白色的双塔如两把巨大的长锸直插江心,桥面上隐约可见熙熙攘攘的车流。江边的码头上,密集地停靠着的,不是“青雀黄龙之轴”,而是铁壳的机器船,江面上也不时有满载的驳船缓慢驶过,象怕惊扰了这舒缓平静的江水,又象不忍离别这临江而立的高阁,只留下拖船突突的马达声从江面上传开,仿佛不舍的低呤。江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一直向两边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尽头,密密地遮挡住对岸的天际。
面对此时此景,我不由心生失落,物换星移,斯人己远,斯景己昨,斯情不再,临观之美大概己止于王勃吧?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时旁边游人的高声诵读把我从失落的情绪中唤了回来。是啊,历史的记忆总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轮回,每一次轮回都会改变着它原来的模样,有些东西注定的会被冲刷、被沉淀,但有些人、有些信念却也注定会在轮回中成为永恒,《滕王阁序》带给我们的应该不仅仅是临观之美啊!
不知不觉中,原计划一个小时的游玩时间早己过去,我们只好不舍地结束旅程。往回走的路上,我再一次回头注视着那午后骄阳下的滕王阁,它原来竟是那样美!
作者简介:王罕(1971.09-),男,汉族,安徽太湖人,安徽省太湖中学,本科,太湖中学,地理教师。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我想很多人知道滕王阁是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上的这篇课文《滕王阁序》,我也一样。
今天,终于来到了序中写到的地方――南昌滕王阁。
远远看去滕王阁与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阁靠着赣江边,被现代都市里密集的高楼包围着,如果不是因为汽车导航的缘故,我大概很难发现和找到它。
汽车停在停车场,下车步行三四百米,绕过一条仿古的小街,就到了它的正门。买票的时候,小贩向我们兜售纪念品,我想既然来了还是买点什么,于是花十元买了把折扇,虽不贵,也谈不上精致,但上面印有苏轼写的《滕王阁序》的书法原文,很喜欢,况且天又热,拿这样的扇子应该很合适。
以前听说游滕王阁只要会背《滕王阁序》全文就可以免票,于是试着问了问售票员,她只是摇摇头,没有吱声,我只好买了票,看来道听途说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
象很多遊玩过的古迹一样,进去后首先是不规则石头铺就的小路,路旁种着各种叫不出名的树,枝干虬劲,树荫繁茂,树下有人工草坪,路边树从间点缀着假山怪石,间或有指示牌和景点说明立在路旁。走在小路上从透过的树缝中隐约能看到远处滕王阁高大的身影。不大一会,就来到滕王阁下,阁前是一片宽阔的青砖铺就的广场,广场中央用彩砖拼出太极图案,广场的东北西三面环绕着庭台廊榭之类的仿古建筑,南面是巍峨耸立着的滕王阁。站在广场中间,需要仰视才能看到它的全貌。阁坐落在高大的石台上,约六层,五六十米高,碧瓦红墙,飞檐高啄。时值午后,阳光将滕王阁巨大的阴影投在广场上,让人对它的雄伟更添了一份敬畏和震憾。阁的正面从上向下悬挂有四幅巨匾,最上层匾额上是苏东坡所书“滕王阁‘’三个大字,向下依次是“东引瓯越”、“江山入座”,最下层的匾上是怀素草书‘’瑰伟绝特‘’四个字。同行的妻子、女儿、侄女不认识草字,于是让我认,给我显摆的机会,我大声读出来的时候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看她们的表情也很为我得意。
站在广场上第一要做的事是合影,这也是旅游中必需的程序。现在手机拍照方便,照片也清淅,还可以传上网发朋友圈做为纪念,不象以前的人,纪念要靠文字,或作文、或作诗、或直接在景点写刻上某某到此一游。文明的进步使人便利,也会使人懒惰,古人用文字做纪录虽然麻烦,但也因文字而留下名字,甚至千古不朽,王勃的《滕王阁序》大概就是最有名的例证,文因阁作,阁以文名,文与阁共不朽。
拍完照,我们顺高台的石阶往上进入滕王阁。今天游人不多,大厅里不显拥挤,可以自由随性地逛。大厅里的布置更象博物馆,每层的厨窗里都摆放着各种文物、古董、字画,有真品,也有仿品,墙上也有挂着的字画,除了内容与滕王阁有关,我看不出与以前参观过的其它地方的博物馆的不同。墙上的《滕王阁序》全文书法最让我神往的是苏轼和文征明所写,虽是现代雕刻版,但我还是驻足了很久。另外印象中较深的是二层大厅摆放的唐、宋、明、清、现代各个时期的滕王阁微缩模型和五层大厅循环播放的介绍滕王阁兴废的全息投影。原来我现在看到的滕王阁并不是王勃写到的那个滕王阁,甚至也不是后来的古代建筑,而是现代人于1989年重建的,这是历史上第29次也是最近一次重建。
登上頂层,从阁的侧门向外走是环绕在阁四周的宽阔回廊,站在回廊上,能环视四周的风景。此时不由让人在心中默念起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历史穿越千年,回到初唐盛世的洪都故郡,一位翩翩少年,身逢“他乡失路”之境,“躬逢盛宴”,在江左名儒云集的滕王高阁,俯瞰壮丽山河,“山原盈视,水光接天,鹤汀凫诸,兰洲雾列,舸舰迷津”,不禁逸兴遄飞,挥豪写就他那华丽的千古名篇。
然而,千年之后呈献在世人眼前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阁的正前方,宽阔的赣江静静地流淌着,夏日午后的阳光照射在灰绿色的江水上,江面如绸缎般泛着丝滑的光,沁凉而柔软。江心的沙洲上,白鹭三五成群,或立、或卧、或展翅欲飞,仿佛凝固了的样子,细看,却是人工的雕塑。右边远处,双塔的斜拉索大桥匍匐着贴江而过,白色的双塔如两把巨大的长锸直插江心,桥面上隐约可见熙熙攘攘的车流。江边的码头上,密集地停靠着的,不是“青雀黄龙之轴”,而是铁壳的机器船,江面上也不时有满载的驳船缓慢驶过,象怕惊扰了这舒缓平静的江水,又象不忍离别这临江而立的高阁,只留下拖船突突的马达声从江面上传开,仿佛不舍的低呤。江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一直向两边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尽头,密密地遮挡住对岸的天际。
面对此时此景,我不由心生失落,物换星移,斯人己远,斯景己昨,斯情不再,临观之美大概己止于王勃吧?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时旁边游人的高声诵读把我从失落的情绪中唤了回来。是啊,历史的记忆总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轮回,每一次轮回都会改变着它原来的模样,有些东西注定的会被冲刷、被沉淀,但有些人、有些信念却也注定会在轮回中成为永恒,《滕王阁序》带给我们的应该不仅仅是临观之美啊!
不知不觉中,原计划一个小时的游玩时间早己过去,我们只好不舍地结束旅程。往回走的路上,我再一次回头注视着那午后骄阳下的滕王阁,它原来竟是那样美!
作者简介:王罕(1971.09-),男,汉族,安徽太湖人,安徽省太湖中学,本科,太湖中学,地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