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面貌正在发生急速的变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流失,大批具有珍贵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毁弃。以河北承德地区满族“八角鼓戏”为视角,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将其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力图在应对城镇化浪潮席卷全国的大势下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精粹的传承建言献策,以抓住机遇化解威胁,达到民族文化精粹的传承与城市化以及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城镇化;少数民族文化;八角鼓戏;SWOT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2001602
1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1.1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状况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继“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2013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镇化依然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县、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大县、生态旅游名县,打造富裕丰宁、生态丰宁、和谐丰宁”,全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八角鼓戏的传承在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下面临巨大的机会。
1.2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影响
丰宁满族自治县近些年城镇化的速度逐年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威胁:(1)农村人口的转移引发传承人的缺失;(2)文化资料的破坏促使部分唱腔的失传;(3)传统习俗的丢失导致精神载体消解等的外部威胁加剧了八角鼓戏传承困境。面临困境的同时也产生机遇:(1)经济的飞速发展构成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现代传播工具(网络,高科技)的兴起更加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多元化;(3)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再仅仅追求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需求激发潜在市场的拓展。这些机遇缓解了八角鼓戏传承的困境。
2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的河北承德八角鼓戏传承境况分析
2.1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内部优势分析
(1)独有白话唱腔。
八角鼓戏在唱腔上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也可以说出现了两种流派。一类是以多种唱腔、多重曲牌和乐器组成的联奏联唱,并有场次、布景、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造型。唱腔以八角鼓传统曲牌联缀而成,道白用普通话,表演模仿戏剧的身段动作,但无脚色行当。唱腔多采用正调,唱法,所以人们通称它为正调八角鼓戏分;为“鼓”(八角鼓、大鼓)、“柳”(时调小曲)、“彩”(古彩戏法)三大类。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变都包括了。故谓之“全堂八角鼓”岔曲:用三弦、八角鼓伴奏,唱两个小岔曲,一个大岔曲;逗哏:二人或三人插科打诨说笑话,顺便介绍各种节目演员的姓名;腰节:包括群唱《四季黄鹂调》、《大八仙》、《渔家乐》、《万寿香》等。古彩戏法或三人逗哏。连珠快书或双簧(原名“双学一人”)。拆唱八角鼓:又名牌子戏,二、三人分包赶角演唱,曲目有《喜荣归》等。另一类是只有一个人自弹自唱,声调只有一种,由一个人扮演故事中的多种人物的越调单弦。两种唱腔类型在语言上均采用普通话的道白,通俗易懂,这使其在语言上独具优势。由于满族人口比较多,聚集地也相对较多,所以就衍生出很多流派,就出现各地流派不尽相同,有时韵律相同而用腔各异,曲名相同而曲谱不一的现象,不同流派的唱腔都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简单的表现形式却给人以不一样的听觉感受,相比其他繁冗的民族文化,八角古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特色“越调单弦”。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在与地方上的剧种交流学习,很自然地在唱腔格调中有了不同套路,这就给八角鼓的唱腔带来相应的变化,最显著的是“越调单弦”(属于单弦牌子曲类),其特点是由几个或多个牌子曲、岔曲联在一起的唱段,演员不化妆,无角色区分,只有一个人自弹自唱,声调只有一种,不多见男女声腔变化并由一个人扮演故事中的多种人物。它既吸纳了口技特有的“口”的技巧,不用高价支付乐器的费用,一个八角鼓可以帮助演唱者击打出各种想要的还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这种特有的艺术的独特,不仅节约了成本,还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2.2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内部劣势分析
(1)特色唱腔传承“青黄不接”。
少数民族地区仍受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很多“老艺人”都遵循着“传男不传女”的腐朽思想,这对传统文化传承有巨大的阻碍。另外,当代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传统文化“不感冒”,反而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因此很多地区出现“有师傅,无徒弟”的现象,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缺乏传承人而流失,甚至消失。河北承德的八角鼓戏也面临着缺乏优秀继承人的问题,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后继有人,这是基础,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2)缺乏系统性文献整理。
由于管理层次的缺失加之不专业,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即使有很长的历史,却不知从何查找,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保护意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都已丢失,使得我们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没有全面的意识,只是根据现状或流传下来的少数的文献以及实物来了解,而文化是需要传承与发展的,这些都需要传承人自己来整理,摸索,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3)文化管理人才缺失。
我国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能跟上大城市的发展脚步,现今文化资源受到各方重视,也有多方人员进行管理,但是这类人员多为兼职文化管理员,对文化的管理并不精通。其实,文化的管理和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管理很相似,文化管理仍缺少专业性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管理者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管理,更是民众与文化之间的沟通纽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管理,它需要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去保护继承自己的文化,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一般的管理知识,还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即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然而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管理者还没有达到高层次的要求,使得八角鼓戏在传承与发展上困难重重。
2.3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传承发展的外部机会利用
(1)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传播途径多元化。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神秘的人文及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民族地区大量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民族村、民族风情园、民族博物馆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娱乐等文化产业,并且取得了斐然成果。所以,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利的条件。民族文化旅游也将成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旅游方式。同时,旅游业也会给民族地区人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让外来者了解、认识和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异地传播和传承带来机会,还能刺激民族地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创造力,让他们主动的发掘和开创新的民族文化要素,将一些业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但又具有很强民族特色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文化要素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进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顺利变迁和适应,而河北承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正给八角鼓戏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2)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传承发展中网络技术社会化。
网络在当代社会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乃至世界的网络技术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互联网络以及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便可以借助互联网络,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在大众之间得以广泛传播。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现代传播技术具备多方面优势:①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②现代传播技术将传统受众的主动接受转变为了被动接受,潜移默化间加深了对受众的影响;③更新速度快,且成本低廉,绿色环保;④以手机为主的互联终端具有便捷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特点,且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更加适合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为八角鼓戏的包装推广提供了更多可行高效的途径,不仅让满族子弟了解熟知八角鼓戏,普遍大众也能了解并学习八角鼓戏,八角鼓戏的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影响对象更加广泛。
2.4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传承发展的外部威胁分析
(1)外来文化产品竞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外来文化进入我国不可避免的趋势。近些年,美国的嘻哈文化,日本的动漫节,韩国的潮流范,不断“入侵”我国。这些文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认知认同发生偏差。现如今新“潮流”滚滚而来,但传统文化传承开发仍旧止步不前,表现形式单一、内容晦涩、缺乏活力,对我国青少年吸引力疲乏。但反观外来文化,其形式简单,通俗易懂,容易为大众接受。传统文化不仅在形式上单一而且客观上挖掘开发深度不够,使得八角鼓戏难以与新兴娱乐文化竞争。
(2)法律法规漏洞难题。
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未出台专门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仅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法律依据和准则。法律的不完善,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错位”、“易位”的现象。地方政府没有出台实际性的关于抢救和保护八角鼓戏的可操作政策,也缺乏支持民间艺术团体生存的文化倾斜政策,更没有一套详细的八角鼓戏开发传承体系。虽然满族八角鼓戏已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承认,但是要想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给予支持。
(3)平台创建难题。
不同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只有当地人或是本民族人了解,没有一个广阔的舞台把少数民族文化推向大众化。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已经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基本形成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但都缺乏持续发展、继承本民族文化的长久对策,没有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的良好机制。更多的特有民族文化只被少数人所了解,没有更宽广的平台将它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人也参与到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行列中来。
3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传承策略的SWOT分析
4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经验总结
八角鼓戏文化的传承给“沉默”的八角鼓戏带来了生机,通过文献的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平台的创建等方式,使得八角鼓戏的外部文化更充实,严谨;充分利用第三产业的推动文化传播的优势,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不仅给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渠道,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两全其美的办法。同样有了外部方法,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内部方法,使八角鼓戏自身得到提升:(1)管理者的自身提高或国家对文化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2)将自身特有的白话唱腔、“越调单弦”等优势继续传承,因为这是八角鼓戏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它的标志;(3)利用好“非物质文化”这个优势,可以申请一些特有的保护,或发展资助。总之好的文化发展不只是管理者或者国家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因为他们才是对民族文化最了解的。
参考文献
[1]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2001,(6).
[2]陈兴贵.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面貌正在发生急速的变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流失,大批具有珍贵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毁弃。以河北承德地区满族“八角鼓戏”为视角,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将其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力图在应对城镇化浪潮席卷全国的大势下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精粹的传承建言献策,以抓住机遇化解威胁,达到民族文化精粹的传承与城市化以及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城镇化;少数民族文化;八角鼓戏;SWOT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2001602
1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1.1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状况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继“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2013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镇化依然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县、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大县、生态旅游名县,打造富裕丰宁、生态丰宁、和谐丰宁”,全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八角鼓戏的传承在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下面临巨大的机会。
1.2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影响
丰宁满族自治县近些年城镇化的速度逐年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威胁:(1)农村人口的转移引发传承人的缺失;(2)文化资料的破坏促使部分唱腔的失传;(3)传统习俗的丢失导致精神载体消解等的外部威胁加剧了八角鼓戏传承困境。面临困境的同时也产生机遇:(1)经济的飞速发展构成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现代传播工具(网络,高科技)的兴起更加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多元化;(3)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再仅仅追求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需求激发潜在市场的拓展。这些机遇缓解了八角鼓戏传承的困境。
2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的河北承德八角鼓戏传承境况分析
2.1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内部优势分析
(1)独有白话唱腔。
八角鼓戏在唱腔上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也可以说出现了两种流派。一类是以多种唱腔、多重曲牌和乐器组成的联奏联唱,并有场次、布景、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造型。唱腔以八角鼓传统曲牌联缀而成,道白用普通话,表演模仿戏剧的身段动作,但无脚色行当。唱腔多采用正调,唱法,所以人们通称它为正调八角鼓戏分;为“鼓”(八角鼓、大鼓)、“柳”(时调小曲)、“彩”(古彩戏法)三大类。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变都包括了。故谓之“全堂八角鼓”岔曲:用三弦、八角鼓伴奏,唱两个小岔曲,一个大岔曲;逗哏:二人或三人插科打诨说笑话,顺便介绍各种节目演员的姓名;腰节:包括群唱《四季黄鹂调》、《大八仙》、《渔家乐》、《万寿香》等。古彩戏法或三人逗哏。连珠快书或双簧(原名“双学一人”)。拆唱八角鼓:又名牌子戏,二、三人分包赶角演唱,曲目有《喜荣归》等。另一类是只有一个人自弹自唱,声调只有一种,由一个人扮演故事中的多种人物的越调单弦。两种唱腔类型在语言上均采用普通话的道白,通俗易懂,这使其在语言上独具优势。由于满族人口比较多,聚集地也相对较多,所以就衍生出很多流派,就出现各地流派不尽相同,有时韵律相同而用腔各异,曲名相同而曲谱不一的现象,不同流派的唱腔都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简单的表现形式却给人以不一样的听觉感受,相比其他繁冗的民族文化,八角古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特色“越调单弦”。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在与地方上的剧种交流学习,很自然地在唱腔格调中有了不同套路,这就给八角鼓的唱腔带来相应的变化,最显著的是“越调单弦”(属于单弦牌子曲类),其特点是由几个或多个牌子曲、岔曲联在一起的唱段,演员不化妆,无角色区分,只有一个人自弹自唱,声调只有一种,不多见男女声腔变化并由一个人扮演故事中的多种人物。它既吸纳了口技特有的“口”的技巧,不用高价支付乐器的费用,一个八角鼓可以帮助演唱者击打出各种想要的还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这种特有的艺术的独特,不仅节约了成本,还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2.2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内部劣势分析
(1)特色唱腔传承“青黄不接”。
少数民族地区仍受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很多“老艺人”都遵循着“传男不传女”的腐朽思想,这对传统文化传承有巨大的阻碍。另外,当代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传统文化“不感冒”,反而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因此很多地区出现“有师傅,无徒弟”的现象,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缺乏传承人而流失,甚至消失。河北承德的八角鼓戏也面临着缺乏优秀继承人的问题,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后继有人,这是基础,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2)缺乏系统性文献整理。
由于管理层次的缺失加之不专业,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即使有很长的历史,却不知从何查找,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保护意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都已丢失,使得我们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没有全面的意识,只是根据现状或流传下来的少数的文献以及实物来了解,而文化是需要传承与发展的,这些都需要传承人自己来整理,摸索,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3)文化管理人才缺失。
我国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能跟上大城市的发展脚步,现今文化资源受到各方重视,也有多方人员进行管理,但是这类人员多为兼职文化管理员,对文化的管理并不精通。其实,文化的管理和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管理很相似,文化管理仍缺少专业性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管理者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管理,更是民众与文化之间的沟通纽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管理,它需要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去保护继承自己的文化,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一般的管理知识,还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即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然而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管理者还没有达到高层次的要求,使得八角鼓戏在传承与发展上困难重重。
2.3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传承发展的外部机会利用
(1)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传播途径多元化。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神秘的人文及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民族地区大量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民族村、民族风情园、民族博物馆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娱乐等文化产业,并且取得了斐然成果。所以,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利的条件。民族文化旅游也将成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旅游方式。同时,旅游业也会给民族地区人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让外来者了解、认识和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异地传播和传承带来机会,还能刺激民族地区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创造力,让他们主动的发掘和开创新的民族文化要素,将一些业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但又具有很强民族特色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文化要素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进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顺利变迁和适应,而河北承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正给八角鼓戏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2)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传承发展中网络技术社会化。
网络在当代社会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乃至世界的网络技术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互联网络以及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便可以借助互联网络,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在大众之间得以广泛传播。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现代传播技术具备多方面优势:①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②现代传播技术将传统受众的主动接受转变为了被动接受,潜移默化间加深了对受众的影响;③更新速度快,且成本低廉,绿色环保;④以手机为主的互联终端具有便捷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特点,且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更加适合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为八角鼓戏的包装推广提供了更多可行高效的途径,不仅让满族子弟了解熟知八角鼓戏,普遍大众也能了解并学习八角鼓戏,八角鼓戏的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影响对象更加广泛。
2.4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传承发展的外部威胁分析
(1)外来文化产品竞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外来文化进入我国不可避免的趋势。近些年,美国的嘻哈文化,日本的动漫节,韩国的潮流范,不断“入侵”我国。这些文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认知认同发生偏差。现如今新“潮流”滚滚而来,但传统文化传承开发仍旧止步不前,表现形式单一、内容晦涩、缺乏活力,对我国青少年吸引力疲乏。但反观外来文化,其形式简单,通俗易懂,容易为大众接受。传统文化不仅在形式上单一而且客观上挖掘开发深度不够,使得八角鼓戏难以与新兴娱乐文化竞争。
(2)法律法规漏洞难题。
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未出台专门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仅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法律依据和准则。法律的不完善,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错位”、“易位”的现象。地方政府没有出台实际性的关于抢救和保护八角鼓戏的可操作政策,也缺乏支持民间艺术团体生存的文化倾斜政策,更没有一套详细的八角鼓戏开发传承体系。虽然满族八角鼓戏已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承认,但是要想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给予支持。
(3)平台创建难题。
不同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只有当地人或是本民族人了解,没有一个广阔的舞台把少数民族文化推向大众化。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已经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基本形成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但都缺乏持续发展、继承本民族文化的长久对策,没有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的良好机制。更多的特有民族文化只被少数人所了解,没有更宽广的平台将它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人也参与到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行列中来。
3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八角鼓戏传承策略的SWOT分析
4民族地区城镇化背景下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经验总结
八角鼓戏文化的传承给“沉默”的八角鼓戏带来了生机,通过文献的整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平台的创建等方式,使得八角鼓戏的外部文化更充实,严谨;充分利用第三产业的推动文化传播的优势,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不仅给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渠道,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两全其美的办法。同样有了外部方法,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内部方法,使八角鼓戏自身得到提升:(1)管理者的自身提高或国家对文化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2)将自身特有的白话唱腔、“越调单弦”等优势继续传承,因为这是八角鼓戏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它的标志;(3)利用好“非物质文化”这个优势,可以申请一些特有的保护,或发展资助。总之好的文化发展不只是管理者或者国家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因为他们才是对民族文化最了解的。
参考文献
[1]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2001,(6).
[2]陈兴贵.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