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形象传播的新趋势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eea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引发了新闻媒体滚动式、密集型的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推出号外。在报道中,新闻图片以绝对优势构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中有关宇航员杨利伟的图片更是占据显著位置。从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可以看出,在奉行宣传英雄人物的主旨的同时,新闻图片的传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闻图片的消费取向
  
  当今是读图时代,推进视觉影响力的主要环境动因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认同的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费性。消费社会的内涵就包括文化的消费,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已从以生产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模式。
  在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里,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欲望是天经地义的事,而视觉元素是最能满足即时欲望的元素。大众对视觉消费的渴求促进了媒体对新闻图片的倚重,“形象”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消费品。杨利伟的大量新闻图片报道就是回应这种视觉消费需求的表现。这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在关注杨利伟本身时,也关注他在太空吃的菜。当宫爆鸡丁、鱼香肉丝的照片被告知与杨利伟有关时,人们对菜肴的热衷品尝就成了对英雄人物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商业消费。此时,对于大众来说,形象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实体。而且,形象又反过来影响实体。如杨利伟访问香港时引发了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的新热潮,因为大众期望见到“神舟五号”飞船的实物。我们可以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实物都与杨利伟有关,这是英雄形象所带来的辐射作用。
  再者,视觉消费的确是最便捷的审美消费和意义消费。对形象直观性的追逐,是简化认知程序的消费心理的体现。正是充分利用这一点,新闻图片改变了以往对英雄主体特征做进一步确认的诉求目标,走向或靠近大众视觉消费心理,通过直观的瞬时形象直达图像意义深处。视觉符号勾勒出英雄形象,并通过媒体流通,形象被大众视线接受的同时被消费着。如《文汇报》10月17日杨利伟打出“V”字手势的照片,它本身的诉求是:图像是胜利者——图片使大众更深刻地记住了杨利伟,图像创造“注意力经济”;而图片的意义诉求点是,杨利伟是胜利者,中国是胜利者。这一系列的逻辑推演过程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它简化了繁复的文字认知程度。
  
  新闻价值的直观追求
  
  以往新闻报道对英雄人物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由文字来承担,图片只是文字的注脚。受众进入的是文字建构起来的象征性意义空间,英雄形象在缺乏直观性的场景中被理想化。在读图时代,人们通过图像把握世界,也通过图像把握英雄,媒体对英雄人物的宣传由“文字中心”向“图像中心”的传播方式过渡,传播手段强化直观性、视觉性。各大报纸在运用新闻图片报道杨利伟时,加出号外,同时在主报中也以专版的形式扩大图片的影响。图片数量多、尺寸大。例如10月16日《羊城晚报》头版标题《中国太空人飞回来了?选》的下方是一张占了半版的杨利伟返回太空舱前向众人挥手致意的图片,右下方还配有一张小图。这种大图片和围绕主题图片安排多幅组图的做法,一时成为时尚。此时文字成了辅助工具。媒体对英雄的观点通过图片具象化,引领受众共同进入视觉场域。在视觉符号的引导下,受众并没有感受到媒体的“缺席”,因为编辑的图片选择遵循的是“……图像文化,必须提供有价值的、新鲜的、生动的信息,给人类留下有价值的瞬间”的传播原则。①如10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以特刊和专版报道“中国英雄回家”,通过集纳式图片让大众从中获知杨利伟的更多信息。构图上既注重宣传效果又注重审美情趣,通过镜头语言将英雄的形象价值予以深化,改变了文字报道为主时期人们通过“联想”“看见”英雄形象的状况,让处于价值多元化中的大众直接通过“看”而了解英雄。
  
  “软新闻”化的表现手法
  
  1.角度“软化”:平行视角
  20世纪60至80年代,英雄人物图片报道一直遵循主题先行的宣教理念,因此图片中的英雄形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观念化痕迹。经过90年代的社会化转型以后,媒体在宣传上日趋“平民化”,人文关怀精神日渐增强,大众传播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这一转变也体现在新闻图片中。如《中国青年报》10月16日所刊发的新闻图片中有一幅再现的是杨利伟和儿子在电脑前交流的情景(在他们身后,是注视父子二人的杨利伟的妻子)。如果不考虑杨利伟“中国太空第一人”的身份,从这张图片中你无法确定它和一张普通的家庭照片有何不同。在此,杨利伟作为一个普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直入读者视线,并引发相似联想,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杨利伟报道的平行视角,改变了对英雄人物的仰视,加强了平等性,表层看是体现了平民情趣,深层看是由于借机于平民化消费的商业潜质,拓展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和扩大了传播的效果。虽然杨利伟的图片中也有特写,但是它有别于60至70年代构图上用仰视原理塑造的“英雄控制一切”的高大形象,图片上阐释的是回归本色的形象诉求。摄影记者通过平行视角关注杨利伟原有的心理状态,用具有感性的镜头语言展示人物,使新闻图片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现实感。《羊城晚报》10月16日的“情深”小标题中刊登了一张杨利伟三口之家同下厨房的图片,从站在煤气灶前的杨利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英雄回归平民的身份。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视觉文化就是一种大众文化,新闻图片的平民化是对视觉文化本质的回归。图片新闻的“软化”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
  2.内容“软化”:隐藏“深情”
  人们日常消费的对象是商品,商品的物质化存在形式就是其形象。形象与商品的内在联系使得消费社会必然趋向于视觉文化。于是,形象被大量复制和生产。这种通过大量复制生产的形象已经取代了实物本身,淡化了距离感。在此意义上,新闻图片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众的消费欲望和视觉需求。10月16日各大报纸报道的“焦点”是杨利伟,有关杨的图片的内容无论在新闻背景方面还是跟踪报道方面也都表现出明显的“软化”倾向。对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的展示以及个性化行为的描述比以往明显增多。诸如杨利伟和家人一起在厨房忙碌的照片,英雄不再给人以高不可攀的印象,反而使人觉得可信可亲。此时,社会认知偏差的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削弱,受众的图像消费心理呈现为没有起伏的平直化的特点。摄影者或媒体赋予图片一个意义缺口,大众据此会做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是由于图片中的感性诉求加强,媒体的宣教观点处于一种“深情的隐藏”状态。有学者说,“‘深情的隐藏’这个特点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对英雄人物的信心,要靠我们对他的性格的力量和纯洁性怀有信心。”②在以往的宣传中,媒体往往十分注重通过对英雄人物豪气的展现来反映时代精神和典型意义,对英雄人物的宣传手法通常是先确定指导性强的主题,然后一统全文,价值判断十分鲜明;对英雄的定位多归结于具有群体色彩的高度,宣传英雄时侧重精神,而常常忽视个人特质。这与我们传统价值观念中的“道德崇拜”有关。这样,在英雄图像中,现实生活的原型被媒体以投射的方式让公众解读,人们看到的照片是英雄观念的反映,是“硬化”了的新闻。在这种背景下,英雄的真实情况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图像中的英雄才是媒体和社会期待的角色。
  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通过读图获取信息正成为视觉文化时代大众的一种显要的接受方式。在视觉文化塑造的“读图时代”,对英雄人物形象的传播方式与其说是“图以载道”,不如说是“娱以载道”或“消费载道”。这是一个有待深究的课题,以上只是从传受双方做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注释:
  ①陆少游著《被定格的世界——摄影天地探视》,第19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美〕斯坦利·卡维尔著,齐宇、利芸译:《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第6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其他文献
在新闻界,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采访对象知名度愈高,这条新闻的价值就越大。所以,当记者的总想采访名人,以便使自己的报道播、发于重要时段或版面。然而,名人们要么公务繁忙,要么被身边的警卫团团围住,采访他们,谈何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出色地完成对名人的采访任务呢?经验丰富的记者们大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感触:仔细琢磨好采访时的第一句问话,力争有一个漂亮的开场白,这对整个采访来说,如同
期刊
2002年郑州报业市场的硝烟已经散去,作为大战主角之一的《大河报》又跨上了新的台阶:报纸扩为32版(省会郑州为48版),进入了真正的厚报时代,发行量突破80万份,广告收入2.2亿元。在继续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同时,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广泛的互动和良性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于报业竞争异常激烈之年反能实现如此重大飞跃,《大河报》坚持探索"正面炒作"的新闻操作模式功不可没。    对"正面炒作"的理
期刊
在中国,一个比较权威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然而,真理从来都是相对的。过去发生的事实,甚至已经发生了很久远的事实,有没有可能被报道出来而成为一大新闻呢?  有。让我们先看一个实例。  1999年3月2日,《威海日报》记者王士波在审阅群众来稿时,读到了原河南日报社资深编辑王秉亭的一封来信。信中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新闻线索:58年前,山东荣城县曾发生过一件很悲壮的事,那就是荣城县
期刊
按照报社的安排,我在3月24日至4月1日的9天里,对新乡市一重点工程毁坏古汉墓事件作连续报道,前后共发了三篇消息。同时,编辑部配发了出版部副主任任鹏同志撰写的三篇评论。这一组极具战斗力的批评报道,充分体现了党报对漠视法律、违反政策事件的高度关注,树立了河南日报的权威,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3月29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河南新闻联播先后播发了新乡“毁宝”的电视消息;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也向我询
期刊
“新华视点”专栏是新华社国内部2000年4月创办的一个以透视热点、舆论监督为主的深度报道栏目。由于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及时反映民情民声,受到媒体和广大读者的欢迎。该栏目于2001年和2003年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   “新华视点”专栏4年中播发了上千篇稿件,报纸采用率始终保持100%,常常是一篇稿件被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媒体采用,好评不断。虽然大多数稿子在2500字以上,但很多报纸不
期刊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开展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善于”,即是讲策略讲手法讲艺术以求得最佳效果。用事实说话,往往胜过滔滔雄辩,是搞舆论监督的一个基本功。舆论监督报道由于其指导性、评价性、批判性强,对新闻事实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一些新闻官司之所以败诉,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媒体的报道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无法证明自己观点和结论的准确性和正确性而造成的。  “用事实说话
期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第一要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准确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显得至关重要。    一、思想观念创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在深刻变革,这一切决定了
期刊
重庆井喷事故中失去234条人命、北京密云灯展踩死37人、吉林商厦火灾53死71伤、浙江海宁土庙火灾39死4伤,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似乎已经让人们对死亡数字变得越来越麻木,除了对不断争创新高的死亡人数感叹之外,不会有太多的感喟。翻开我们身边的报纸,我们不难发现事故新闻的报道(尤其是在党报机关报上的事故报道)基本上是有个模式套用的:首先是亮出事故的基本要素,如发生的地点、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故,以及经过调查
期刊
3月24日,本报驻新乡记者站站长聂广鹏采写了“快来救救这个汉代古墓群”的报道,对当地在一项环保工程施工中毁坏汉代古墓群的事件作了披露和批评。我们夜班值班人员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党报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近些年来有所减弱,未能充分发挥党报的战斗力,这既不利于提高党报的可读性,亦对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和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尽到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力主突出编发这篇报道,以制止“毁宝”事件的继续发展。
期刊
在河南省内乡县,提起县人大主任王瑞亭,人们都亲切地称之  为“宣传主任”。王瑞亭上任四年来,他在抓县人大整体工作的同  时,特别重视新闻宣传工作。   2001年,内乡县新届人大常委会在新任主任王瑞亭的倡导  下作出决定,将人大制度宣传工作落实到人大常委会各委、科、室,  列入考核范围。并在全县16个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选聘丁20名  人大宣传工作通讯报道员。每年年终,县人大通过评选,对年度优
期刊